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3)
书名:祂们的骗局 作者:发花奶 本章字数:3036字 发布时间:2023-05-14

第二十章(3)



#

对于希特勒之死的态度,苏联其实前后经历两个阶段。虽然,以西方领袖们偏好希特勒已死的动机作反推,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上提出希特勒逃走论的政治目的便昭然若见,但出于当时国际局势尚未明朗,正反观点皆有为己所用的价值,苏联官方在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其实都并未对希特勒下场作过正式表态。由于独享了事发的第一现场,他们既为希特勒之死提供了一些表面证据,但同时又有意无意地折损了这些证据的可信性,而且当年攻陷柏林直闯总理府的苏军事后明显对现场进行了有意破坏,使得任何有价值的证据线索都掌握在苏联手中,因此,多年来真相也就仿佛任由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其中最重要的证据莫过于希特勒的尸体。1945年5月2日,苏军占领了总理府地堡,在前一天得知希特勒死讯的他们并没有发现希特勒的尸体。在唯一一个尚在现场的目击证人的指引下,他们在总理府外一处空地挖出了一具尸体,尸体有部分被烧焦,但面容仍清晰可辨是希特勒本人,于是他们为尸体拍下了一幅在后来流传甚广的照片。

沉浸在战争结束的激动心情中的军队上上下下狂欢了几天才对缴获的尸体进行初步检验,却发现尸体的身高比希特勒的官方记录矮了6厘米,而且细看之下耳朵的形状好像也与众多照片里的希特勒本人有所不同。鉴于希特勒平日的确使用大量替身对自己的人身安全作掩护,而且众所周知他本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伟岸形象对大量关于自己的资料记录作了修饰美化,这具缩水尸体到底是属于希特勒替身还是他本人夸大了自己的官方身高记录所致,可谓无从稽考。因而,那张流传甚广的照片就从本应的希特勒本人尸体照片变成了戴上“疑似”头衔,事实上,它之所以流传甚广恰恰也是因为这些疑点。除此以外,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被苏联对外公布的关于希特勒之死的物证方面就再无下文。

人证方面,唯一为外界所知的证供来自那个指引苏军找到尸体的所谓目击者,他叫罗胡斯米施,是其中一名希特勒的近身保镖。据他的描述,希特勒是把自己和妻子关在自己在地堡内的起居室里实施自杀的,此前他吩咐了地堡的卫队人员在听到自己的自杀枪声后,把自己和妻子的尸体作焚烧处理,以免落入盟军手中有损尊严。

事发当时,罗胡斯米施身处希特勒房间的上层,隔着厚厚的防空钢板和受附近为地堡供电的发电机噪音干扰,他说自己并没有听到希特勒的枪声,只是在旁人的使唤下到户外帮忙焚尸才得知死讯。他甚至没有亲眼看到希特勒的尸体,当他到了户外,只见卫队人员抬出了两条被毛毯包裹严实的尸体,卫队人员告诉他这是希特勒和妻子的尸体,然后他们就着手焚烧。但奈何当时汽油不够,无法把两具尸体完全烧毁,出于时间紧迫,于是他们就把只是部分烧焦的裹尸就地掩埋。直到他指引苏军挖出尸体卸去毛毯,他才第一眼看到尸体真容。因而,罗胡斯米施其实并无提供任何能证实希特勒自杀的口供。

几年后,他在电视采访中改变说法说自己当时明确听到了枪声,但却因为商业炒作的嫌疑使其言辞失去证供的价值。

转折点发生在1968年,苏联官方对外发表了一个声明,公布了希特勒本人尸体的埋葬地点。他们声称,1945年当苏军攻陷柏林占领总理府地堡后,经过几天的搜寻他们找到了明确属于希特勒本人的尸体,但由于当时有太多战争善后工作排上日程,包括与德方展开投降谈判等,无暇把尸体运回苏联进行妥善处理,于是就把它运往距离柏林西南129公里的马格德堡的一个军事基地就近埋葬。

这是自苏军在地堡附近挖出那具似是而非的希特勒尸体以来,第一次对希特勒的下场作出明确表态。同年,一名叫列夫班佐明斯基的苏联记者希望出版一本书,向外界展露自己多年来跟踪追查所得的关于希特勒之死的各种证据和疑点,但成书之前克格勃却毫不避讳地要求他删掉一些他曾经接触过的相关机密档案内容,而且以禁止制造谣言为由要求他的书最后必须得出希特勒确实已死这一“符合事实”的结论。

由于关于当初那具缩水尸体的后续去向音讯全无,苏联如今公布的这具所谓真实尸体到底是否当年那具无人知晓,苏联官方对此并无解释,亦无具体说明任何关于现有尸体真实性的鉴定流程。总之根据克格勃对列夫班佐明斯基的“警示”,和官方对于公布的明确口吻,可以把1968年定为苏联确立希特勒已死这一结论的政治战略价值的元年。碰巧的是,针对相反结论对世界的影响力而生的世保局也是在同年诞生。

1970年,克格勃以避免埋有希特勒尸体的地点成为狂热分子的朝拜圣地为由,下令把尸体挖出进行彻底碾磨销毁。

至此,一切关于希特勒自杀的证据都由苏联经手,而一切由苏联经手的证据都呈现真假莫辨的状态。从当初苏军有意破坏地堡里的事发现场、意图垄断希特勒命运的论证话语权就不难看出,这种状况其实是苏联对相关立场举棋不定之下有意为之。对此,奇勒和贝兰托尼最初都曾在内心发出过同样疑问:其实希特勒是死是逃对于苏联的利用价值只会在二战结束初期、用以影响西方国家对自己的战略部署时有所体现,当西方领袖们迅速对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上的观点作出一致回应,坚守希特勒自杀论的立场阵地后,希特勒逃走论对于苏联来说其实就已失去价值,那多年来苏联对此立场的观望态度到底是事出为何?

“极权那逆反事物内在规律的统治方式使其本身也充满荒诞性。”这是两人原本多年来对此问题不约而同的共识。

有趣的是,当迈进70年代之际,苏联终于选定立场,确立希特勒自杀论的政治论调以后,他们的落实措施却偏偏在那个早已把希特勒之死奉为信仰的世界中激起信徒们的批判精神,为日后关于希特勒的各种阴谋论的燎原之势酝酿出起始星火。

这种矛盾能借上述奇勒和贝兰托尼对极权的共识得到合理解释。简而言之,是成熟的极权总是建立在颜面和谎言的基础之上的。这倒不是因为极权领导者们个个都狂妄自负、心理变态,而是极权这个游戏本身有其客观规律。

所谓极权是指追求的是绝对的领导权威。从各国政坛中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总能如鱼得水就可以看出,普罗大众的批判思维水平普遍停留在以貌取人的程度,明买明卖的不知廉耻会丧失掉民众对统治阶层哪怕再肤浅的敬仰,这样的话,再强大的军事震慑力量,也无法阻止民众在厌恶的内心土壤中埋下反抗的种子,因而面子工程必不可少,而且在把其他因素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它总是与反抗情绪呈反比趋势。但事实上人终会犯错,要想维持永远的正面形象唯有通过谎言实现。而谎言一旦被拆穿又会导致颜面的丢失,因而为了维持颜面,只能制造更多谎言,哪怕这些谎言只是用以维护极为表层的颜面,依然有必要实行,用他们的专有名词来说,这是原则问题。

就这样,颜面和谎言两者在互为矛盾中相辅相成,循环不息,正如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描述的那样,“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

而且,苏联对希特勒已死态度的确立,正正发生在勃列日涅夫上台、结束赫鲁晓夫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务实发展政策、重拾斯大林留下的遗产、复辟深化极权路线的时期。为了维持自己纳粹终结者的颜面,他们有可能制造希特勒已死的谎言,而为了维持希特勒已死这个谎言不被拆穿,他们又有可能制造销毁希特勒本人尸体这个谎言。这是在希特勒生死问题上,世保局一直以来对于苏联的理解。直到在老张口中闻获苏联在片场爆炸案中的隐约身影,奇勒才对过去的固有理解作出反思。

虽然惯常说谎者无法取得他人信任,但无处不在的谎言却能在他人对其的判断中产生迷惑作用,而其他人却仅仅因为偶尔的诚实,就为自己惹来他人断章取义却自认确切的判断。人们历来把细想起来实属虚幻的事情归结为简单缘由并以确凿的态度加于美国,却为苏联很多性质明显的行为赋予神秘色彩。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祂们的骗局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