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志行忙着抵御张作霖及征讨甘肃期间,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1月17日,吴佩孚乘军舰到达汉口,欲组织“护宪军政府”,行驶民国政府一切权力。苏、浙、皖、赣、鄂、豫、闽、川、粤9省代表表示拥护,愿意附名通电。
李志行派了高级参议局局长周唐镜参加会议,周随即请示李志行是否附名?李志行却不支持。
另立政府干什么?要想把大家组织起来,搞个联盟之类的就够了!打败了张作霖和国民军,北京政府自然还是直系的。而新成立政府是一件十分牵涉精力的事情,一有政府就要有好多个机构,这个部长那个次长的,首先要争权夺利!还不够乱的?再说了,南方本来还有一个,总不能一国三府吧?
于是李志行和乔修远就联名给吴佩孚和张其锽发电,建议不要成立政府,直接搞个联盟就够了,现在最要紧的是整合军事力量!
不过吴佩孚回电表示名不正则言不顺!偏要组建,并强制要求李志行表态。
李志行没奈何,只好让方唐镜代为署名。这样,就有苏、浙、皖、赣、鄂、豫、闽、川、粤、陕蒙绥12省代表列名通电拥护。
这算是一个新同盟的成立。
还未成立的“护宪军政府”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援助安徽督军马联甲。
原来安徽第1混成旅旅长倪朝荣、第4混成旅旅长高世读等,乘直系政权倒台的时候,通电表示拥段,并在浦口以北东葛、乌衣之间拆毁铁路,以截断南京、徐州之间的交通,进行倒马。
马为联盟的成员之一,直系各省当然不能坐视。因此吴佩孚、齐燮元二人联名派人去救。
但是,马联甲因眷属在蚌埠被扣,不敢武力解决,请皖南镇守使兼第3混成旅旅长王普出面调停。结果调停无效,马即将政权交与王普,宣布下台,本人于16日逃往南京。
联盟办齐的第一件事算是无功而返。
再说12省代表通电成立军政府,但在之前的11月12日,齐燮元刚在南京组织了“9省大同盟”。这个“9省大同盟”原本表示拥护段祺瑞出山,除了李志行外,参加的基本也是这些省份。
短短几天就改弦更张,于是浙闽巡阅使孙传芳就发电问齐燮元的意图。
结果齐燮元首鼠两端,又指令江苏省长韩国钧通电反对“护宪军政府”,再次通电表示拥段,并请段祺瑞阻止奉军南下。
11月18日,武汉各民间团体开会反对吴佩孚、萧耀南组织“护宪军政府”。21日,湖北省议会通电反对“护宪军政府”。
直系在南边的两个霸主都反对,而吴佩孚视为根基的湖北也不拥护,陕西的李志行本来就不赞成,所以,这个军政府只好不了了之。
军政府流产了,但此举还有一个很坏的影响,那就是原本冯、奉两系的关系已经恶化到快要破裂的程度,由于吴放了这一炮,他们又觉得暂时有合作的必要了。
湖北民间团体不断反对吴佩孚,11月18日,吴只好怏怏不乐地返回河南。与吴同行的,有3万多部队。
我们再说北京那边。
11月10日,冯、张、段在日租界段宅举行会议。张一定要继续进兵彻底铲除直系的残余势力,段则主张“适可而止”,对江浙等省用政治手腕解决而不以武力解决。
张不便在段祺瑞这个老资格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冯又不肯发表意见,因此会议决定:一、奉军在津浦线进至德州为止;二、对东南不用兵;三、对吴佩孚准其和平下野,不下通缉命令;四、召集全国善后会议,讨论组织政府和一切善后问题。
段之所以主张和平解决,却是打算把各省直系势力收归己有,使自己成为包括奉、冯等系在内的北洋派惟一领袖。
张作霖当面不说,背后意见就多了!奉系大军入关,就是来争天下的。但此时若要大军南下,却必须征得段的同意,因为山东的郑士琦正在抱老段的大腿。
于是,张作霖采取了迂回方法。
他说他决不为自己的部下争夺地盘地位,但是一定要替“嘉帅”(卢永祥)出一口气!他愿意派奉军一部受“嘉帅”的指挥,南下讨伐齐燮元,将来即由“嘉帅”继任江苏督军。
此外,他又保举吴光新继任安徽督理(吴光新是段的妻弟,此时担任奉军军长)。
关于军费问题,他满口答应由他全部负责代筹。
结果老段果然上套。
14、16两日,段、冯、张三人继续举行会议,便又改作决定:由卢永祥率领奉军张宗昌、吴光新两部进攻江苏,但不侵入浙江;由国民军负责扫荡河南,但不侵入湖北。
11月22日,段祺瑞进京。24日,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临时执政总览政府军政等各项权力,也就是说,临时执政相当于总统加总理。
同日,张作霖入京,奉军第1军驻丰台,第2军驻马厂,另外在天津及津浦线上,还有6万多兵力。
同一天,冯玉祥因张作霖不遵守之前的“奉军不入关”的协定,又因奉军势大,以退为进,通电下野。
冯下野不忘吴佩孚。在通电下野的同时,并邀请吴佩孚一起下野,请吴“与弟共游欧美……”,然后自己住进了京西的天台山寺庙。
也是同一天,齐燮元、孙传芳、李志行联名电请段祺瑞放了曹锟。
11月28日,由日本公使芳泽谦吉斡旋,各国公使谒见段祺瑞,表示对临时政府的非正式承认。
却说老段之前一直在“自谦”,待在天津迟迟不肯动身往北京去上任,非要等“全国一致拥戴”后才能任职,如今为啥又赶快去上任了呢?
这其实与孙中山有很大关系。
却说当初北京政变之后,冯玉祥、胡景翼、孙岳联合通电请国内贤达共商国事。
此时孙中山正在主持北伐。
9月20日,也就是江浙战争爆发后的第17天,孙中山在广东韶关誓师北伐。
北伐部队共两万余人,分两路向江西和湖南进军。
第一路由朱培德、何成睿、赵成梁、李名扬、樊钟秀各部组成,以樊钟秀部4000余人为先锋,进入江西。第二路以谭延闿、柏文蔚、胡谦、李国柱部组成,以程潜为总司令,进攻湖南。
同日,唐继尧成立滇川黔建国联军,以胡若愚为滇军总司令、以熊克武为川军总司令、刘显世为黔军总司令,准备经四川加入北伐。
应该说北伐军还是有一些进展的。9月25日,北伐军樊钟秀部攻占韶关仙霞岭封门坳;29日,占领江西赣州的崇义县。10月11日,攻占吉安的万安、泰和两县。进攻湖南的部队也陆续到达了湖南边界。
孙中山的北伐,导致了江西督军蔡成勋的狼狈下台。倒不是北伐军太厉害,而是重压之下,江西出了“内鬼”。
话说老蔡督赣之后,本就和本土的一些实力派不大和睦。这次北伐军发动,赣南镇守使方本仁派人到广东接洽,愿意起兵驱逐蔡成勋,请求出兵为助。因此孙中山派谭延闿为建国军援赣总司令,率领湘军及朱培德部滇军、李明扬部赣军进兵赣南。
11月20日,方军在赣州发动后,赣南守军杨如轩、杨池生、常德盛各部按兵不动,方军得以长驱而入吉安。12月6日,蔡成勋见大势已去,遂狼狈下台。9日,方军占领南昌后,建国军也步步北进开到赣州、万安一带。14日,北京任命方本仁为江西督军。
方本仁请北伐军来本是为自己火中取栗的,现在督军到手,就阴谋唆使广东的林虎、陈炯明等攻击北伐军后路,北伐军怕腹背受敌,不得已又退出了赣南。
这个期间,蒋介石还平定了广州商团叛乱。到10月23日,北京政变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北伐军司令部指挥广州商团叛乱的善后工作。
中山先生还在辛辛苦苦地打县城,胡景翼主张的“中央革命”却已经成功了!
中山先生很高兴,随即准备北上。因为他原与胡景翼等人有“中央革命一旦成功我即北上”的约定。
但是,10月26日,国民军又通电拥护段祺瑞为大元帅。
即便如此,中山先生仍于10月27日致电冯玉祥,表示“建设大计,并须决定。拟即日与诸兄晤商。”
冯玉祥很快复电,请孙中山早日启程,指示建国方略,并派马伯援为代表,持亲笔函前往广州欢迎。
11月13日,孙中山乘“永丰”舰离粤北上。
中间之所以耽搁了这么长时间,是因为对于是否要北上?孙中山身边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反对孙中山北上的,是因为怕孙北上之后与军阀合作,牺牲掉一部分革命利益。这种反对的,有国民党内的,也有党外的。赞同的自然是希望通过孙中山北上,让国民党走向更广阔的的舞台。
苏俄代表鲍罗廷持支持态度。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孙中山的军队此刻正在北伐,北方则是军阀们的地盘,作为北伐军的最高领袖,中山先生北上也有一定的危险。
关于这一点,中山先生大义凛然地说道“若以我为大元帅,则此行诚险;若以我为革命领袖,则此行无险可言。”
最后,意见获得了统一,孙中山乘舰北上。大本营交由胡汉民主持。
11月17日,孙中山抵达上海,万人欢迎。
但是,孙中山没有继续立即前往天津,而是在沪上盘桓了几日,然后直接去了日本。中山先生的这个决定,不能不说与北方的复杂斗争有关。
此时,因为战果和权力的而分配,国民军与张作霖、段祺瑞的关系非常复杂。张作霖武力煊赫,段祺瑞树大根深,国民军势力明显不敌二者。
11月18日,新疆、江苏、山西督军,热、察都统通电拥段。同日,齐燮元、萧耀南、孙传芳、杜锡珪、周荫人、蔡成勋、王普、李炳之联名电请段祺瑞早日出山。
不得不说,中山先生已经在为此行的前途担忧。
经过考虑,中山先生选择了绕道日本。因为无论是张作霖还是段祺瑞,身后站的其实都是日本人。而中山先生自己,在日本也有着不俗的人脉关系,他想去劝日本人支持自己。同时,也支持他的“中、日、俄亚洲同盟”的梦想。
结果,这次日本之行,成了中山先生一生中最失落的日子。
首先,日本政府不允许他去东京。然后,日本的实权人物一个也不愿见他。就连以前的一些“好朋友”,也绝少能够见到。
直到这时,孙中山才认清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嘴脸!关于这一段经历,中山先生之后绝口不提。
12月14日,中山先生自日本抵达天津。
而中间这一段时间,段祺瑞时时“关心”孙的行程。等孙从上海出发去日本的第三天,段祺瑞就不再推辞,往北京就职“临时执政”。
中山先生自日本抵达天津的当天下午,即赴曹园见张作霖,进行简单交谈。
张作霖就问“现在时局之收拾,合肥(段祺瑞)能当此任否?”
孙回答“现在除合肥外,实无第二者可当此任,今后全委诸合肥办理。”
翻译一下,就是张作霖当面问孙中山:现在的局面,段祺瑞能当老大不?孙中山只好回答:除了段祺瑞,实在没有第二个人合适。
当晚,孙中山肝病爆发。
我们再说段祺瑞。
老段上台后,首先提出“外崇国信”,也就是之前的不平等条约一概承认。因此段上台的当天,外交团就决定承认这个政府为中国事实上的政府,同时希望这个政府对吴佩孚不再使用武力。
然后就是组阁。段原来打算吸收奉、冯两系有关人物姜登选、薛笃弼为陆军、司法两部总长,这恶人都借口另有任务而拒绝入阁。段便拉了些人物组阁,安福系的一些人物又粉墨登场。其中,执政府秘书长梁鸿志、内务部长龚心湛、财政部长李思浩等都是安福系人物。
据说,段政府成立后,东京军国主义分子曾经兴高采烈地开会举行庆祝。
段祺瑞上台,最重要的是收拾烂摊子,大的文章,就是要组织善后会议和国民会议。同时,要分化、拉拢直系残余力量,以便游刃于各派系之间。
吴佩孚11月19日由汉口到郑州,派先期回豫的张福来前往彰德(安阳)布置防务,本人当日重返洛阳。返回洛阳后即给李志行发了个电报,请志行尽快来见,商讨讨伐冯玉祥的事情。
但当时甘肃正在大战,李志行便复电说此刻正在指挥对甘作战,容后再去。李志行人虽然没去,但却令人给吴大帅带了30万大洋的银票。
因为李志行说的也是实际情况,吴便没有强求,吩咐李志行先把甘肃的事处理好。
这时候,国民军第1军已经扩充到3个师另6个混成旅又2个骑兵旅、及一个炮兵旅,估计有近10万人;第2军为1师和两混成旅约4万多人。
话说胡景翼发动北京政变的目的,原本是想请中山先生来主持大局。但随着事态的发展,此事已无法办到,而冯玉祥此时忙着争夺权力,便让政府发布任命胡为河南督军、孙岳为省长的命令,让这两个“战友”离开北京。
同时,冯被任命为“京察督办”,张之江被任命为察哈尔都统。
胡景翼没想到,自己为之奋斗的“中央革命”会是这么一个结局!长叹一声,便率领国民军第2军沿京汉路南下,准备清缴河南吴佩孚残部。
冯玉祥的国民军第1军集中于长辛店到石家庄的一段,孙岳的第3军驻扎于保定、大名一线,以做配合。
而此时,河南尚有胡部刘东山的一个旅,刘本人也尚在郑州。对于刘的部队,是剿是用?吴佩孚尚未决断。
原因是若要剿灭,则需要顾及李志行的面子,因为刘东山是李志行的大舅哥。而若要为我所用,吴又不确切,他不知道刘东山的内心究竟如何?
话说此时河南境内,原属于胡景翼的部队也不光是刘东山一支,还有田维勤的部队。
田本是胡景翼的表兄,陕军出关后先在胡手下任旅长,后来投靠了吴佩孚,对吴很忠诚,山海关大战时比较卖力,结果被张作霖俘虏,后又被设法要了回来,拉起队伍又紧跟了吴佩孚。
所以,吴佩孚就传刘东山到洛阳去问话。
刘东山立刻就去了。
吴就问刘东山“胡景翼最近还跟你联系没有?”
胡在北京扩编国民2军时,并没有将刘东山的部队放进去,所以吴就有此一问。
刘东山回答“报告大帅,有联系!他想让我起兵反对大帅。”
吴一听,就问“那你怎么想?”
刘东山回答“按说胡师长是我的上官,但我却不想这么做。”
“哦?那是为何?”
“因为志行总向我说大帅是一个正直神武的人,并说您是中国的希望!所以我并不想反对大帅。”
“哦……,那你可愿意助我一臂之力?帮我与胡景翼作战?”
刘东山迟疑了一下,说道“这个么……,报告大帅,说实话,我手下的弟兄们只怕对胡景翼的部队下不去手。”
吴佩孚听完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就将你在郑州的部队带回豫西去吧。好好防守地方!志行还是了解我的。”
刘东山随后就将原在郑州的两个团撤往三门峡。
11月21日,胡景翼对河南发动攻势,张福来抵挡不住,连连后退。27日,胡占领新乡。张放弃丰乐镇、彰德,向黄河南岸急退。
吴军退抵黄河南岸后据黄河天险死守,胡部一时不能突破。
12月1日,刘东山忽然亲率所部8000多人乘车东进,迅速攻占渑池,然后向洛阳进军。并发出通电,奉胡景翼命令武力驱逐吴佩孚,请吴离开洛阳!
渑池距离洛阳还不到100公里,此时洛阳只有招募未久的新编第3师,不但不能抵御敌人,而且两个旅长畏战先逃,兵士也在城内鼓噪起来,引起一片混乱。
吴佩孚不得不仓皇逃往郑州。
胡景翼趁机命令部队进攻。
吴佩孚与张其锽、张福来、李济臣等在郑州开会。会议上,吴佩孚气得大骂道“李志行误我!”,张福来和李济臣皆愁眉苦脸,沉默不语。
一会,张福来说“大帅,既然李志行叛变,河南想来是守不住了!我还是辞了这河南督军吧。”
本来11月份段祺瑞已发布了免去张福来河南督军的命令,张福来并不认可,但现在既然李志行已经叛变,他这个河南督军就算当到头了,因为河南目前的残军根本挡不住李志行!所以就主动放弃了。
李济臣也唉声叹气地说“正之一向仁义,没想到竟做出这种事情!”,他这河南省长也当不了了。
张其锽叹息说道“我看正之不是这样的人,是刘东山擅自所为也未可知。不如,我向瑶圃打个电报问一下?”
吴佩孚此时已稍微冷静,闻言也若有所思。
李济臣闻言说道“张先生,就算正之事先不知道。但目前出现这种局面,你觉得他还会帮我们去打刘东山吗?”
这话问得大家无话可说。刘东山是李志行的大舅哥,李志行会兴兵去打刘东山?还有胡景翼,与李志行本就交情深厚,李志行会派人去打胡的那些陕西兵?
这事若想明白了,那就是以李志行的处境,两不相帮最有可能!这场战争,其实是吴佩孚和胡景翼各自实力的比拼!现在是自己的军队不争气,怪不得别人!
不过因为刘东山的“反水”,吴佩孚已经失去了李志行这个强援!所以,河南是没法待下去了。
会议结束后,吴在匆匆离开郑州,欲向南再往湖北。
吴乘坐的火车经过小李庄的时候,发觉前面铁路被人拆毁,因此又退回郑州。
随后查明,河南著名“恶少”袁英集合了一批人马,打算前来劫车,把这位曾经煊赫一时的“洛阳大帅”活捉到手,后来打听到车上还有不少卫队,他们才不敢动手而又退走了。
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当天铁路修复后,吴继续乘车前往湖北。
吴一走,河南的军队节节败退。张福来宣布下野后,将所部交给了在豫的鄂军师长寇英杰,寇英杰奉萧耀南之命退守河南如湖北的咽喉武胜关以北,防范河南溃兵进入湖北。李济臣率鄂、豫军退守许昌。
12月11日,胡景翼攻克河南省会开封。12日,胡宣布就任河南督军。而孙岳不愿到任,胡便又兼了省长。
再说吴在前往湖北的半路上,接到萧耀南劝他下野和湖北省议会拒绝他入境的电报,同时得悉萧已派兵把守武胜关,阻止他的火车开过去,只得在柳林站下车,在豫鄂交界的信阳鸡公山停留下来。
这时,段政府派有使者张学颜到武昌,责成萧耀南劝吴下野,不得让吴再到湖北来从事一切活动!萧便一再电劝吴发表一个下野出洋的宣言,以便有所交代。
一般人到了这种境况,只怕感喟众叛亲离,一蹶不振,但吴大帅却不如此。12月4日,吴在回答段的电报中声明“不再过问当世之事”,又在回答萧的电报中表示“没有宣言下野的必要”,吴大帅其实觉得事情还没有到不可为的地步。。
12日,胡部占领信阳,限吴于14日以前离开鸡公山,否则将派兵上山予以逮捕。其实,胡景翼对吴也有温情,只求驱之出境。
同时,萧也派鄂军师长寇英杰上山,竭力劝吴发表下野宣言,并且离山他往。吴的回答是三个“不”字:一不下野,二不出洋,三不住租界。
吴佩孚现在困守在鸡公山,但他的老对手仍不放心。
孙中山在北京发出电报,叫樊锺秀派兵上山“歼此渠魁”,以免留为后患。
而段祺瑞竟派人到鸡公山去暗杀吴佩孚!刺客扮演成上菜的仆役,走到距餐桌仅七八米距离的位置被高览汤识破,遂马上扔下漆盘,甩掉抹布,举枪朝吴佩孚就打。
一瞬间站在吴佩孚身后的卫士长,一把将吴猛力一推,吴佩孚上半身倾倒在旁边的高览汤身上。几乎是同时,刺客扣动了扳机,子弹在吴佩孚头顶上穿过,射进黄杨木墙围板里。
枪声的余音尚未消失,卫士长早已抽枪对射,刺客应声倒地。
李志行听闻此事大惊,急忙派傅长缨亲自去调查制止。
傅长缨很快调查明白,原来是段祺瑞的贴身侍卫黄惟领头,带了另外4个刺客前去刺杀。其中一名上次已被击毙,名叫二楞。便将剩余几人押解出河南范围,并明令不得再去行刺!几人立下誓言,便被放了。
然后李志行派了周唐镜带亲笔信去鸡公山给吴佩孚解释,并又附上10万大洋的钱款。
结果,吴拆开信看了看,然后静静地说“知道了。”,钱也不要。
周唐镜就说“于今之计,李督军想请大帅往陕西去住。”
周唐镜说完此话,吴周围的张其锽、李济臣等人都神情一振,希冀的望向吴佩孚。
不料吴佩孚淡淡地说“不必了!替我多谢正之美意。让他好好管好地方,也不枉我对他的一番赏识。”然后便不愿再谈。
吴此时心中也十分叹息:要说李志行无情无义?似乎过了。至少他比自己亲手提拔的很多将领都强!但要论起来,实际上自己对李志行并无大恩,李志行的队伍都是自己拉起来的。李志行若肯听自己的,他的那些骄兵悍将还能为我所用。但如今这情况,李志行的兵只怕自己一个也指挥不动。所以,西安他是不会去的。
周唐镜只好回去复命。
李志行沮丧地说“唉,看来吴大帅对我误会已深……!”
要说这事,不由得吴佩孚不误会他!你想,你大舅哥先来向我表忠心,然后又来个背后插刀子,是你你怎么想?
但其实,这事李志行也是冤枉!
话说当时吴佩孚回到河南,李志行本也准备去见,只是由于甘肃的事情耽搁了。至于刘东山该怎么做?李志行只想着不要他被吴佩孚消灭了。所以,对于刘前往洛阳表忠心,李志行也默许的,因为现在就是混战,是敌是友一时无法决断,先保存自己再说。
但后来刘东山突然发动,事先却并没有通知李志行。
这个主要原因在于刘的智囊黄文隆。
却说刘东山一直就与胡景翼保持亲密联系,刘的动作,其实是胡全盘计划的一部分。但是,刘东山在发动之前,还是找了自己的左右手黄文隆和余保中来商议,商议要不要先告诉李志行?
余保中就说“旅长,李先生那边,咱能不通气吗?咱们是再亲不过的关系了!”
刘东山也觉得是!
不过这时,黄文隆说了一番话,让两人都改了主意。
因为黄文隆说道“旅长,这件事情,以我和保中二人的位置,都可以说。但唯独你不能对李督军说!”
刘东山就问“为啥?”
黄文隆说道“旅长,你说李督军是个什么性情的人?”
刘东山就说“志行是个仁义之人!”
黄文隆又说“这就对了!你想啊,如果我们将此事告知李督军,李督军应该怎么做?”
此话一出,刘东山和余保中都陷入深深的沉思。
很明显,李志行若不告诉吴佩孚就是不义!但若告诉了,对刘东山和胡景翼就是不仁!李志行必然左右为难。
然后,黄文隆又说道“还有,吴佩孚现在回到河南,必然要调动李督军的队伍去与冯玉祥、张作霖作战,可这种做法现在已不合时宜。因为实在胜负难料!
再者,以吴大帅的性格,伸手向李督军索要兵权也不是不可能!到时候,李督军如果给了,则对不起手下的将士们!不给,就要落个不忠不义的名声!所以依我看,为李督军考虑,这个不忠不义的名声不如由我们来担的好!”
于是,刘东山毅然决断,说“这事由我来替志行扛!”
所以,事先他们事先并未通知李志行。
而事后,黄文隆亲自往西安去给志行解释。但这个时候,李志行已经掉在了染缸里,解释不清了!只好说了句“做了就做了罢。”,正如当时对胡景翼说的话一样。
再说心情灰暗的吴佩孚。
吴大帅待在鸡公山上,又收到肖耀南的电报,说可以让吴一个人到湖北,但是绝对不许携带一兵一卒入境。
这其实段祺瑞的意思,肖耀南此时暗中受段祺瑞指使。
吴却坚持卫队相随日久,生死不忍相离。
胡景翼的军队此时已经占领信阳好几天,山上风声更紧,吴再不走就有被擒的危险。于是,吴只得不顾一切地携带卫队五百余人下山,于12月17日乘车向南开行,把守武胜关的寇英杰并未执行命令加以阻止。
吴的火车开到广水时,萧急忙传令拆毁广水、杨家寨之间的一段路轨,阻止火车继续南驶。
吴在广水足足待了半个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