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夫人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翻开《灵枢经》的第二页,要知道在如今这整个天龙大陆,最稀缺的就是能治疗疾病的办法,而医书更是珍贵无比呀。
她继续往下看去,只见上面写着:
大凡用针的时候,要是正气虚,那就得用补法;要是邪气满盈了,就得用泻法;有长久淤血的情况,就得采用破除法;邪气旺盛的,就要用攻下法。
大致来说呀,慢进针然后快出针,出针后快速按闭针孔的,这就是补法;而快进针然后慢出针,出针后不按针孔的,便是泻法。
这种补和泻的作用呀,有时候好像有感觉,有时候又好像没感觉,所以得仔细观察气的先后变化,来决定是把针取出来还是继续留针。
总而言之,不管是用补法还是泻法,都要让病人能感觉到补的时候好像有所收获,泻的时候好像有所损失才行。补泻的要点,在九针的运用上有着不同的奇妙之处呢。
要是需要补或者泻的时候,运用针刺的手法就能达到目的了。
比如用泻法的时候,要根据相应的时日把针插入,等得气之后,摇动针并扩大针孔,再把针转着拔出来,这样就能让邪气随着针一起排出体外了。
可要是出针后马上就按闭针孔了,那邪气就会在体内积聚起来,淤血也散不掉,泻的作用就没办法实现了。
施用补法的时候呢,就不用拘泥于时日了,可以随时用针。
在施针的时候,心里要像没事一样放松,进针的动作就好像走路或者停下来一样自然,感觉就像有蚊虻叮在皮肤上似的,针缓缓刺入皮肤里,等待气到来的时候,就好像停留徘徊一样。
等得气之后,要迅速出针,那速度得像离弦之箭一样快。
而且右手拔针的时候,左手要赶紧把针孔紧闭住,这样经气就能留在体内了,针孔闭上了,中气也就充实起来了。
要是皮下出血了,可不能任由淤血留在那里,一定要尽快把它清除掉。
持针的时候呀,保持精神坚定是非常重要的,要对准穴位,垂直进针,针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
同时还要留意观察病人,仔细查看病人的血脉情况,进针的时候要避开血脉,这样才能避免危险发生。
在即将针刺的时候,一定要观察病人的鼻头以及眉目之间的气色,施针的人自己也必须全神贯注,一点儿都不能疏忽,通过这个办法可以预先知晓病情是好是坏。
那血脉在腧穴周围横布着,看上去很清晰,用手按摸的话,会感觉很坚实。
接着又介绍了九针之名,它们各有不同的形状呢。
第一种叫做镵针,长度是一寸六分;
第二种叫做圆针,也是长一寸六分;
第三种叫做鍉针,长三寸半;
第四种叫做锋针,长一寸六分;
第五种叫做铍针,长四寸,宽度是二分半;
第六种叫做员利针,长一寸六分;
第七种叫做亳针,长三寸六分;
第八种叫做长针,长七寸;
第九种叫做大针,长四寸。
这每一种针都有其独特的用处呀。镵针呢,针头比较大,针尖很锐利,适合浅浅地刺入皮肤,用来泻去皮肤的热气。
员针的针尖就像鸡蛋的形状,适合在分肉之间进行摩擦,这样既不会损伤肌肉,又能够疏泄分肉里的邪气。
鍉针的针尖如同黍粟的颗粒一样,适合按压经脉,通过这种方式来导引正气,进而排除邪气。
锋针呢,它三面都有刀刃,是用来治疗那些长时间积累、很难治愈的疾病的。
铍针的针尖锐利得如同剑锋一般,主要是用来刺破痈肿、排出脓血的。
员利针的针尖就像长毛一样,圆而锐利,针身稍微粗一些,是用来治疗突然发作的痹症的。
亳针的针尖形状像蚊虻的嘴,缓缓地刺入皮肉里,留针可以起到养神的作用,用来治疗痛痹这种病症。
长针呢,针尖很锐利,针体又比较长,能够治疗那些长时间都没能治好的痹症。
大针就像折断的竹子一样锐利,针尖稍微有点圆,可用来泻去关节里积聚的滞水。
九针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了。
气在人体的经脉里面呀,阳邪之气常常在人体的上部,糟粕之气一般在中部,寒湿之气大多留在下部。
正因为这样,针刺的部位也就各有不同了。要是针刺头部的骨陷孔穴,就能让阳邪之气泄出去;
针刺阳明之脉的话,就可以使浊气得以外排了。要是病症在浅表,可针刺得太深了,那就会把邪气引入体内,导致病情加重。
所以说呀,皮肉筋脉都有各自对应的部位,病症也各有适合的孔穴,情况不一样,用针的方法也就得相应变化。
可不能实症的时候用补法,虚症的时候用泻法呀,要是那样做,就是损伤不足的正气,增益有余的邪气,只会让病情变得更严重。
那些精亏气虚的病人,如果取用了五脏的腧穴,有可能会导致病人死亡;阳气不足的病人,要是取用了三阳经的腧穴,就会让身体变得更加虚弱。
损耗了阴经,可能会引发厥症;损伤了阳经,说不定会导致发狂症,这些都是用针不当带来的危害呀。
针刺的时候,是需要候气的,要是针刺之后没有得气,不管等了多少息数,都必须继续等待经气到来;
要是针刺已经得气了,那就可以把针取出来,不用再刺了。
九针各有不同的功能,形状也都不一样,得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分别选用才行。
针刺最关键的就是要得气,只要得气了,那就肯定会有疗效,这疗效就像风吹散乌云一样明显,能清楚地看到效果,这些都是针刺方面的道理呢。
黄帝又说道:“我想听听五脏六腑脉气所出之处的相关情况。”
岐伯回答说:“五脏的经脉呀,各自都有井、荥、输、经、合这五个腧穴,五个五就是二十五个腧穴;
六腑的经脉呢,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个六就是三十六个腧穴。
人体的脏腑有十二经脉,每一条经脉又各有一条络脉,再加上任脉的络脉、督脉的络脉、脾的大络,总共就是十五条脉络了。
这二十七条脉络的气在全身循环运行,从经脉中出来的地方就是‘井’,流动经过的地方就是‘荥’,灌注汇聚的地方就是‘输’,通行经过的地方就是‘经’,进入的地方就是‘合’。
这二十七股气流灌注到五腧穴当中,昼夜不停地循环着。
人体关节等部位相互交接的地方,一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会合之处,这些都是络脉之气聚结的地方,也就是气穴。
知道这些关键要点所在,一句话就能说明白,要是不知道的话,那可就没办法讲清楚了。
这里所说的‘节’呀,指的是血气游行出入的部位,可不是指皮肉筋骨哦。
在实施针刺的时候呀,注意观察病人的气色和眼神,就能知道血气是消耗了还是恢复了;
分辨病人身体是强壮还是虚弱,听听病人说话的声音以及动静状态,就能掌握病人体内邪正虚实的情况了。
然后呢,右手主要负责推动进针,左手辅助保护针身,当针下感觉到得气了,就可以把针取出来了。
凡是要用针之前,一定要先诊脉,看看脉气是不是调和,之后才可以进行治疗。
要是五脏之气已经在体内断绝了,这属于阴虚的情况,可要是用针反而去补在外的阳经,那就会造成阳太过盛而阴更加虚了,这叫做重竭,
出现重竭的情况人是必死无疑的,死的时候会很安静,这是因为医生违背了经气的规律,错误地取用了腋和胸部位的腧穴,促使脏气越来越虚竭导致的。
要是五脏之气已经在体外断绝了,这属于阳虚的情况,可要是用针反而去补在内的阴经,那就会造成阴气太盛而阳气更加虚竭了,
从而引起四肢厥冷,这叫做逆厥,出现逆厥也是必死无疑的,死的时候会烦躁不安,这是因为医生错误地取用了四肢末端的穴位,促使阳气彻底衰竭了呀。
针刺的要害之处在于,针刺已经中病了却不出针,那就会伤气,要是没中病就出针了,邪气就会留在体内去除不掉。
伤气会让病情加重,使人变得虚弱,邪气滞留的话,就容易引发痈疡这种病症。
五脏有在外的六腑,六腑之外又有十二原穴,这十二原穴出于四关,也就是两肘两膝的部位,四关的原穴是主治五脏病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