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生于公元前200年,出生地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南洛阳。
在这个城市长大的他,从小接受了儒家文化的教育,师从张苍。
贾谊自幼聪慧,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被称为“神童”。
18岁时,他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开始展露头角,他所著的文章远近闻名。
听说贾谊博学多才的消息,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将他纳入自己的门下。
吴公非常欣赏贾谊的才能,让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在贾谊的辅佐下,吴公治理河南郡变得相对简单,政绩卓越,社会安定,颇受皇帝的赞扬。
汉文帝登基后,得知河南郡治理有方,提拔吴公为朝廷的廷尉大夫。
吴公升迁之后,始终没有忘记过去曾辅佐过自己的贾谊,因此在皇帝面前多次推荐贾谊。
不久,贾谊被召入宫中担任博士一职(相当于皇帝的智囊),当时的他只有20岁,成为了朝廷中最年轻的一名官员。
有些老臣是当年随同汉高祖起兵的粗人,他们不擅长在朝堂上应对得体。
每次皇帝召集群臣商议国家大事,年轻的贾谊总是能够自信地回答问题。
此外,他还帮助这些老臣撰写奏章,用完美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意思,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赞赏。
汉文帝听了很高兴,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连续四次提拔他,最终成为太中大夫。
年轻的贾谊入朝为官,锋芒毕露,渴望建功立业。
可是他缺乏收敛、谦虚谨慎的品质,这导致了他仕途上的危机,也为他后来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贾谊认为:“汉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已经实现了天下安定,国库充盈,因此应该适时改变一些陈规陋习。”
他写了一篇《过秦论》,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大秦帝国的过失,以及其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告诫皇帝要实行仁政。
同时,贾谊还提出了一项“强干弱枝”的政策,他指出汉朝藩国众多,而且实力强大,随时可能造反。
大汉王朝中央政权,就像一个躯体衰弱、四肢浮肿的病人,肤疮如腰,手指和大腿一样粗。
因此,他建议削弱藩国的势力,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国家才能永保强盛。
汉文帝非常赏识这个思想激烈的年轻人,一心想提拔他为公卿。
但是朝廷中一些人并不高兴,他们说:“贾谊这个毛头小子,靠耍嘴皮子,竟然跟我们平起平坐。”
他们联名上奏给皇帝诽谤贾谊:说:“贾谊年轻初学,想要独揽权力,将来肯定造成混乱。”
这些人则是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人,他们曾与汉高祖一起征战天下。
新登基的汉文帝,非常尊重这些大臣。
所以汉文帝最终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自然也无法重用他。
为了保护贾谊,汉文帝只好将他派往长沙担任长沙王太傅,远离朝廷纷争之地。
但是贾谊并没有理解皇帝的良苦用心,他以为自己被贬到了长沙,所以心情十分低落。
加上离开京城的时候,又听说长沙的天气湿热,担心自己的身体适应不了,一路上心情郁闷。
渡过湘水之际,他想起了屈原,联想自己的遭遇,这位失意的年轻人便写下了一篇《吊屈原赋》,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悲伤,以此自喻,立志与庸人对抗到底。
到了长沙,贾谊辅佐长沙王,使长沙的治理井井有条,取得了显著的政绩,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
至今,长沙还保留着贾谊的故居。
公元前174年,贾谊已经在长沙待了三年。
有一天下午,有只猫头鹰飞进了他的书房,停在他的后座位旁边,凝视着他一动不动。
楚地的人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会给人带来厄运。
贾谊看到这一幕,有所感触,于是借机写下了一篇《鹏鸟赋》,用庄子的思想来宽慰自己,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文学才华。
贾谊虽然被贬至长沙,但他始终关心着朝廷,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
过了一年多,汉文帝将贾谊召回,然而这次仍未得到重用。
有一天,汉文帝刚刚祭祀完神明,静静地坐在未央殿前的宣室中,与贾谊谈论起有关鬼神的事情,而非国家大事。
贾谊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祭祀鬼神的渊源,汉文帝听得津津有味,渐渐地向贾谊靠近,一直聊到深夜才返回寝宫休息。
入睡之前,汉文帝感慨地说:"几年没见到贾谊,以为自己的学问已经超过他,今天一见,才知道还是比他差得远啊!”
回到长安后,虽然三年前反对重用贾谊的功臣和宿将已经去世或被撤职,但贾谊仍然没有在政治上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
汉文帝只是任命他为梁王刘揖的太傅,希望他能教导自己最宠爱的儿子。
贾谊始终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但他将自己的治国安民方案详细写下并呈给汉文帝,这就是《治安策》。
他在文中提出:“减弱诸侯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权,威震四海。”
贾谊指出:“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汉朝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他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匈奴,并在匈奴内部制造分化,以达到不战而屈人在兵。
此外,他还批评了当时的富豪世家,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巨额财富,过着奢侈的生活,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为未来的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
在《谏铸钱疏》中,贾谊指出,当时的人民放弃农业而从事铜矿开采,这对国家来说有两个影响。
第一:影响了农业生产。
第二:私自铸造铜钱,会扰乱货币制度。
他主张“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储备粮食,以便在危机或灾难来临时能够自足。
可惜的是,汉文帝虽然对贾谊的才华很欣赏,但始终未能让他实现政治抱负。
后来,汉武帝却贯彻了贾谊的思想和主张,颁布了推恩令。
通过削弱诸侯的势力,改革货币制度,将制钱的权力归于中央。
通过武力征讨匈奴,使汉朝的领土不断扩大。
这些政策的启发,正是来源于贾谊的思想。
公元前169年,梁王刘揖入宫朝见皇帝,不慎从马上摔下来,流血过多而死。
根据当时的规定,太傅要对年轻的诸侯王的生活起居负责任。
贾谊对此感到非常愧疚,整天心情沮丧,最终病倒去世。
尽管贾谊的生命很短暂,但他留下了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学作品,例如《吊屈原赋》、《过秦论》、《论积贮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