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1年,曹操派钟繇、夏侯渊等人率领军队,讨伐占据关中的中郎将张鲁。
关中是通往汉中的必经之地,马超和韩遂以为朝廷派大军袭击他们,于是与关中将领串通一起,聚集了10万兵马,据守潼关。
曹操得知后,连忙派安西将军曹仁告诫诸将:“紧守营寨,不要出战。”
曹操则亲自率领大军,征讨马超。
将领们纷纷议论,有人提醒曹操说:“关西士兵擅长使用长矛,杀伤力强,如果不用精兵,恐怕难以对付他们。”
曹操听了微微一笑,说:“交战的主动权在我手中,而不是敌军手中。”
“他们的长矛再长,我也会让它们无法刺杀,你们等着看吧!”
接着,曹操的大军到达潼关,与马超对峙。
曹操表面上展示急攻潼关的样子,实际上派徐晃率领步兵和骑兵4000人,偷渡黄河,在马超军队前方扎营。
紧接着,曹操指挥大军从潼关北面,强渡黄河。
马超听到消息后,急忙率军前来进攻。
曹操带领100多名武士留在南岸,阻击马超的军队。
马超的军队来势凶猛,箭如雨下,曹军死伤不少。
曹操却毫不畏惧,坐在折椅上镇定自若地指挥。
眼看不敌,都尉许褚扶着曹操上小船,他左手举着马鞍为曹操遮挡乱箭,右手奋力撑船。
在危急关头,校尉丁斐放出曹军的牛马,马超的军队顿时混乱起来,纷纷去抢牛马。
曹操这才得以脱身,渡过黄河。
曹操的大军到达黄河北岸后,再次渡河到了黄河西岸,与徐晃等人会师。
曹操沿着河岸修筑甬道,向南推进。
马超见状,只好退守到渭河与黄河的交汇口。
为了把军队从渭河北岸,运送到南岸,曹操命人在河上架起一座浮桥,用来迷惑和吸引敌人,让他们以为曹军主力将要从浮桥过河。
没想到到了半夜,曹军却乘船偷偷渡过渭河,在南岸修筑营垒。
马超得知后,慌忙率军进攻,却被曹军的伏兵击退。
曹军全部渡过渭河后,马超几次挑战,曹操都不允许部下应战。
马超无奈,只好派人割地求和,还表示愿意送子弟做人质。
曹操采纳贾诩的计策,假意答应和谈,利用这个机会离间马超等人。
有一天,韩遂偷偷跑来与曹操会面。
由于曹操与韩遂的父亲在同一年通过了孝廉考试,并且他们年纪相仿,辈分相同,所以他们之间显得非常亲密。
他们聊了很长时间,讨论的都是在京都的亲戚朋友旧事,没有谈及当前的战事。
谈到高兴的时候,他们不禁拍手欢笑。
韩遂回到军营,马超急切地问道:“曹操说了些什么?”
韩遂回答说:“没说什么,只是聊了些过去的事情。”
马超对此表示怀疑。
过了几天,曹操派人给韩遂送来一封信,故意在信中涂改了许多地方,使其看起来像是韩遂涂改的样子。
马超见到信后,更加怀疑韩遂。
就这样,关中的将领们之间产生了隔阂。
曹操认为现在是开战的时机,便与马超约定了战期。
开战那天,曹操先派出轻装军队挑战,与马超等人激战了一段时间,然后才派出精锐军队进行夹击,最终将马超打得大败。
后来,韩遂和马超逃回了凉州。
胜利之后,有些将领问曹操:“起初,马超的主力在潼关据守,渭河以北的道路都没有防备,曹公为什么不从河东发起进攻,而是屯兵在潼关,过了一段时间才北渡黄河呢?”
曹操说:“敌军在潼关据守,如果我们军队进入河东,他们会分兵把守各处渡口,阻止我们渡过西河。”
“所以我把主力集中在潼关,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让徐晃轻而易举地夺取西河。”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北渡黄河,而敌军就无法与我们争夺西河了。”
“我用车辆和树木修建甬道,既是为了安全考虑,也是向敌军示弱。”
“渡过渭河后坚守不出,是为了让敌军产生骄傲和自大,由于他们未修建营垒,只好割地求和。”
“我答应了马超的请求,是为了让他们放松警惕。”
“然后我们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敌军。”
“战场上变化莫测,不能执着于一种方法。”
还有一些将领问曹操:“我发现每当敌军增加一支军队,您就露出喜色,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笑着回答:“关中地域辽阔,如果各路将领各自凭险守卫,要征讨他们至少也得花上一两年的时间。”
“现在他们都集中到一起,虽然人数众多,但彼此之间不服从,又没有统一的统帅,我们只需一举便可歼灭他们,所以我才暗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