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项羽率领的楚军被刘邦率领的汉军围困在垓下。
一连几天,汉军围而不攻,楚军的粮草逐渐耗尽,项羽勇猛,多次率军突围,都以失败告终。
有一天晚上,从围困楚军的汉军营地传来了歌声,项羽仔细倾听后大吃一惊:“原来,汉军所唱的歌瑶,都是楚地的民歌。”
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楚地原本是他的大本营,而楚军中最精锐的8000名江东子弟兵都来自楚地。
项羽听着四面传来的楚歌,惊呼道:“难道楚地已经被汉军占领了吗?他们军队中怎么有这么多楚人?”
楚军将士听到四周传来的楚歌,也跟项羽一样,以为自己的家乡都被汉军攻占了。
有的人心为所动,也跟着哼唱起来;有的人想起了家中的父老、妻子和孩子,忍不住痛哭起来,楚军阵地内充满了一片哀号之声。
其实,汉军并没有完全占领楚地,汉军中的楚人也并不多。
据说这四面楚歌是张良的计策,意在动摇楚军的士气。
汉军听到楚阵中传来的哭泣声,更加兴致勃勃地唱起劲来。
多日的围困已经让楚军丧失了斗志,再加上四面楚歌,将士们更加心思散乱,许多人趁着夜色逃跑,有些人逃回了老家,有些人则投降汉军。
听着四面楚歌传来,项羽心情烦乱,回到帐内喝酒消愁。
因为他知道,军心一散,就没有挽回的希望了。
此时,他心中唯一在意的,只有他钟爱的虞姬和那匹与他一同出生入死的乌骓马。
项羽依依不舍地看着乌骓马,拍了拍它的脖子,命人牵走。
没想到乌骓马因心念主人,拉也拉不走。
见这一幕,项羽忍不住泪如雨下,四周的士兵也个个低着头,痛哭流涕。
过去楚军所向披靡、威风凛凛的景象浮现在他们脑海中,如今大势已去,将士叛离。
项羽心中充满了凄凉,不禁高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附和着项羽的节拍,一边舞剑,一边唱歌。
虞姬为了不成为项羽的累赘,唱完歌曲就自刎了。
项羽怀抱着虞美人,伤心欲绝,痛哭流涕。
项羽抹去眼泪,一跃跳上乌骓马,带着800多名子弟兵突破了汉军的包围,一路狂奔。
直到天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出5000骑兵紧紧追赶。
项羽一路奔跑,到了淮河,只剩下100多人跟随他,又跑了一段路,竟然迷失了方向。
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看到一个农民,问他哪条路可以前往彭城。
那个农民知道他是霸王,不想给他指路,故意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一百多人往左跑去,越跑越不对劲,最后发现前面是一片沼泽地,根本没有路。
项羽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赶紧调头绕出沼泽地,但汉军已经追上来。
项羽又往东南方向逃跑,随从的士兵,死的死,伤的伤。
到了东城,再点了点人数,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
然而,几千名汉军密密麻麻地包围了上来。
项羽知道没法逃脱,但他仍然不愿认输,对士兵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历了七十多次战斗,从未失败过,最终成为天下霸王。”
“今日被围困在这里,天要亡我,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
他将仅剩的二十八人分成四队,对他们说:“我先斩杀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分散逃跑,大家在东山下集合。”
说完,他大喝一声,冲向汉军。
汉军抵挡不住,纷纷散开,其中一名汉军将领被项羽杀死。
项羽来到东山脚下,四队士兵也都来到。
项羽再将他们分成三队,分别守卫三个方位。
汉军也分成三路,将楚军围住。
项羽穿梭战斗,又打死了一个汉军都尉和几百名士兵。
最后,他将三队士兵再次会合起来,重新点了点人数,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人。
项羽问大家:“你们觉得怎么样?”
大家伙儿说:“大王说得没错,这招果然厉害。”
项羽成功突围,带着二十六个士兵一直往南逃,来到乌江。
碰巧的是,乌江的亭长停着一条小船。
亭长劝项羽立即过江,说:“江东虽然地方不大,但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和几十万人口。”
“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里称王,日后定能东山再起!”
项羽苦笑着说:“我起兵时带着八千子弟渡江,现在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
“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可我还有什么脸面再见他们呢?”
他将乌骓马送给亭长,并让士兵们下马,与追赶上来的汉军展开搏杀。
他们杀死了几百名汉军,楚军也一个个倒下。
项羽身上多处受伤,最后在乌江岸边拔剑自刎。
垓下之战不仅是楚汉之争的终点,也是大汉王朝的起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由于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垓下之战被列为世界古代七大著名战役之一,有“东方滑铁卢”之称。
项羽认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肯过江,最终选择自刎。
项羽死后,刘邦很快平定了西楚大地。
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以国君的礼仪厚葬了项羽,而且还亲自祭祀他。
项羽生于乱世,起兵抗秦,勇猛无敌,最终称霸天下,但最终因为性格的弱点败给了刘邦,他的结局最好地诠释了“性格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