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延续
书名:裴氏之家 作者:王鉴囻 本章字数:5234字 发布时间:2023-05-23

裴云峰由一个国营大厂工人变回生产队农民的失落心情只有他自己知道。在生产队劳动,他整天低头干活,不愿和人说话。两个儿子都已长大、都要娶妻生子,给他的生活压力让他只想着如何打发以后的日子。

裴元海他上完中学后回生产队务农,在大队的拖拉机组开拖拉机,一直等着昆宁机械厂对职工子弟招工的机会。1979、1980年裴云峰就开始在昆宁机械厂给裴元海报名,提前登记厂里的子弟招工名额,机会还没成熟。1981年初裴云峰又给裴元海在昆宁机械厂报了名,就等着7月份昆宁厂正式招工指标下来,裴元海就要去报到上班了。裴元海在信心满满地等着几个月后的身份转变,当一名国营大厂的工人,却不料裴云峰被厂里除名,裴元海的招工名额自然就没有了,他的心情随之跌入谷地!

裴元海生来脾性暴躁,裴云峰出了那档子事,被辞回农村,不但被村里人笑话,还让他丢了招工机会,他对裴云峰有怨愤。为此,裴元海经常和父亲吵架。裴云峰知道儿子失去了招工的机会有自己的责任,可他嘴上却说:“时势弄人,我们将来是什么情况,还不好说呢。”他却在心里一边自责自己犯的错,一边在心里琢磨着自己和儿子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当初裴云峰去昆宁机械厂上班后,李莲心享受到工人阶级家属的实惠才明白自己当初担忧丈夫没有工分分不到粮食是多余。就像生产大队开会大队书 记、队长念文件,提到“工人、农民”的时候都是工人排在前面的,工人地位高!收音机、广播里整天是“工人阶级”,就没听“农民阶级”,丈夫每个月“发工资”,要比农民劳动记工分得粮食好,家里有裴云峰每月用粮票买回来的大米、白砂糖、菜籽油和猪肉,比起村里其他人家除了过年和农忙时节生产队给每户按人头发一斤猪肉、三斤菜籽油,物质生活上都要好一些。文 革结束后,裴云峰又给家里盖了宽敞的大瓦房,两个儿子上学穿的衣服也是丈夫用布票买回的“的确良”布料裁缝的,她家的生活总令生产大队里的其他人家羡慕。李莲这才觉得自己家有一个工人阶级成员,日子就是风光。裴云峰在昆宁厂当工人的时候,老不愿意回家住,她知道是裴云峰瞧不起她,所以才不愿意回农村的家,而裴云峰的脾性,她是领教够了,再不敢招惹丈夫。后来看着丈夫主动回到农村的家里住,也就觉着他应该是对她慢慢地没意见了。却不想裴云峰严重的作风问题被赶回生产队,还害大儿子丢了当工人的机会,她自己顿觉在人前抬不起头了。

虽然这样,李莲心从来不敢对裴云峰有半点抱怨,遇到裴云峰和裴元海父子俩吵架,李莲心不敢埋怨丈夫,也不知道如何劝慰儿子,只是在一旁一个劲儿地抹眼泪。父子俩日复一日的争吵,让家里鸡犬不宁。更甚者,裴云峰在一次和裴元海吵架之后愤愤然离家,一连多日音讯全无。李莲心这才急了,斥责儿子不该整日针对父亲,万一他想不开可怎么办。李莲心还去求生产队长和大队书 记去昆宁机械厂找人,生产队长和大队书 记倒是去找过,可是厂里没什么消息,裴云峰肯定没去厂里。十多天后裴云峰悄没声息的回来,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回来之后好些天,裴云峰和家人不说一句话,只是默默而郁闷地干农活。此后,裴元海才收敛了几分脾气,很少和父亲吵架。

裴云峰刚回到生产队,经常遭受生产队里一些人白眼和嘲笑。不过,自己一家子人也要吃饭穿衣,该下地干活还得干活,他也就抹下脸来,像是没发生过什么事一样。在进城当工人之前他也是个好惹是生非的青年,而再回农业社之后,他总是少言寡语,不愿和周围人多说话,即使曾经的伙伴裴立娃来和他聊天,他也是一副低头纳闷的模样。他只在心里盘算着以后要怎样过好自家的日子,还要给两个儿子娶媳妇。

得益于昆宁机械厂的工作经验,裴云峰懂机械、机电,生产大队把修理拖拉机、水泵、磨面机的马达等活儿安排给他,这些差事对裴云峰来说小菜一碟,凭着他懂机械电机技术,还让他挣到了大工分。

太平公社社办机械厂因为没有熟练的技术工人,得知裴云峰的能耐,就让他去机械厂开机床。裴云峰果然是个开机床的能手,镗床、刨床、冲床都能得心应手,做出来的机械零件都是尺寸标准,质量最好的,而且社办机械厂里用的机床出什么故障,他检查一遍就能说出故障出在那里,上手捣鼓一番,一般的问题就解决,省得去请专业修理师的麻烦了。因为技术好,裴云峰在公社机械厂挣的工分比村里高得多。

回到生产队,被人耻笑的裴云峰却一时成了生产队里的“能行人”,他自己也没想到,在昆宁机械厂一心想做却再没机会做的事,回了农村却实现了。

裴元海没了当工人的机会后,这才有亲戚给他介绍对象。介绍的对象叫程淑梅,是太平公社西边十里远的尚桥公社刘蒋大队的姑娘。程淑梅比裴元海小一岁,身材消瘦,性情随和,沉默勤快。

裴元海和程淑梅在亲戚家相亲。两个人拘谨地坐在媒人家炕头,都不知所措地一会儿低着头,一会儿又害羞地笑着相互看一眼对方。裴元海这第一次相亲,他也是有些拘束,不知道该说什么,就问程淑梅会不会绣花,会不会用缝纫机。程淑梅告诉他,她在生产队的桑蚕棉花组,是副组长,平时在家里就喜欢绣花,家里人的鞋底、枕巾上、都有她绣的花,可家里没有缝纫机,不会用呢。

“开拖拉机真好啊!我就喜欢拖拉机手,我也想开拖拉机,可就是没机会呢。”程淑梅知道裴元海在生产队开拖拉机,就害羞地赞美道。她说话时不停地抚弄两只长长的辫子。裴元海看着含情脉脉害羞着的程淑梅,听她说也想当个拖拉机手,就没有拘束了,和程淑梅攀谈起拖拉机手的风光事和初当拖拉机手时候错把油门当刹车、刹车当油门闹的错误,被公社农技站的师傅臭骂。

程淑梅饶有兴趣的听着,听到他被师傅骂,就说:“啊,开拖拉机这么难呀,那我可不敢当拖拉机手了。”

裴元海原来担心给自己介绍的对象会问他父亲怎么会由国营工厂工人回农业社做农民,可是程淑梅没有提这个话题。裴家这个家丑,自然已经被程淑梅家知道,而程淑梅姑娘,却质朴的认为只要她的对象人好就行。

在相过亲要告别的时候,淑梅姑娘主动由口袋里掏出一方她亲手绣上了两只蝴蝶的粉色手帕,塞到裴元海手里。

看着姑娘柔和的眼睛和朴实大方的态度,裴元海就爽直地给做媒的亲戚说:“婶,你就给淑梅姑娘说,我看上了她了。”媒人高兴地感觉这媒已经说成了一半,还说要问问姑娘啥态度,裴元海不好意思地笑着,掏出程淑梅送给他的绣花手帕来。他觉得和这个姑娘过日子就应该挺好的。

裴元海的婚事很快就定下来。裴云峰张罗着给裴元海收拾粉刷新房、娶媳妇,1982年4月,裴云峰粜了家里粮食,给裴元海成了婚。

性情暴躁的裴元海娶到贤惠勤劳的程淑梅,脾气柔和了很多,小两口恩恩爱爱的一起过起小日子。

1982年7、8月间,梓西县的农业合作社解散,农村开始给农民分田到户。农村人兴高采烈地到田野里丈量土地分责任田。

裴云峰一家人分到了两块地共七亩农田。一块地在村子北边,四亩土质良好的水浇地。另一块地是三亩旱地,在村子东边靠近太平河岸。村东这片地是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开展各种农业大会战的时候,太平公社组织周围各个生产大队的农民社员,用板车、扁担、铁锹等农具将修整过太平河河道后,把河堤外高低不平、满地砂石和酸枣刺的太平河荒滩平整、填土造地整出来的。那次太平公社规模最大的造地运动,单是裴家生产大队就把太平河岸边的干旱沙石荒滩改造增加了二百多亩农田。

种七亩农田,除了冬季没什么农活,夏收小麦秋收玉米,平时还要施肥、除草、灌溉、也够裴云峰一大家忙活。裴云峰很快和裴元海分了家让大儿子另过日子。裴云峰还去公社机械厂务工,已经不是挣工分,而是发工资。

裴云峰的二儿子裴文海也已经高中毕业。他1980年高中毕业,高考落榜,复读一年就不想再学习,就索性回乡务农。

责任田包产到户之后,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对庄家管理得更精细了,灌溉、除草、施肥地更细心,农业丰产丰收,梓西县农村的人们对于庄稼收成收入喜形于色,有了好收成,一家家都把原来住的茅草房改建成大瓦房。

裴云峰当工人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家盖好了两栋大瓦房,建房子不是他的奋斗目标了,而他也并没有想着当一个本分的农民。“一个人也就一亩多的耕地,就是再劳累也结不出多大的花来,得想一条出路”,他想着。

眼看着一大家人的吃饭穿衣负担越来越重,裴云峰一度去外地找事情做,不过很快花完盘缠就回家了。他一边种责任田,一边又回到太平公社社办机械厂开机床。裴云峰也是个有见识的人,看着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变化,他心里还是想谋划着做些事情。

梓西县城西边十里,太平河所过平原南部区域两岸大小二十多个村庄的辖区就是裴家村所在的太平公社。平原段的太平河原来经过千万年自然造化,蜿蜒曲折、滩涂宽阔,还分成东西两道河流相隔几里距离并流,河道之外的河滩到处高低不平、乱石堆积、灌木杂草丛生。也影响到太平公社的原身太平区土地薄荒滩多、不抗旱涝,还多年闹土匪、豺狼出没,民生贫瘠,一直到解放。

解放后梓西县搞土改和各种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在太平公社的多次农业大会战,就把蜿蜒的太平河河道由南向北改修得笔直,两条分流的支流修正成一条河道,两边筑成五米宽的石砌土夯的河堤。太平公社的河段,河堤外许多地势比较低比较平的河滩地和老的支流河道挖石填土改造为整平的农田,增加了好多耕地。还有一些地势高的荒滩因为石头遍地、很难灌溉还没有被改造。太平河水出秦岭山口前水流量比较大,却因为60年代在山口筑坝建水库拦水,修十几里长渠供水给昆宁机械厂、发电厂和昆宁厂的社区、公园,在流经太平公社的河段水流量已经很小,冬季干旱时节还会出现断流。

太平公社政府驻地就在太平河西岸,离裴家村北三里地远、一条东西方向的县级公路边。公路过桥向东通向梓西县城,向西通到尚桥公社,再向西通往相邻的至合县。公社驻地有公社革委会党政办公大院、卫生院、供销社、信用社、邮政所、农机和畜牧站、中学。政府附近还有四个分别占地十五亩到三十亩的公社社办工厂:一个木器社、一个油毡厂、一个机械厂、一个造纸厂。这些单位和社办工厂都在公路南北两边排开。

木器社是太平公社建成最早的社办企业,原来集中了本公社各生产大队的青壮年木匠,打制各种复杂农具、家用家具、办公家具、木制工业用包装箱等木器用品。农具、家具打制好了直接向各生产队和农民售卖,包装箱主要给昆宁机械厂、县玻璃厂等梓西县里的工厂供应。文 革过后,随着农村人都是请木匠到自己家里打制家具,农业机械化逐步推广、县里的工厂开辟车间自己做包装箱,木器社没了活路,1980年就停办,木匠队伍也解散各回各的生产大队。

公社油毡厂和造纸厂建设的比较晚一些,在1978、1979年靠着上级拨款和农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建成。油毡厂生产防水油毡,整天冒着黑烟,飘出沥青的气味。造纸厂在油毡厂对面、公路北边中学旁边,生产技术本来就落后,只能生产粗糙的黄板纸,将沉淀后的酱油色臭烘烘的纸浆废水经过一条引水渠在太平镇辖区北边的张滩村排入太平河。自从这个造纸厂和太平河下游的几个高污染工厂相继投产后,太平河下游的河水就臭气熏天,鱼虾绝迹,成为一条废水河。

和油毡厂紧挨着的太平公社社办机械厂1974年就开始开办。当年由太平公社几个生产大队插队的西安籍知青的父母们牵线,本着工业支持农业,这几个知青父母们所在单位:陕西省轻工机械厂、西安造纸机械厂、军工三院联合为太平公社设计并提供帮助开办的社办工厂。

机械厂建在太平公社驻地最西边,公路南侧。机械厂的西围墙外就是裴家村东边村口通向太平公社驻地和公路的出村路,东边是公社社办油毡厂。太平机械厂给省轻工机械厂、西安造纸机械厂两个西安国营大厂供应一部分技术含量低的初级铸铁零部件和加工零配件。机械厂建有两个八间长砖砌瓦屋顶的机械加工车间,有大小数台机床、车床和冲床,还有一个200平米的铸造车间,另有一排办公兼宿舍和仓库用的八间砖瓦房。除了车间和办公室、堆放物资的空地之外,机械厂院里大部分地还在闲置着,闲置的地上零星地载种着白杨、水杉、法桐等树木。

文 革时期陕西省轻工机械厂、西安造纸机械厂、军工三院这几个西安市的工厂单位,常年有十几职工子弟在梓西县太平公社下乡做知青,被安排到太平公社几个人口多的生产大队插队。这些知青中,有几个,父亲分别是从事机械厂管理和机械设计的领导、工程师、专家,在社办机械厂建成之后,他们的父亲有时会搭乘西安开往梓西县的火车,再由县城坐马车或者拖拉机来太平公社看看子女,顺便在这个机械厂住一两天,指导一下厂里的生产和技术。知青返城以后,还是依靠这些知青父辈们关系给太平机械厂联系一些加工订单。靠着这些关系提供的简单初级的加工订单,太平机械厂还维持着生产。每年公社给这些知青父母的单位送些子当地的小米、红薯、苹果等土产物品维护着关系。

机械厂里原来的工人都是太平公社的农民。他们对于机械、铸造技术的掌握都是办厂初期到省轻工机械厂和西安造纸机械厂短期培训的,掌握的技术并不多,技术工艺要求高的加工活也是做不出来的。裴云峰是个聪明人,开机床本来也是个技术活,要会看图纸、掌握机械加工要领,这对于裴云峰来说正是用武之地。凭着以前的功底,他的机械加工活做工精细、工作效率高,做成的成品在厂里面最规范、最标准,出活最多,很快就成为厂里的骨干,机械厂厂长高选民像发现人才一样,还让裴云峰负责起机械厂的机械加工技术管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裴氏之家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