第143章 湘鄂大地一片红 山雨欲来风满
书名:国共征战之战略大转移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3443字 发布时间:2023-05-25

 

让我们来看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情况。湘鄂西苏区地处湖南、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湘鄂西苏区的开辟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众多英雄人物在这里从事创立苏区的活动,包括:

石首的李良耀、吴仙洲、屈阳春、王开福,监利的陈步云、刘崇龙、彭国材;

沔阳的娄敏修、刘金山、邓赤中、胡幼松、熊传藻、刘绍南、李铁青;

江陵的陈香波、彭之玉、侯蔚文;

公安的覃济川、刘煊、杨荣祥、樊学赐;

华容的刘革非、何坤、蔡玉坤、蔡协民;

南县的曾习孔、段德昌;

安乡的陶季玉、周小康;

当阳的李超然、李炼青;

澧县的邹资生,松滋的庞彩五、黄小宋,京山的刘素贞、张国兰,天门的袁传鉴,宜都的胡敌、罗克强、邓宗禹,远安的陈海涛、叶发秀、张汉千,兴山的刘子和、刘子泉,巴东的黄大桢、张华甫等。

还有宜昌的易吉光和中共两湖地方组织;还有国党两湖省党部派来的祖三竹、洗百言、吴玉章、曹壮父、欧阳笛渔、杜修经等一大批优秀儿女。他们深入湘鄂西,支援北伐,铲除封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在外革命的段玉林、贺锦斋、戴补天、傅光夏、周容光、戴君实等重返荆江,张计储、李兆龙、张善孚、萧仁鹄、方针、陈协平、黄鳌等分别受两湖省委派遣进入湘北、鄂西组织秋收暴动。

年底,贺龙、周逸群、卢冬生等参与领导荆江年关暴动。随后,贺龙一行西进桑植,建立红四军,转战湘鄂边,创建苏区。

周逸群自湘西重返荆江,与万涛、段德昌、邹资生等重组鄂西特委。段玉林、朱祖光、彭国材、王尚武游击队迅速壮大,先后组成鄂西游击大队、洪湖游击总队、红军独立师、红六军,在云梦古泽涌起一汪红色浪潮。

同时,许光达、孙德清、王鹤、王一鸣、李剑如、柳克明、邝继勋等先后进入苏区。其间,特委机关迁至石首袁家铺、调弦口,建立联县苏维埃政府,石首为湘鄂西苏区前、中期首府驻地。

早在一九二七年九月二日,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熊传藻、赵文允等返回新堤和峰口,恢复党组织。九月三日,中共鄂中南区特委在新堤成立。同时,中共沔阳县委在白庙“来议寺”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决定全县划为四个暴动区。十日,在邓赤中、刘镜珊、刘绍南、赵文允、彭国材等指挥下,举行了戴家场暴动,歼灭了涂老五团防武装,打响了鄂中地区秋收起义的第一枪。

随后,洪湖沿岸的农民、渔民纷纷揭竿而起,先后举行了大小近八十余次武装暴动,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地主湖霸。

与此同时,彭国才等同志组织领导的监沔游击队和农协会会员、农民赤卫军战士、劳动童子团团员共三百余人,在沔阳的小沙口、峰口、戴家场举行了武装暴动,消灭了部分地主武装;在小沙口、戴家场、瞿家湾等十几个村庄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很多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了苏维埃政府的工作。这使人民群众受到极大鼓舞,踊跃报名参军,游击队很快发展到一百多人,这就是沔阳游击队的前身。

游击队成立后,经常在沔阳地区打击白极会等地主武装,镇压反革命分子,发展党团组织,开展红区工作。这支队伍平时分散在各区、镇、村,只有遇上大仗,县委一声令下,才集合起来共同战斗。

郭家河的地主武装团防队,经常抢粮打人,那里的人民非常恨他们。为了煞他们的威风,替老百姓出气,游击队领导决定联合几个村的赤卫队员和二千多人民群众进行暴动,到郭家河打地主团防队。战斗从早晨开始,一直打到晚上,最后消灭了这股敌人,在郭家河等地十几个村庄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实行了土地革命,扩大了革命根据地,积极发展党团组织和其他革命群众组织。这十几个村庄,有三十余人参加了主力红军。

一九二八年一月下旬,贺龙、周逸群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前往湘西北地区,组织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他们会合由贺锦斋、吴仙洲、邓赤中三支游击队,在长江两岸的监利、石首、华容等县开展游击活动。同年六月下旬,经中共湖北省为批准,在宜昌重组了以周逸群为书记、万涛为副书记的新的中共鄂西特委。经半年工作,洪湖地区的武装斗争得到很大的发展。

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三日的沙岗年关暴动使沙岗成为全国最早的苏区之一,从此贺龙、周逸群、段德昌、柳直荀、邓中夏、许光达等中国革命领导级的人物先后踏足沙岗,使沙岗及其周边的白鹭湖地区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并逐步东移发展,与监利的周老嘴一带、洪湖瞿家湾一带连成一片,成为红二军团的前身。

二八年六月下旬,经中共湖北省为批准,在宜昌重组了以周逸群为书记、万涛为副书记的新的中共鄂西特委。经半年工作,洪湖地区的武装斗争得到很大的发展。

一九二八年秋,沔阳县游击队和当地几个村的赤卫队、少先队配合红军,打下了沔阳重镇仙桃镇,俘虏敌人几十名,缴枪几十支、子弹几千发,把敌营的粮食、生活用品分给城镇贫民。这一仗对敌人震动很大,吓得他们把部队龟缩到沔阳城和几个大镇子里,不敢再出来捣乱。

一九二九年二月,在监利、华容、石首、江陵等县相继恢复和开辟了几块根据地,发展了党的组织,建立了两支较大的游击队,即以洪湖为根据地,由段德昌、彭国才领导的监沔游击队;和以白鹭湖为根据地,有段玉林等领导的江右游击队。

一九二九年三月,蒋桂战争爆发,鄂西特委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将监沔游击队和江石游击队合编为鄂西游击大队。三月八日,各地游击队会师洪湖三屋墩,正式组成洪湖游击总队。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间,鄂西特委在石首袁家铺召开了中共鄂西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特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将洪湖游击总队升编为“中国红军独立第一师”。十二月二十日,该师在峰口成立。党中央为加强湘鄂西红军的领导力量,先后派许光达、王一鸣、孙德清、邝继勋等人来到洪湖。一九三零年二月五日,红独一师的第一、二两纵队在监利汪家桥胜利会师后,鄂西特委及时召开军事会议,传达中央指示,宣布红独一师升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孙德清,政治委员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全军约六、七千人。

随着洪湖苏区革命斗争的大发展,红四军和红六军于一九三零年七月四日胜利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邓中夏先后任总政委。红二军团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西苏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九三零年冬,蒋中正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围剿”。仅洪湖地区的国军就有三万多人。

一九三零年十一月,蒋中正命令国军第十军军长、“湘鄂川边区清乡督办”徐源泉,指挥四个师七个旅的兵力,采取分区重点围攻、步步为营、逐步清剿的方针,组织对湘鄂西苏区的大规模“围剿”,并把重点置放在洪湖苏区。

“围剿”预计分三期:第一期以江北的潜江、沔阳、监利地区为重点;第二期以江南地区为重点;第三期向湘鄂边苏区进攻。

从十一月上旬起,国军开始向洪湖苏区进逼,至十二月下旬,进占了南县、华容、监利、潜江、沔阳等县城。

说起徐源泉,也曾经有过光荣的历史。徐源泉出生于湖北黄冈仓埠镇,二十岁那年,徐源泉随在武卫左军中任管带的族叔至安徽,入随营学堂学习,后保送进入两江总督端方创办的将备学堂,毕业后入南京陆军学堂任见习。开学两月,武昌起义爆发,清廷唯恐发生如湖北新军那样的变乱,调任张勋部队包围学校,搜捕师生中的革命分子。

为了保证教职员工的生命安全,校方决定解散师生,令各自暂且归乡。徐源泉和一部分同学由江苏返湖北,至武昌都督府报到。

当时,汉口战况于革命军极为不利,清廷军队倾巢南下,以图挽回颓势。湖北军政府决定招募新兵,扩充起义军力量。黎元洪派人至徐所住的客栈向军校学生发出邀请。徐源泉号召学生军三百余人,自为队长,连夜渡江到汉口,于大智门火车站与清军激烈交战。这是徐源泉从军上阵的开始,也是他参加国民革命的开始,是他一生功劳薄最为光辉的一页。

辛亥革命后,徐源泉在南北军队中辗转任职,后归属张作霖部下。“皇姑屯”事发不久,随东北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后任上海光复军参谋、骑兵团团长。

一九一四年起,历任新疆督军府参谋,江苏陆军第六混成旅第二团团副,奉天陆军第三旅第五十五团团长。一九二五年八月,升任陆军第十五旅旅长,接着又兼任第二方面军团第六军副军长。一九二八年六月为天津临时保卫总司令,接着又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十一军团总指挥、第六集团军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编遣时,任陆军第四十八师师长。

一九二九年,率四十八师驻防湖北,参加中原大会战,因战功提升第十军军长。一九二九年夏,被委任国党“讨逆军”第十军军长兼四十八师师长。

一九三零年八月,蒋中正在全国设立“清乡”机构,徐源泉任湘鄂西边区“清乡”督办公署督办、鄂湘川“剿共”总司令等职,率领所属部队“围剿”湖北洪湖根据地。“山雨欲来风满楼”,湘鄂西苏区正面临着极其严重的考验。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