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车到站,亚伦随着人流离开月台,上到地铁站首层。出闸后他短暂地在出口指示牌处停留,然后根据出口指示往A出口走去。行进中他依旧故作警惕,不时以极轻微的动作回望。
从站内来到户外,亚伦先在手机上设了一个步行导航,然后跟着导航指示往目标公交车站行进。他横穿马路后进入一条热闹的商业步行街,步行街里人头涌动,禁止一切机动车辆进入。亚伦的行进路线是要穿过这条步行街,他边走边观察着四周人群。由于人流太多,而且大量的小吃店引致等待的人在道路中间形成集结的人堆,使得在其中穿梭的步伐时常受阻,亚伦对此并不介意。
终于,举步维艰地穿过人群最密集处后,亚伦来到了接近出口的区域,他看见一些与他同一行进方向的人在前方形成人群,他边走边聚精会神地对这群人观察片刻,随即再次以极轻微的动作对身后作回望,他认为他已发现了此刻的目标人物。于是他稍微加快步伐混进了前方的人群当中,以人群作掩护往出口处前进,在非常接近出口的地方他再次加快步伐抛离人群,然后经过一个转弯处短暂地消失在人群视线范围。
人群来到出口处的十字路口开始分散,一部分人拐进了亚伦消失的方向。其中一位随行的男人中等身材、背着背包、边走边心不在焉地翻看着手机,他行进着,步伐稍稍脱离人群,手头上的事显得或真或假。
【在识别出跟踪者身份前,不能让对方知悉你知道自己正在被某个特定的人跟踪。】此为反跟踪三大行动准则之其二。亚伦认为这条的设立带有理论先行而实践不足之嫌,因而在行动上对其稍作微调。
过了一会,亚伦从藏身处走出来,隐蔽地注视着那个背包男人逐渐远去的身影,心想,此人对其行踪获得自己的注视毫无察觉。直至那人走进消失于视线的路向,亚伦转身离去,往自己真正的目的地按部就班地迈进。
#
穿过几个街口,亚伦到达目标公交站。等车的人们早已排成了几条队列,亚伦站到了等待4号车的队列末尾,他剔除了一路上故作警惕的身体语言,一脸自然地排队等候,对在其身后延伸的同乘队伍也不作理会。
几分钟后,4号车到达,车上的剩余空间让亚伦一眼就能判断足够容纳至其身后的好些乘客。他顺着前方的队列上车,同时观察着路面状况,发现自己所身处的这条单行道上并无任何出租车在他的可视范围当中。他上车后,径直走到了靠近后方下车车门的位置站立,对于紧随其后的上车人员的无视让人信服。
汽车开动,亚伦若无其事地把脸转向车身后方,目光所及是现正身处的这辆4号公车的后方道路。直至自身行驶至原本的公车站消失在视线范围,他也没有发现一辆出租车的身影。【网约车因下单操作费时,并不列作讨论范围。】亚伦心想,同时再次若无其事地把脸转回,并未让此刻的心安理得对外展露。
到达下一站的路程相对遥远,这是预计之中,为的是让亚伦为紧接着的行动做好准备。在新人时期,亚伦接受过一项叫“不用正眼看人”的训练,具体训练内容是教官会在一个公共区域每次穿上不同的装扮出现其中,然后学员经过这个区域,尽可能隐蔽地观察教官,同时教官也会观察学员对自己观察行为的隐蔽度。随后学员向教官报告他观察到的教官着装细节,然后教官结合其准确性和学员对自己观察行为的隐蔽度作一个综合评分。这个训练务求让学员做到能在完全不被对方察觉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详细观察。
正如黄子华先生所说,警方是专业的,但警方发放催泪弹却不是专业的,原因是太平盛世之下,他们的实战经验能有多少?
纵使经过严格训练,奈何实战不足,心理预热亚伦自觉还是很有必要。行进中的车上,亚伦一脸轻松,内心严正以待。
#
下站到达。此乃热门地段,上下车人数较多。亚伦下车,随即排到了换乘其他线路的队伍当中。原本的4号公车上下乘客完毕,驶离车站。连同亚伦一起下车的共计9人,除相貌外,其外部特征(包括体型、衣着)已尽收亚伦眼底。他在队列当中等候着换乘的公车到达,对刚刚的行动水准自觉满意。出于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亚伦对接下来的去向作了精确安排,但根据原本的行动准则,其实弹性较大,作即兴创作即可。
#
换乘6号车至5站开外,经过几分钟的步行,亚伦终于到达目的地,他从后门进入了一间面积相对较大的西餐厅,这是他完成当下行动的地方。他尽量选了一张离洗手间最远的桌子坐下,很迅速地招呼服务生过来点了一杯饮品。他看看表,又看看四周,一脸在等待着某人的模样。过了一会,服务生前来上餐,亚伦心不在焉地向他点头示意,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进出餐厅的人流上。见完全无人靠近,他往洗手间方向看看,又看看表,然后离开餐桌,一副人有三急的模样走向洗手间。片刻之后,他以不同路线回到座位,来回洗手间的路程之间他已几乎一览餐厅全貌。
亚伦继续静坐维持等待状,他已经发现了目标。
那个人和他年龄相当,哪怕坐着仍能看出身材相较自己略为高大,一身以现代标准视为休闲的装扮,同出现在此刻离他6桌距离处和刚才随同自己下车的9人中。至此,亚伦顺利完成了整个反跟踪流程。
整个流程严格围绕三大行动准则设计,以世保局的专业术语称为“两次现身排除法”。亚伦在离开世保局所在大厦时在众多经过预先精确考察的路线中选择了如今方案。
一、“在识别出跟踪者身份前,不能摆脱他。”因为假如在未识别出跟踪者身份之前就摆脱了对方,那随后在街上碰巧和他相遇,你还是会继续被跟踪,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对方身份。
亚伦首先利用搭乘地铁,把跟踪者范围在茫茫人海中排除掉那些利用私家机动交通工具实施跟踪的可能性。为避免跟踪者因各种环境因素而无法跟上自己步伐,他采取了故意选择在售票机购票后再进闸、出站前假装停留查看出口指示、在上车人数较多的公交车站等车好让跟踪者有鱼目混珠之所等措施。
出站后,他穿过一条禁止机动车辆进入的步行街,使得跟踪者必须以步行方式尾随。然后选择一个处于狭窄单行路段的公交车站,好让自己能在确保周围没有出租车的情况下搭乘目标线路,这样就致使跟踪者必须登上同一辆公交车以求继续实施跟踪。借此,他就把跟踪者范围限定在一辆公交车里的乘客以内。
二、“在识别出跟踪者身份前,不能让对方知悉你知道自己正在被某个特定的人跟踪。”否则,跟踪者会调整自己的行动,向你隐藏他的行踪,这样你就不对他的行动握有暗中的主导性,故加大了你让他丢进你的圈套,继而让你识别其身份的难度。
亚伦对这条准则作了自己的修正。他通过在地铁车厢里对乘客的一眼视察和出站后沿路的作警惕状向外界传递出自己对跟踪者有所察觉的信息。然后通过仔细观察,在步行街出口处的人群中挑选了一个行径略为异常的路人作为目标,先以人群作掩护行至此人前方,在行进方向上形成被此人跟踪的状态,后作状摆脱了他。这些演绎看在真正的跟踪者眼里,就形成了亚伦错误识别了跟踪者的假象,从而为其制造一种安全感,使他放松对亚伦此后行踪的警惕,继而对自己正步入亚伦的反跟踪圈套的境况毫无察觉。
当成功地让跟踪者与自己同乘一辆公交车后,亚伦选择在途经的第一站就下车,继而把跟踪者的人选进一步限定在与自己一同下车的乘客内。
下车站点的选择有所讲究,首先,此站必须是热门站,上下车人数较多,否则跟踪者缺乏掩护,会对随后的跟踪互动提高警惕;其次,此站必须为上车后途径的第一站,否则无法确保成功地进一步把跟踪者的人选范围缩窄,因为跟踪者可能会比跟踪目标提前下车,再转出租车尾随目标所在公交车实施跟踪。上述两点至关重要,必须在路线方案的设计阶段顾及其中。
下车的过程乃跟踪者在所谓的“两次现身”中的首次现身,以专业技巧不被对方察觉地对与自己一同下车者的体型和衣着特征观察入微后,亚伦经过转乘其他公交线路把跟踪者引至一间面积较大的餐厅。
之所以要从后门进入餐厅,是因为一般餐厅的正门都是较为宽敞的玻璃门,假如从此进入,那么跟踪自己的人可以直接在室外对自己进行监视;而后门一般比较狭小,经由后门进入的话,跟踪者若不跟进则无法实施监视,若绕至正门外监视则要经历一段可长可短的盲点期。故跟踪者必须进入餐厅以求延续跟踪任务,此举促成跟踪者的第二次现身。
进入餐厅后,亚伦选择一桌距离洗手间最远的座位,这样就可以通过以不同路线来回洗手间来对整间餐厅进行环顾视察,当发现刚才随同自己一起下车的人之一,就可断定此人为跟踪者。
三、“不能让跟踪者知悉你已识别了其身份。”否则跟踪方可以换人继续执行跟踪任务,或放弃跟踪任务转而实行次级任务,例如对你实施追捕。
亚伦已经看清跟踪者的模样,他维持入戏的表情看看表,随即手机响起,这是他刚才在洗手间里预先设定的闹钟,他假装接听。挂断电话后,他把一张钞票夹在结帐本上,起身离去。他走出餐厅大门,除了一点外,他对跟踪者已无任何疑惑,直奔与局长私人助手相约的地点。
【为什么那人看起来仿佛似曾相识?】
(第十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