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登基后,收起了那副收买人心的伪善面孔,对百姓进行了各种压榨。
再加上连年天灾,百姓陷入绝境,纷纷起义。
公元17年,南方爆发了由王匡、王风组织的绿林起义,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作为根据地,攻占了附近的乡村。
不到几个月,这支队伍壮大到了七八千人。
公元21年,王莽派出两万官兵围剿绿林军,结果大败。
绿林军趁机攻下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还将官家粮仓里的粮食分给穷人一些,其他大部分粮食搬到了绿林山。
没过多久,绿林山上突发疫病,五万人死了约有一半死亡,另一半被迫离开绿林。
他们分成了三路,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各自占领一片地盘,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与此同时,东方的起义军也在不断壮大。
有个叫樊崇的起义首领,带领几百人占领了泰山,不到一年就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他们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活动,打击官府和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纪律严明,只打击官府和地主,谁打了百姓,就惩罚谁。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与绿林军的王匡不是同一个人)和将领廉丹率领十万大军,镇压樊崇的起义军。
为了避免与王莽士兵混杂,樊崇让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记号。
因此,樊崇的起义军被称为“赤眉军”。
赤眉军打败了官兵,打得他们落花流水,仓皇逃窜。
太师王匡的大腿被刺中了一个枪,逃了回去,廉丹被义军杀死。
经过这场战役,赤眉军的队伍越来越强大,发展到了十万多人。
绿林、赤眉两只起义军都击败了王莽,这个消息激励了其他地方农民的起义,组织了许多规模大小不一的起义军。
荆州地区的地主刘演、刘秀两兄弟,因为对王莽废除汉朝宗室封号,不允许刘姓人做官感到愤慨,于是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在春陵起义。
他们与绿林军的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击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渐渐壮大起来。
由于绿林军的几支队伍,没有统一的指挥。
将士们认为人马众多,必须有一个首领才能统一指挥。
有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领,利用当时人们的正统观念,认为必须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民意。
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他们想推举刘演,可是新市、平林兵的将领担心刘演的势力太大,坚持要立一个名声不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
刘演又提出先消灭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
刘演觉得自己实力不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正式拥立刘玄为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被称为“更始帝”。
更始帝尊王匡、王凤为上公,刘演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都有各自的封号。
从那时起,绿林军也被称为“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