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秦始皇时期,邹平有一个叫伏胜的人,从小聪明过人,爱书如命。
伏胜四处拜师求学,勤奋读书,最终成为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儒,大家称他为“伏老先生”。
有一年,京城传来了一道圣旨,焚烧所有经书,凡是私藏经书的人,一律砍头。
这个旨令一出,读书人纷纷惊恐不安,纷纷烧掉自己的书籍,生怕招来灭顶之灾。
然而,伏老先生无论如何都不忍心将多年珍藏的经书烧掉,因为对他来说,这些书籍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
尤其是《尚书》,这是传世之宝,如果烧掉它,就等于抛弃了祖先的智慧。
所以他决定宁愿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也不烧毀这些书籍。
他把《尚书》和其他经书藏在夹壁墙内,带着家人悄悄逃到了外乡。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伏老先生隐姓埋名,一直流落他乡,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读书识礼的先生。
刘邦夺取天下,登基称帝,天下安定,伏老先生回到了故乡。
这期间已经过去了20年,他发现家乡已经荒废不堪,满目凄凉。
他扒开墙壁一看,所藏书籍已经被虫蛀水湿,大部分损坏了。
只剩下少部分完整的《尚书》,他心疼地老泪纵横。
伏胜日夜不停地抄录整理残留的书籍,但还是担心这些书籍无法传承下去,便开始广泛招收徒弟进行传授。
后来吸引了许多来自府、县、州、郡的读书人,前来听他讲解《尚书》。
其中,有一个姓欧阳的学生学得最好,他把伏老先生的讲解全部记录下来,著成了一部《尚书大传》。
另一个姓张的学生,后来也成为了名人。
失传的《尚书》在齐鲁一带传播开来,伏老先生的名声也随之大噪。
后来,汉朝的皇帝下旨征求通晓《尚书》的人,但找了几年也未能找到。
听说济南郡有位名叫伏胜的老人,传授《尚书》已经多年。
汉朝皇帝便下旨,召见伏胜。
可是伏老先生已经年过九旬,行动不便,无法前往京城应召。
于是,皇帝派文官晁错前来邹平学习《尚书》。
此时,伏老先生已经耳聋眼花,言语不清,难以讲授,只能让女儿代替他讲解。
据说晁错是河南人,听不懂邹平的方言,所以有些地方被他误解了。
不过,经过数月的学习,晁错总算学完并抄录了《尚书》,带回京城保存。
古人常说:“如果没有伏胜,《尚书》就可能会失传,即使传承下来,也无人能够理解。”
因此,历代都对伏胜非常尊敬,文庙里还有他的牌位,被尊为“圣贤”。
邹平也有伏胜祠、伏胜墓,门匾上刻着“尚书再造”的四个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