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说是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
端午节的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等等。
因为曹娥投江的时间是五月初五,正好是端午节,于是就有了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
很久以前,在上虞古舜江西岸有一个很小的渔村,那里的农民们世代以捕鱼为生。
渔村中有一个姓曹的渔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每天都在舜江上捕鱼,他有一个14岁的女儿叫曹娥。
曹娥自幼丧母,聪明伶俐,容貌出众,非常孝顺。
公元143年春夏之交,连续暴雨,使得舜江水位急剧上涨。
江水汹涌澎湃,引起了巨大的漩涡,洪水淹没了滩涂。
那时候,渔民既盼着大水,又害怕大水。
因为涨了大水,鱼虾比平常多很多,但是也很危险。
这一天,曹娥的父亲整理鱼网,打算去江中捕鱼
曹娥劝说:“爹爹,外面那么大洪水,您就不要出去了。”
曹娥的父亲:“嘿嘿,等爹爹多捕点鱼虾,有了钱,给你做身新衣裳。”
她父亲坚持认为捕鱼虽然危险,但只要小心就不会有事。
父亲出门后,曹娥十分担心,时刻盼望着爹爹平安回家。
直到太阳过了西,她父亲还没有回来吃饭。
她就跑到江堤岸边,望着江水,却没有看到爹爹的渔船。
曹娥非常担忧,沿着江向上游走了三里,然后又转身向下游走了六里,还是没有找到爹爹。
太阳快要落山了,曹娥急得大喊:“爹爹,爹爹。”
她的呼喊声,引来了几个爹爹的伙伴,几人个个衣衫湿淋淋。
他们告诉曹娥说:“我们一起张网抓鱼,突然一个大浪卷走了你父亲的小船。”
曹娥听到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大声呼喊:“爹爹”。
她一边呼喊,一边连忙向下游寻找。
天黑了,几个渔家的叔叔伯伯陪着她,一再劝她回家。
他们说:“你父亲水性很好,可能已经游到下游的岸边,说不定在别人的屋子里休息呢!”
“你先回去休息,明天一定找到你父亲。”
曹娥不见爹,哪肯回家呢,谁也劝不住。
整整一夜,她沿着江边哭泣呼喊,没有一个乡亲不为她感到难过。
第二天,村里的人给她送来食物,但她不吃。
人们陪她沿江寻找,找了三天,仍然没有找到她的父亲。
曹娥沿江一边哭喊,一边寻找,哭了三天,眼泪都流干了。
村里的人再次劝她回家,曹娥说:“如果找不到父亲,死也不回家。”
她不吃不睡,沿江哭了七天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仿佛看见有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影,好像是她爹在与江水搏斗。
曹娥喜出望外,果然爹爹水性很好,还在水中游动。
她决定救出爹爹,帮助他游上岸,纵身一跃,跳进了江水。
人们看到后,纷纷前去救援。
然而江水汹涌澎湃,哪里还有曹娥的身影。
村里的人不忍心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就分头沿江寻找尸体。
过了三天,江水风平浪静,清澈明亮,人们在下游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
人们满怀希望赶了过去,果然看到了一男一女,女孩反着双手紧紧背住男子,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
曹娥虽然已死,但她找到了父亲的尸体,将他背到江堤边。
大家伙儿纷纷说:“这是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人们恭敬地安葬了曹娥父女,并在曹娥跳水营救父亲的江边,修建了一座庙。
同时塑造了曹娥的雕像,将她奉为“孝女娘娘”。
为了纪念曹娥,人们把渔村改为“曹娥村”,将这条江改为“曹娥江”。
每逢曹娥投江救父的这一天,曹娥庙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乡亲们纷纷前来参拜“孝女娘娘”。
后来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直到现在,无论曹娥江有多急猛,如何汹涌澎湃。
一旦到了曹娥庙跟前,江水立即变得安静无声,仿佛愧对这位孝女,默默退去。
江水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次发出声响,真是叫人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