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董老夫人再次向邹锦程追问道:“锦程,少生什么呀?”
邹锦程心里“咯噔”一下,可又不敢说出实情,只能硬着头皮胡编乱造道:“少生气多种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房间内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董老夫人,都在等着她的回应呢。
董老夫人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重复着说道:“少生气多种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众人听了这话,先是一愣,随后仿佛一下子被点醒了一般,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呀,“要想富,先修路”,这大家都好理解,道路畅通了,外面的物资能运进来,本地的特产也能运出去,自然就能带动经济发展,让大家的日子富裕起来。
而“少生气多种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呢,一方面是说大家平日里做事的时候可不能总是带着情绪,要心平气和的,
这样才能把事儿干好;另一方面,多种树对于整个环境、对于后代那可是意义重大呀。
树木的生长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前人栽下的树,可能要等过了好几代人,
才能长得枝繁叶茂,成为一片能供后人乘凉的绿荫呢。
这其实也在告诉大家,很多事情,就像这栽树一样,咱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可能并不会马上就能看到成效,也许要在很久之后,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效益来。
而且呀,这也凸显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咱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环境要是被破坏了,那子孙后代可就没有好的生存空间了呀。
所以说,发展经济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长久之计,才是真正为了后辈子孙考虑呢。
大家这下算是彻底明白了,心里想着,只要齐心协力把路修好,平时少生气,多去种些树,那可就是在为后代积福呀。
董老夫人接着叮嘱邹锦航道:“锦航呀,这‘要想富先修路,少生气多种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十个字,等过了十五之后,
你记得安排人在每个路口都做好标识,要时刻提醒大家,咱们做这些可都是为了咱们的后辈子孙着想呢。”
“明白了,奶奶。”邹锦航赶忙应道。
董老夫人又转头对贾初霞说道:“初霞,你把《养神诀》《凝神诀》《逍遥步》《五字养气诀》传给大家吧,让大家都能修炼提升一下自己。”
“明白。”贾初霞心里很清楚,这《五字养气诀》其实就是《十六字养气诀》的前五层内容呢,对于修炼之人来说,也是很有用处的功法。
这时,陈子錾满心欢喜,脸上洋溢着喜气,迫不及待地去找邹书默了。
他这会儿满脑子都是刚刚董老夫人提到的《黄帝三部真经》,一心想着要是学会了,那当皇帝的底气可就更足了,至于功法嘛,等会儿让妻子教给自己就行。
董老夫人看着陈子錾离去的背影,倒也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只是不忘提醒他道:“传授给你的功法,你可千万要记好了,
千万不要突破先天境界呀,要是突破了,很可能就会被迫离开天龙大陆,飞升上界去了,那上面的情况复杂又危险,可不能贸然前往啊。”
“明白。”陈子錾一边走一边回头应道,脚步都显得轻快了许多。
随后,董老夫人又对着邹锦航说道:“你要是在修炼功法或者其他方面有什么疑问,等会儿可以去找你母亲询问询问,她知道的可比你多呢。”
邹锦航连连点头,他心里其实藏着一堆疑问呢,可不是只有一点儿,只是这会儿还没来得及问罢了。
紧接着,董老夫人像是下了决定一般,觉得是时候让所有孙子都知晓这件事了,便大声说道:“贾初霞,你安排一下,让他们都进入你的小世界躲避十年吧,
在里面也能安心修炼,提升实力。”说完,又看了看陈玉华,和蔼地说道:“玉华呀,你也可以跟着进去小世界修炼,可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呀。”
“谢谢奶奶!”陈玉华一听,顿时喜上眉梢,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董老夫人又看向邵娇秋,微笑着说道:“你们夫妻俩,也可以进入小世界修炼,在里面好好提升一番。”
“谢谢董大儒。”邵娇秋脸上笑开了花,赶忙快步去找陈子錾,想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让他也高兴高兴,一起进入那令人向往的小世界呢。
董老夫人看着董琪玉和邹仁潇,笑意盈盈地说道:“今天在场的所有人,都要进入初霞的小世界里面去,让大家都去开开眼界,感受一下那里面的奇妙之处。”
董琪玉笑得格外灿烂,开心地说道:“谢谢大姐!”
邹仁潇也是一脸兴奋,心满意足地说道:“谢谢董大儒!”大家心里都对那个小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其实就连董老夫人自己,
也挺期待大家进去后的反应呢,当然,邹锦程除外,他心里似乎有着自己的盘算。
这会儿,在房间外,陈子錾正悠闲地坐在地上,手里捧着《灵枢经》,心情格外舒畅,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书中的第三章“针解”内容呢。
只见上面写着:
“知其往来:是说懂得气在运行中有逆有顺有盛有衰。
要与之期:是说掌握气至的时机,用针不失其时。
粗之暗者:是说庸医昏昧无知,不懂得气行的微妙作用。
妙哉工独有之:是说高明的医师却能完全掌握气机和用针的机制。
往者为逆:是说邪气已去时,脉虚而小,小就叫做逆。
来者为顺:是说正气渐来时,形气相称而脉见平和,平就叫顺。
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是说能知血气的逆顺虚实,就能毫无疑问地选取腧穴进行针刺了。
迎而夺之:是说乘其气之方来以泻其邪,这就是泻法。
随而济之:是说随其气之刚去以补其虚,这就是补法。
虚则实之:是说气口脉虚的当用补法。
满则泄之:是说气口脉盛的当用泻法。
宛陈则除之:是说血脉中如有蓄积淤血,就应当刺破皮肤以排除它。
邪胜则虚之:是说经脉中邪气盛时,应采取泻法,以使邪气外泄。
徐而疾则实:是说慢进针而快出针的补法。
疾而徐则虚:是说快进针而慢出针的泻法。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是说用补法 会使正气来复,用泻法会使邪气消失。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是说应诊明气的虚实,决定补泻手法的先后,并观察气的行与不行,以确定针的去留。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是说用补法会使患者感觉充实而似有所得,用补法会使患者感到轻爽而似有所失。
气之在脉,邪气在上:是说邪气侵入经脉,虚邪贼风多伤人的头部,所以说‘邪气在上’。
浊气在中:是说水谷皆入于胃,化生的精微之气上注于肺,浊气蓄留于胃肠之中,如果寒温不适宜,饮食无节制,胃肠就会生病,所以说‘浊气在中’。
清气在下:是说清冷潮湿之气伤人,必从足部发起,所以说‘清气在下’。
针陷脉则邪气出:是指风热邪气伤人上部,应取头部的腧穴治疗。
针中脉则浊气出:是说胃肠浊气发病,应取胃经的阳明合穴足三里治疗。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是说邪气在浅层而轻微的病,不应刺得过深,如果太深,就会使邪气随针深入,加重病情,所以说为‘反沉’。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是说皮肉筋脉各有一定的部位,也就是说经络各有主治的地方。
取五脉者死:是说病在内脏而元气不足的,如用针大泻五脏的腧穴,就会导致死亡。
取三阳之脉:是说如误用针泻尽六腑腧穴之气,会使病人形神虚怯,不易复元。
夺阴者死:是说针刺尺泽后的五里穴而泻至五次,脏阴之气泻尽就会死亡。
夺阳者狂:是说泻夺了三阳的正气,会使病人精神变化而成狂症。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是说高明的医生懂得观看患者颜面和眼睛色泽的变化,
也能细察尺肤和寸口部位所表现出的大小、缓急、滑涩等脉象,就可知道发病的部位和原因。
知其邪正:是说能知道患者所感受到的是虚邪还是正邪。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是指进针和出针的两种不同动作。
气至而去之:是说不论用补法或泻法,达到气机调和,就应该停针。
调气在于终始一:是说医师在用针时,必须专心致志。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是说周身三百六十五穴,是脉络中的气血渗灌各部的通会之处。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是说脉口出现浮虚脉象,按之则无。
象这样的阴虚症,如果反取体表的病处和阳经的合穴,并留针以招致阳气,阳气至势必使阴更虚以致气竭于内,这叫重竭,重竭必死。
由于无气以动,患者死时是安静的。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说脉口出现沉微脉象,轻取如无。
这种症状是阳虚,如果针治时反取四肢末梢的腧穴,又留针以引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内陷,导致四肢厥逆,厥逆就会死亡。
由于阳气竭绝,阴气过盛,患者死时就表现为躁躁不安。
所以要察目色的缘故,是因为五脏的精气都上注于目,精神旺盛于内,目色必然清明,声音必然宏亮,这是说与平常是不同的。”
陈子錾看得很是认真,手都微微有些颤抖,他又接着翻看起《灵枢经》的第四章“邪气藏府病形”,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仔仔细细地往下阅读着……
就在这时,有人问道:“董大儒,让我们进入贾初霞的小世界观看,是不是只有一次机会呀,下一次就没机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