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围绕“九一八”的国内政治
书名:国共征战之各地起义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2589字 发布时间:2023-05-12

九月二十一日早饭后,蒋中正正准备出发去南京,又接到张汉卿的来电,说驻烟台的刘珍年师长报告日海军有登陆的行动,请示蒋中正应取如何态度应对,蒋中正当即回电:

“国急。回汉卿关于烟台刘珍年师长报告日海军有登陆行动事。日军侵略已提出国际联盟,此时我国应上下一致,严守纪律,确定步骤,勿为日人籍口。故先劝告民众守秩序,遵公法,勿作轨外行动,以待国际之公理与国内之团结,须为有计划之举动。如果其海军登岸,则我方划出一地严阵固守。以待中央之命令,此时须忍耐坚定静镇谨守之。中正。”

九月二十一日下午二时,蒋中正回到了南京。中央常务委员于右任、丁惟汾、戴季陶、朱培德等立即把临时中央常委会会议的情况向委员长做了详细汇报。下午六点,蒋委员长召集于右任、丁惟汾、吴稚晖、张静江、戴季陶、邵元冲、王正廷、邵力子、陈立夫、陈布雷、张道藩、恩克巴图、克兴额等人在“憩卢”召开会议,商讨处理东北事变的方针。

蒋委员长首先对日前中央临时常委会决定的若干办法表示赞同,决定采取军事上不抵抗、外交上不屈服的方针。主张一面以日军侵占东三省的事实,先行向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签字各国申诉,并于国内必要口岸及首都,加紧警卫;一面则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于相当程度,乃出以自卫最后之行动。经会议决定

(一)外交方面,加设特种外交委员会,为对日决策研议机关;

(二)军事方面,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并将讨粤及剿共计划,悉予停缓;

(三)政治方面,推派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三人赴广东,呼吁统一团结,抵御外辱;

(四)民众方面,由国民政府与中央党部分别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任国联公理处断。

一面谋求与粤方妥协,准备派陈铭枢赴粤斡旋,告诉他们,如果广东方面一定要以蒋中正下野为条件,蒋中正也愿意接受。如果愿意共同合作而充实政府者,蒋中正也都可以照办。

以后接连几天,国党中央不断召开会议,讨论对于事变的处理问题。

关于向日方提出紧急严重抗议,但是军事上采取不抵抗方针的问题,十九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就日军侵占沈阳事件照会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提出严重紧急抗议,要求立即电告日本政府迅令关东军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将日军撤回原防。二十日,外交部又向日方提出第二次抗议,要求日军立即退出占领区,恢复原状,并保留进一步提出正当要求之权力。

在日军的武力进攻面前,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遵照蒋委员长的命令,严令部下“力持镇静,不得抵抗”。在北平的国党要人吴铁城、李石曾、张继等于十九日赴协和医院与张学良、于学忠等会商应付日军方针,再次决定,无论日方如何压迫,始终持不抵抗主义,并对日侨予以安全保障。

关于向国联报告事件真相,请国联主持公道的问题,十九日,外交部电令出席国联大会代表施肇基,向国联报告日军侵占沈阳事件,施肇基在国联发表声明,指出日军对此事件应负完全责任。

二十一日,施肇基致函国联秘书长德鲁蒙,请国联根据盟约第十一条规定,立即采取步骤,阻止事态扩大。

二十二日,国联讨论施肇基所提要求干涉日军强占满洲事件案。施详述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经过,要求国联“仗义执言、出而干涉”,使日军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恢复事变前状态,并赔偿一切损失。此后,随着事态的一步步扩大,中方一直表示完全信任国联,遇到日本采取新的侵略行动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国联申诉。

九月十九日,国民党中执会为九一八事变通电各省市及海外各党部,呼吁全党团结一致,努力救国。二十二日,国党在南京举行全市党员大会,蒋中正在会上发表《国存与存,国亡与亡》的演说,劝民众勿作激烈之举动,等待国际解决,如国际不能解决,则一定起来抵抗。蒋委员长说: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同一天,国党中央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全国同胞“确实团结,坚定沉着,加倍刻苦”,“救国御侮”。

二十三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呼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团结一致,信任政府。”

二十八日,因学潮严重,国党中央又发表《告全国学生书》,书中强调:“人民应受统一之指挥,政府有军事处分之权衡,宣战与否人民所不必问,此后如再见于国家有害者,职责所在,不容姑息。”

为了消除党内的严重冲突,九月十九日,在北平的李石曾、张继、吴铁城急电广州“非常会议”汪精卫等,劝他们停止反蒋,并且指出,以今日之形势,民族之利害,实超出一切利害之上,今日惟有剿赤、救灾、御外三事为国人所同情,希望粤方俯纳调停,共倡和平。

二十日,国党中常委临时会议致电粤方谋求和平,粤方停止了入湘军事行动,令粤桂军撤回原防,宁方何应钦也中止入湘,返回江西。二十一日,蒋中正议定与粤方停止军事行动,敦促胡汉民即日上任。但粤方通电全国,提出要以蒋下野为前提。二十三日,陈铭枢、蔡元培、张继由宁出发去广州,与粤方谈判息争抗日问题。

调整机构设置成为时局需要。事变发生后,外交成为当务之急,在此严峻关头,国民政府却出现了外交乏人的局面。由于南京政府不以武力抵抗、寄希望于国联裁决的做法遭到民众的强烈不满,对外交部长王正廷的具体处置十分反感, 

九月二十八日,南京、上海等地数千向国民政府请愿的大学生在外交部砸伤了部长王正廷,王正廷提出辞职。外交部人心惶惶,一些人甚至不敢到部上班。拟定接任的施肇基还远在日内瓦,代理部务的李锦纶是一个由美返国、中文欠佳的华侨。

为弥补此一空缺并加强外交决策机构,九月三十日,国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设立“特种外交委员会”,戴季陶任委员长、宋子文任副委员长,各部院许多重要负责人士参加,在非常时期讨论和决定外交事务,指导外交工作。

外委会是蒋中正在原国党中央政治会议外交组的基础上,指定若干相关人员加入而组成的,政治会议外交组原有十二人,即胡汉民、王宠惠、王正廷、孔祥熙、宋子文、吴稚晖、李石曾、王树翰、张群、朱培德、刘尚清、贺耀祖,召集人为王正廷、宋子文。

其中胡汉民在汤山被囚获释后与蒋已对立;王宠惠为海牙国际法庭法官,不在国内;王正廷已辞职;王树翰、刘尚清属东北军系,并未离开张学良来南京就职;张群为上海市长,难以分身。

因此,外交组成员能经常出席外委会的为孔、宋、吴、李、朱、贺六人。蒋中正首批指定的六人为监察院长于右任、考试院长戴季陶、立法院代理院长邵元冲、代理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丁惟汾、教育部政务次长陈布雷、国民政府委员邵力子。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