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
卫南坡因在卫河以南而得名。卫河今天已经基本断流,历史上却很有名,属海河水系,曾连接黄河和大运河,直通天津卫入海,在新乡被称为母亲河。卫河因春秋时的卫国而得名,在卫国之前还有王朝,据考证总共有4000多年的悠长历史。卫国出过商鞅等名人。据说,《诗经》中描写美女的《卫风·硕人》就出自这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来的“郑卫之声”也与此地有关。因此,孔中庸觉得,老家县里的文学杂志叫《卫河》恰如其分。
因土地肥沃,卫南坡的人世代以种田闻名。孔中庸看过家谱,先祖就是明末从山东移民过来当长工的。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如火如荼,而卫南坡仍然是麦浪滚滚。当时,河南电视台拍摄的《农机千里走中原》的纪录片即是从卫南坡开拍的。打工潮兴起,卫南坡的脚步也迟缓了很多。但最后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青年男女都纷纷走南闯北。但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太行集团。
孔中庸对卫南坡还是很怀念的。虽然受歧视的时候想一走了之,但出去后才尝到了“乡愁”的滋味。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乡愁”的情绪更加浓厚,经常想起卫南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太行报上专门开设有“乡愁”栏目,除了高松主笔外,有时孔中庸看书多了,也免不了“露一手”,特别是思乡清切,在栏目上写个小“豆腐块”,当然,不以真名出现。所以,几乎每年春节,孔中庸都陪着父母,回老家住几天。有时还有意无意地转到和二妞出事的瓜田看看,回忆当年的青涩的一幕,有时不禁哑然一笑。不过,后来已经改成塑料大棚种蔬菜了,小瓜棚,就是那间小屋早就不见了。
卫南坡上确实留下孔中庸儿时许多美好的回忆。
卫南坡对小孩子无疑是一座天然的“游乐场”。那时候,几岁的小孩也得参加生产队劳动,主要是拾麦子等轻便的活。干一会累了,小孩就想玩耍。记得领干活的一位外号叫“憋劲”的生产队干部慌了,口不择言地总用毛主席语录“教导”:“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拾吧这块拾那块。孩们,不能去玩,再干一会吧。”
卫南坡也算人杰地灵。县里最早的党组织就是卫南坡的人创建的。卫南坡1948年就解放了,又是大粮仓,很多人推起独轮车,加入了淮海战役等的支前民工行列。距离老家不到20里的一个小村庄出了一位共和国的总书记。当还是总理时,视察中原油田,从老家附近路过,猜测可能回老家。县里很重视,组织附近的百姓、学生欢迎。孔中庸记得,那天,天不亮就起床了,穿上过年的新衣服,带好红领巾,坐着教数学的年轻女老师的自行车,早早集中到路边准备欢迎。可能因为国务繁忙,领导人也没回老家,只看到了一排长长的汽车通过。但现在孔中庸想,领导人一定透过车窗深情凝望了卫南坡,那毕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卫南坡是那一带的大村子,周围的村子,铁炉、前营、射庄等都小,人口又少,所以,卫南坡有什么活动,就是放露天电影,都会吸引周边村子许多人来。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卫南坡首先兴起的。打工潮出现以来,那条留固通到太行集团的公路线经常见到卫南坡和周边青年农民的身影。近几年,不少女青年也走了出去,有的甚至把孩子都带着,村子里剩下的大多是老头、老太太,比过去“荒凉”多了。特别是过年的氛围淡多了,已经不需磕头了,。就是张局长驻村提倡移风易俗后禁止的。“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不骂送礼人”,尽管是地主崽子,孔中庸记得小时候挨家挨户拜年磕头要核桃,其乐融融。因此,2006年春节,具体说就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大型烟火还是吸引了无数的人。
孔中庸拿出了20多万元,邀请3名泉水的烟花制作师傅提前一周进村布置,行语叫“扎烟花”。主会场在孔中庸爷爷被吊死、小妾受辱的老村委大院。喷花类、旋转类、旋转升空类、火箭类、吐珠类、小礼花类、烟雾类、造型玩具类、组合烟花类、线香类、摩擦炮类、礼花弹等名目繁多的烟火摆满了大街。
晚七点,焰火开始燃放,主要是不想耽误大家看春晚。孔中庸和张局长一起点燃了冲天的礼花弹,几大团魅力的焰火从村委老院直冲云霄,在夜空中幻化成大型的美丽图案,五彩缤纷,照亮了整个夜空。大街上的各种焰火陆续点燃,烟火持续半个多小时,全村陷入欢乐的海洋。但也有遗憾的地方,一个小男孩争抢鞭炮,把几个未燃的炮仗塞进口袋,突然爆炸,小孩的睾丸被崩裂,差点掉下来,急忙送医院。
开春修路,就更简单了。卫南坡联结通县城的省级公路不到五里,就是整平,再铺一层柏油,远没有城市的路要求那么高。孔中庸投资20多万元就修好了,连同烟火,不足50万元,但孔中庸在老家的声望达到了顶点。老家一带吵架有时就捎带上他:“你有钱,你有钱,你以为你是孔中庸啊。”
在泉水市,孔中庸也顺风顺水,这年政协换届,还当选为禹王区政协委员,还进入了常委。孔中庸考虑到在当地已经有点树大招风了,原来不想涉足政界 ,对徐总的转行敬而远之。但梁大光一再催:“当政协委员有何不好?也进一步提高对外的知名度,有利企业发展嘛。再说,体现区里对民营企业的关照和支持,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严格讲,政协就是参政议政,不是党委、政府,在一定程度说,也是一种荣誉职务,也不影响你集中精力办企业嘛。很多人想挤进来呢。”
孔中庸想想,也有道理,就接受了。但他心里清楚,能当上政协委员,关键是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梁大光的作用。梁大光当了市委副书记后,在禹王区更加说一不二,对孔中庸多年的“孝敬”心知肚明,也可能是报答,也可能为了今后更多的“收益”,借助党的“十五大”后提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趁机推荐了孔中庸。
其次,太行集团的作用。太行集团名副其实的成了禹王区的顶梁柱,上交的税收已经接近了全区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形象地说,区里花四块钱,就有孔中庸贡献的一元。所以,对孔中庸当了区政协委员,常委,大家觉得“太应该”了。有人私下嘟囔:“别说政协常委了,政协主席,甚至区长都能干。”但孔中庸确实没有这种想法,更没有兴奋的感觉。正式当选后,社会上的朋友、集团的下属,多人祝贺,或邀约饭局,孔中庸都淡淡的推掉了。徐总,今天的徐市长专门打电话祝贺,还劝:
“政协没啥意思,有机会到政府去。”
孔中庸说:
“谢谢吧。我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哪有徐总的本事,当不起,也不敢当,不想当。”
第三,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孔中庸成了慈善家。原来的县医院,现在是泉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还属禹王区管,和美国的一家教会接上了头,进行翻天覆地的扩建、改建,聘请了不少知名的专家坐诊,已经远远超过了市里的第一人民医院,叫响的口号是“打造豫北第一院”。投入大,资金就日渐紧张,孔中庸对这家医院很熟悉,“七仙女”和“二妞”都是从这里走的,了解情况后,主动捐出300万元,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在新医院的盛大挂牌仪式上,省市区有关领导,美国的教会等都出席,孔中庸被安排发言。也许被荣誉感驱使,孔中庸最后脱稿,即席发言:
“今后每年都捐300万以上,用于医院、学校、敬老院等慈善事业”。
这一表态,整个仪式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随后,电视、报纸等都作为重大新闻单独播发、刊载。孔中庸在“企业家”的头衔外,又有了“慈善家”的称号。
政协委员还真发挥了大作用,孔中庸声誉正隆,又担任是民营企业协会和市建筑协会。民营企业协会会长就是个荣誉职务,具体办事的秘书处就是工商局的一个处室。作为会长,在救灾、救济等捐助活动中,孔中庸都起带头示范作用,其他基本是无事一身轻。建筑协会也是民间组织,但孔中庸却办成了一件大事。随着商品房价格“翻跟头”似的上涨,大型路桥等工程的日渐增多。建设公司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提供建筑用料的搅拌站几年间就出现10多家,互相竞争压价,供料质量也不一而足。孔中庸原来也想筹建一家,但看到一锅粥似的乱象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现在利用会长的有利身份,召集主要建设企业和搅拌站开会协商,统一价格,规范供料。各企业为此正一筹莫展,纷纷在协议上签字。
在年底的区政协大会上,孔中庸还作为主席团成员,主持了一天的分组讨论。
庄重地坐在主席台上,面对如潮的掌声,孔中庸想起过去受歧视的地主狗崽子的种种,不禁有“云泥两重天”之感。同时,说不清为什么,伴随而来的,心头隐隐约约出现了“高处不胜寒”的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