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祖籍河南邓县,字仲景,名机。
他出身士族大家,父亲张宗汉是朝中官员。
东汉后期,瘟疫蔓延,无数百姓死于疫病,因此张仲景立志行医,救济天下苍生。
十岁左右的时候,张仲景拜同郡的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他每天都跟随张伯祖外出诊病、抄方、抓药、上山采药、炮制药材,从中积累了丰富的行医经验。
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除了查阅古书寻求答案,他还四处打听名医求教。
有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的同济堂有一个绰号叫“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方面很有经验,便立即启程长途跋涉几百里前去拜访,向他请教。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愿意分享自己的医术。
南阳有一个名医叫沈槐,他已经七十多岁,还没有子女。
可是他一直坚守着祖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他只愿意将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逐渐衰弱,没有后代可以继承自己的医术。
这让他整天发愁,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慢慢地忧虑成病,卧床不起。
当地的郎中们来给他看病,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都没有发现任何疾患。
就这样,老先生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谁也无法治愈他的病情。
得知这一情况,张仲景立即前往沈槐的家中,以医生的身份为沈槐诊病。
他仔细观察了病情,毫不犹豫地开了一个药方:“将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制成丸剂,外面涂上朱砂,让病人一次服用。”
沈槐觉得非常好笑,他认为这个药方太荒谬了,建安三神医竟然只能开出这种水平的药方?
于是,他叫家人将涂了朱砂的五谷杂粮面,制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
每天看着这些药丸,既生气又好笑,逢人就指着这些药丸嘲笑张仲景。
有一天,亲戚前来看望沈槐,他笑着说:“你们瞧瞧,这就是神医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
“五谷杂粮也能治病了,真是笑话!”
朋友来看望他的时候,他笑着说:“你们快看,这是神医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能一顿吃下五斤面丸,真是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望他时,他笑着说:“看吧!这是神医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
“我看了几十年的病,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哈哈哈!”
他一心只想着这件事的可笑之处,忧虑的事情全部抛到脑后,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张仲景再次来拜访他的时候,说明了开这个药方的原由。
沈槐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他的用心良苦,既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说:“老先生,我们作为郎中,就是为了治病救人,为了老百姓的健康着想。”
“先生虽然没有子女,可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您的子女吗?何必担心没有后继者呢?”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十分感动,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有一次,三个做小买卖的人在路上遇到了倾盆大雨。
其中,两个被雨淋病了,都来找张仲景看病。
两人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经验,心想:“他们很可能是感冒了。”
他给两个病人摸了脉。
第一个病人的脉搏正常,轻轻一按就感受到脉搏,手腕上还有不少汗水。
第二个病人的脉搏虽然也容易感受到,但是心跳比较快,脉管紧张有力。
张仲景认为,两个病人的病情和病因应该差不多,根据治疗感冒的经验,只需要通过出汗治疗就行了。
因此,他为两人开了相同剂量的麻黄汤。
第二天一大早,张仲景先去看望第二个病人。
这个病人吃了药之后,出了很多汗,病情已经好了大半。
张仲景告诉他再吃一剂药,再多出一些汗,就会完全康复。
张仲景以为第一个病人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于是也去看望他。
结果却发现,这个病人吃了药之后,虽然也出了很多汗,但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
张仲景暗自思索:“这太奇怪了,两个人都是感冒,吃的都是一样的药,为什么一个好了,一个反而严重了呢?”
他仔细回忆了昨天看病的情况,发现两个人的症状相似,只是脉搏有些差异,脉搏的紧张程度也不同,但差别并不显著。
经过一番思考,他恍然大悟:“啊,对了!我没有注意到一个出了汗,一个没有出汗。”
“那个没有出汗的病人吃了药之后,出了汗就好了。”
“而另一个病人本来已经出了汗,吃了药之后,又出了更多的汗,可能是因为出汗过多,加重了病情。”
于是,张仲景改用了另一种药方,名为“桂枝汤”。
那个病人吃了之后,果然有所好转。
此后,张仲景遇到感冒病人,就仔细区分:“对于那些已经微微出汗、脉搏有些浮动,但不快速、脉搏有力而紧张的病人,他诊断为感冒,使用桂枝汤。”
“而对于那些没有出汗、脉搏虽然有些浮动,但跳动快速、脉搏紧张的病人,他诊断为伤寒,是因为受寒引起的,就使用麻黄汤。”
经过进一步的实践,张仲景将感冒受寒的病症分成了六类八型。
像使用“桂枝汤”治疗的那一类,被称为虚症;而使用“麻黄汤”治疗的那一类,是没有出汗的感冒,被称为实症。
张仲景把伤寒感冒进行这样的分类,将原来的“辨证论治”方法发展得更加具体了。
后来张仲景在长沙任职期间,经常为民众治病,深受百姓爱戴。
长沙位于长江之南,冬季多雨且寒风刺骨,许多贫困百姓衣不蔽体,耳朵和手脚都生了冻疮。
北方冬季更加严寒,但北方人习惯喝热汤来抵御寒冷。
张仲景医生便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建了帐篷,支起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
开张那天正是冬至,他将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切碎,包在面皮里做成耳朵的形状,然后再煮熟。
因为这种食物外形像耳朵,而且有助于防止耳朵冻伤,张仲景医生将其命名为“娇耳”。
他给每个穷人一碗热汤,两个娇耳。
人们食用娇耳后,全身发热,耳朵的冻伤也逐渐恢复。
这种制作简单的方法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人们开始效仿煮“娇耳”食用,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饺子。
张仲景退休以后,居住在南阳老家,长沙的百姓每年都会派代表前去看望。
在他临终之际,长沙的百姓都希望他安葬在长沙,而南阳的百姓则不同意,双方为此争吵不休。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之恩。”
“我死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于哪里吧!”
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与世长辞,就在冬至这一天。
送葬队伍走到张仲景曾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棺绳突然断裂。
人们按照他的遗愿,就地安葬,老百姓自发为他修了一座庙。
从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和他发明的祛寒娇耳汤,每年在冬至这一天都会包饺子来纪念他。
张仲景生前创作了许多著作,其中除了《伤寒杂病论》之外,还有十卷《辨伤寒》,一卷《疗伤寒身验方》,二十五卷《黄素药房》,三卷《评病要方》,两卷《疗妇人方》,一卷《五脏论》,一卷《口齿论》。
可惜的是,这些著作大部分都已经散失。
由于《伤寒杂病论》全面地记录了理论、方法、方剂和药物,因此被认为是人类医药史上首部比较完善的医学著作。
张仲景首次详细论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疑难杂症的病理、病因以及治疗准则和方法,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他被誉为“医圣”,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