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4)
书名:祂们的骗局 作者:发花奶 本章字数:2947字 发布时间:2023-05-16

第二十三章(4)



#

奇勒的个人表演时间行进至此,一种在事后看来颇有预见性的感悟在他心中浮现。在世保局原本的目光中,片场爆炸案是中美暗战的产物,然而随着他的个人调查展开,在所有有意无意地关联上的线索当中,当翻开它们理所当然的美国商标展露背面,却隐约呈现看似经过刻意涂抹的苏联制造的字样。这种感觉就好像借着骗局组织的活跃,中国成为了美苏对抗延申的平台,然而这种远离现实视野、上演于中国土地的对抗所争夺的目标却与那场曾经上演得如火如荼的冷战大戏的目标看似有所不同,前者显得更为神秘。而时至21世纪拉开序幕,苏联依旧阴魂不散的身影甚至让奇勒感到丝许不寒而栗,他不禁疑惑,到底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世保局的职责隐藏得更加深入的真相?这些真相的显露是否会为世界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是否会为世保局的使命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直到8年后与贝兰托尼的西伯利亚之旅归来,借由卡普列尔日记所揭示的秘密,奇勒终于得以为他的疑惑理清背后的来龙去脉。

苏联的阴魂不散来自于一个在现实之下隐藏得比世保局的理解更加隐蔽深入的操手——共同党,这是一股脱离整个人类历史的势力。他们诞生于一个掌管世界的理想,某程度上人类文明正是被关于这个理想的正反较量而催生的。古往今来,他们借助了无数现实历史中的政治实体来追求理想的实现,每一个历史时期,他们的进程都会面临两个敌人,一个是他们所借助的那些政治实体在历史记载中被世人理解的敌对势力,另一个则是与他们同样脱离人类历史的原始敌人。与这个敌人的斗争,就好像与思想的斗争一样,上演于现实之下、抽象之中。而与那些被历史记载的敌人的斗争,则记录了他们追求理想的历程。而所有追踪他们足迹的人都应该接受这段历程的深刻提醒,那就是他们所身处的政治实体只是踏脚石,真正会印下他们前进态势的脚印的是他们现实中的敌人。而二战以后,前者的角色由苏联担当,后者的角色则属于美国。

冷战时期的核战危机为欲求称霸者发出了严厉警示,美苏之间旷日持久的对峙,不管谁曾经获得过阶段性胜利,长远结果都可能会是两败俱伤。对某些人来说,以守护意识形态为由,可以抚平双输结局的突兀,但对于共同党这种一心追求统治的唯权论者来说,权力就是权力,与意识形态无关,不管黑猫白猫,抓不到老鼠的都是病猫。而苏联的解体,不管是出于被技术性击倒还是自己作死,都产生了一个现实后果,那就是世界的统治权不再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而是切实落到了美国手上,虽然这种统治主要以软性层面展现,却的确是这种权力在人类历史上的首次诞生。对于不管黑猫白猫,甚至不管是猫是狗的共同党人来说,这是他们寻梦旅途上的里程碑式据点,从此他们寻之有物。

从共同党的角度来看,卡米洛特工程的运作产生了一个现实效果,那就是通过阴谋论的传播,美国被塑造了一个邪恶形象。首先,这个高举民主与平等旗号的国度实际上有着一个固化的统治阶层,他们贪婪、伪善、满脑子的种族主义和阶级观念,以垄断优质教育资源而培植出的巧舌如簧来蛊惑人心,骗取普罗大众无论用手还是用脚投出的选票,以实施那些埋葬民众权益的政策。他们几乎无恶不作,为求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的把戏在这些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精英手上屡试不爽。最重要的是,他们极其冷血,人命之于他们有如棋子,对其作出摆布需要考量的只有战略价值,而人命本身的价值被他们视如尘土,可谓非我族类,猪狗不如。这些被阴谋论雕琢而成的形象成为世人滋生对美国的恐惧与愤怒的绝佳土壤,当世人的这些心理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美国就与当年的纳粹德国成为同流之辈,邪恶统治是他们的共同标签,唯一的区别是,当年的纳粹德国只是自然之神的储君,今天的美国已经登基成王,可以说,美国被授予了更胜二战时期轴心国领袖的地位。这个效果对共同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共同党人来说,他们理应从过去的两次世界大战失败经验当中汲取一个关键教训,那就是无论实力再强大,与世界为敌都不会有任何好处,不管强者与否,被围攻的结局必然是焦头烂额。因而当卷土重来之时,只要尚有理性,共同党人就必然会设法改变这种自己曾经重蹈覆辙的局面。

在21世纪全球化的引擎开足马力运转的背景下,美国在欧洲那些固有的盟友国家,因其饱和的经济格局和理想化的民主体制,使其自然成为民粹主义的温床。当对美阴谋论吃准欧洲社会逐渐步入阶层固化的时机与民众的不满情绪水乳交融的时候,他们的反美情绪就会与日俱增。而因同样原因逐渐民粹化的政府就顺理成章地与美国酝酿起敌对立场。当欧洲的反美立场逐步扩散至与亚非拉国家本来就挥之不去的仇美土壤连成一体,美国就正式成为具有实际政治意义的世界敌人,以美国为新的轴心国之首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格局就会形成,而这次,共同党的势力就会躲藏在以抵抗者自居的盟军阵营当中。

“核武器的互为威慑作用已经为世界维持了大半个世纪的和平了,凭什么认为各国政府会突然无视‘冚球铲’(粤语俚语,演变自‘冚家铲’,原词意指全家死光)的代价而开展三战?”那人又说。而在奇勒看来,核武器对于世界和平所起的作用,纯属美丽的误会。

核武器的作用与近代战争的目的存在着本质上的矛盾。近代以主权国家为单位发动的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谋取或维护一国主权范围内的资源,这种资源既包括了实体资源,例如土地、能源等,也包括了概念资源,例如市场、生产力等,这些资源的调度权掌握在统治阶层,即政府手上。正因为一方国家的政府对于自身主权范围内的资源的调度不利甚至有损于另一方国家政府的利益(这种利益可以是纯属臆想的利益),而没有任何和平方式可以解决彼此矛盾,那么自认为利益受损的一方国家政府才会诉诸战争手段。因此战争的根本目的是逐利,其本质是对敌国统治阶层的统治权威进行挑战或颠覆。

而核武器的作用是用于摧毁一切实体存在,被核武器肆虐过的区域是没有任何层面的资源可供利用的,简单来说,对一块土地使用核武器,就意味着失去了这块土地。人类历史第一次使用核武器的纪录,很有可能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核武器对战争目的作正向体现的纪录。

1945年8月6日与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的广岛市和长崎市投掷一枚原子弹,这直接导致日本在几天后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拥有核武器,作为二战发起国之一的日本在无法对原子弹作出对等威力还击的情况下,考虑到继续维持战争状态有可能招致美国使用更多的原子弹袭击,从而使日本的国内资源蒙受毁灭性的长久损失,因此日本在具备完整的军队作战能力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无条件投降。这正是利益作为战争根本目的的充分体现,而那两颗原子弹则以长久性地摧毁两块土地上的资源,来体现出美日两国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自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向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一直被人道主义者和反战人士作为美国历史中的污点看待,并长久提及,有份参与美国研发原子弹项目的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自己的工作授予了美国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殊不知,在某些人看来是美国以两颗原子弹犯下滔天罪恶的历史时刻,却是人类对和平世界的憧憬中稍纵即逝的美梦。这个美梦就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战争能被一键终结的局面。

而由美国按下的原子弹发射键的的确确终结了一场噩梦般的世纪大战,从而换来了往后世界经济持续数十年的飞跃发展。人道主义者看不到这个隐藏在那两颗原子弹摧枯拉朽的破坏力下的美梦,他们也当然看不到这个美梦早已悄然终结。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祂们的骗局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