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以前,人们通常使用竹简和丝帛来记载文字。
可是竹简不方便阅读,也不容易携带;而丝帛虽然轻便,但价格昂贵,普通人家买不起。
汉章帝登基后,常常选拔年幼的孩子到皇宫当太监。
蔡伦被选中,并在洛阳宫接受培训。
尽管他只有十五岁,但他非常认真地学习,很快就可以识字写字。
第二年,蔡伦被任命为宫中的黄门侍郎。
黄门侍郎是宦官中地位较低的职务,负责传达宫内外的事务,还要指导拜见皇帝的人如何行礼和安排座位等事情。
之后,窦皇后废除了宋贵人儿子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养子刘肇为太子。
蔡伦在这场宫廷斗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汉章帝去世后,十岁的刘肇登基成为汉和帝,窦皇后成为窦太后。
蔡伦也因此被提升为中常侍,跟随年幼的皇帝参与国家政事。
同时,蔡伦还兼任尚方令,主要负责制造宫廷御用器物,监督宫廷工匠们的工作。
蔡伦非常聪明,善于思考,经常与工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工艺。
他注意到皇帝每天要阅读堆积如山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于是开始思考制作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这种新的书写材料,蔡伦首要考虑的是它的轻便性。
由竹木制成的简牍自然被排除在外,而丝帛则符合要求,可惜原材料稀缺。
蔡伦仔细研究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它的结构入手,发现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合而成的。
于是,他将新材料的关注点放在结构与丝帛相似、取材容易、价格低廉的材料上,经常留意和寻找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
他们来到一个十分宁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悠然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监们一路上闹哄哄地玩耍,非常开心,只有蔡伦一个人心事重重,四处观望。
突然,他的眼睛亮了起来,快速走到溪边,蹲下不动了。
小太监们觉得很奇怪,都围过来看。
只见蔡伦手里拿着湿湿乎乎、破破烂烂、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
有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
蔡伦仿佛没有听到,仍然痴痴地捧着。
那个小太监走上前去,准备把那棉絮一样的东西扔进水里。
蔡伦突然惊醒过来,紧紧地抓住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监们都很困惑,蔡伦难道疯了,傻了吗?
怎么会把这个破烂的东西,当作宝贝一样珍惜呢?
蔡伦双手捧着,急忙返回河边,问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
农夫笑着回答说:“这个啊,是河里漂来的树皮、破麻布、破渔网等等。”
“它们被水冲刷、泡浸,又经过太阳的晒干,时间久了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到处都可以找到呢!”
蔡伦顿时有了灵感,回去之后,与工匠们一起展开研究,不断实验。
他们将树皮、破布片、旧渔网等材料切碎,放入水中浸泡,然后过滤掉杂质,将剩下的纤维捣成纸浆。
接着将纸浆稀释,用细帘子将浮在上面的较细的纸浆捞起来,在帘子上形成一层又薄又均匀的纸,晾干后揭下来,就成了一张纸。
公元105年,蔡伦将这种纸献给朝廷。
汉和帝非常高兴,下旨将这种纸推广到全国,时人称之为“蔡侯纸”。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其中的造纸术通过中土传入西域,然后由西域传至安息、大夏,进而传入欧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蔡伦被誉为造纸术的改革者,在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