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听了小店主亲戚残疾人的叙述,认为比较可信。经进一步审查,这对中年夫妻,丈夫的确姓谢,县政府某机关干部,还是一名科长。
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孩子抱来了。躺在养父谢科长的怀里,静静睡着,全然不知灯火通明的刑警大队里发生着什么事。在院子里,沈琴跑到谢科长夫妇的身边,仔细端详了一会,又看了看儿子大腿内侧胎记,“哇”的一声哭叫起来。哭声刺破了宁静的夜空。
邹义这次没有去制止,让沈琴痛哭着。他知道,男人有泪不轻弹。女人也不一定会轻弹泪水。像类似沈琴这样的女人何止是“悲苦”两字能概括的了呢?哭,有时是一种情绪宣泄。对沈琴,更多的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控诉。
沈琴要去谢科长妻子手中抱过孩子,对方不肯。说,我怎么知道你就是孩子的生母?俩人你来我去,沈琴一定要夺过来,谢科长的妻子不忍心吵醒孩子,孩子被沈琴抱了过去。
孩子吵醒了。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怀里,就四周搜索自己熟悉的亲人。突然发现了自己的父母,伸出双手哭叫着要回到自己亲人的怀抱里。孩子哭,沈琴也哭,谢家两夫妻也哭。刑警大队院子里充斥着一片哭的声音。
接下来的就是谢家的人马与沈琴的协商。谢家没有孩子,谢科长家的老人,谢家儿媳妇的娘家人都出面了,希望沈琴让孩子留下。小孩子看见爷爷奶奶,更是不愿意回到生母沈琴的身边,颠着才学会走路的脚,哭叫着要跑回爷爷奶奶的身边。看见孩子不理会自己,沈琴悲伤欲绝。
谢家人把邹义拉到角落里,要求邹义出面做沈琴的工作,让孩子留下。邹义简单叙述了沈琴的情况,说:“从孩子长远的教育来看,孩子留在你家比交还沈琴更好。可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十月怀胎多么不容易。狗不嫌主贫,儿不嫌娘丑,希望你们谢家人也能理解沈琴的苦衷。”
谢家人觉得还有希望。于是找沈琴商量:“孩子是你亲生的,你就是孩子的亲妈。孩子在我这里已经上了户口。你先带回去,如果有困难你把孩子带到这里,我们帮你在这里找份工作。”
沈琴这才放心,紧紧地抱着孩子,生怕孩子再次丢失。双方互相留了通讯方式。谢家买了孩子在路上吃的奶粉以及换洗的衣服交给沈琴,还递给她800元现金。沈琴千恩万谢。
在平潭,整整呆了三天。邹义和林白不仅帮助沈琴找回了孩子,这次福建之行还获得了一个意外的信息。
都说大巴山的男人很剽悍,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缘故。只有去过大巴山的人,才能了解巴文化熏陶的人,才能理解品味出这句话的含义。
大巴山是中国西部大山,绵延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湖北省。据地理记载,山峰大部分在海拔2000米以上。因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众多峰丛、地下河、槽谷等。河谷深切,山谷高差几百米至千米以上,只有少数小型山间盆地。从山脚到山顶垂直地带气候比较明显。
夕阳西下,浓浓的草坡上,亮铮铮的黄牛和肚子园鼓鼓的洁白山羊悠闲地逛着。对环绕穿越在大巴山公路上汽车的喇叭不显一顾。
山民勇猛,善于射猎,能制作土枪土炮。在国内革命战争时,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这里也是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条件。大巴山现存有红军石刻标语据考证约万余处,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石刻标语群。
九寨沟风景世界盛名,在于水奇,不必赘叙。九寨沟也在川陕交界处。过去从四川成都到九寨沟必须经由岷江沿岸而行,一路奇山峻坡。光雾山是米仓山脉的一座峻险高峰,是一方神奇的峻山险水。峰下险滩激流,无论干流还是支流总是峡谷连着宽滩,宽滩套着峡谷。它以奇特的群峰为代表,苍翠茂密的原始森林植被为基调,集险峰怪石、峭壁幽谷、溪流瀑潭、原始山林为一体。这,是大巴山的缩影。
邹义林白俩人在福建平潭寻找沈琴儿子时,走访了几个巴渝籍民工,恰巧碰到了一个认识胖墩的人。这名民工心直口快,问起禾州警察是否认识一个叫胖墩的人。有了话题,一个想说,一个想听,就没有陌生的份儿。邹义、林白获悉到了胖墩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大家天南地北胡扯一通。两人更了解到胖墩的外公在大巴山横冲直撞几十年,方圆三十里是闻名的好猎手,又是制作猎具的能工巧匠。联想起黄毛与胖墩的关系,施廖案件牺牲的黑手工具是—支鸟铳。俩人回到禾州市以后,就秘密调查了胖墩人员交往。决定出差到其母亲的娘家,调查胖墩在大巴山外公家山寨村落里有关情况。
邹义担心大巴山之行在路途上出人意料碰到胖墩,暴露案件侦查意图,与林白俩人摸清了胖墩进出大巴山的规律,挑选了绝对排除“碰撞”的时间,爬山猎水来到大巴山,寻访胖墩的外公。
大巴山有三件宝:“家家火塘常年烧,青丝白帕缠脑壳,过冬棕片裹双脚”。这一民谣形象地道出了昔日大巴山的民间风俗习惯。过去,大巴山的火塘,显现着一年里山民家最丰盛的季节,浓缩了庄户人家一年的辛勤。到了农历十月,家家户户宰杀年猪,把猪肉剔成块,用瓷缸把猪肉、猪骨、猪五脏六腑盐腌后,悬挂在火塘正中,用柏枝松丫熏制成油亮亮的腊制品,用各种调料与瘦肉切细灌成香肠,用篾条编成篱笆,把大肠一圈一圈地缠绕在笆子上,悬于火塘,熏干煎成油,而山里人哪家火塘上腊肉挂得最多,则认定这家主人勤快,家道殷实富足,有出息,主人也在人们的啧啧称赞声中引以自豪。
俱往昔唉。如今的大巴山,许多年轻人已经通过求学或出外务工等种种途径离开养育了他们祖祖辈辈的山梁疙瘩,涧水沟壑,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或国内各大城市,承载着青春的梦想,继承大巴山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外面闯出一瓣天地。没有离开大巴山的青年人,仰仗着下山脱贫的好政策,兴高采烈地搬到了山下,住进了由政府主导开发的新农村。如今的大巴山,交通方便,村村通了电,家家用上了电热炉。为了节省天然林,老乡们则用蜂窝煤、燃气罐、空调代替了昔日的火塘,由电视里的连续剧代替了围着火塘讲故事、逗乐子的场景。如果其他地方是农村城市化,如今的大巴山则是山区城市化了。火塘已经被许多人遗忘在记忆的角落,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和传说。
然而,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愿下山,不愿跟随晚辈移风易俗。如今,虽然没有过冬棕片裹双脚的场景,但是健在的老人仍喜欢“火塘常年烧,青丝白帕缠脑壳”的生活习惯,偶尔点缀在大巴山里。成为民俗专家和摄影家追逐采风需要抢救保护的宝贝,成为当地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
邹义与林白两人化装成采风的文人墨客,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找到了胖墩的外公。外公已经80多岁年龄了,身体硬朗,面肉红润,讲话精气充沛,声音洪朗。头上青丝白帕缠着,嘴里咬着一根大烟管,一只手托着。嘴巴不停地吧嗒、吧嗒吸吮,吐出的烟雾随风飘在天空里。几个人围着外公,听他讲故事。外公是乐观的人。有酒、有茶、有烟,不论优劣,就可以恣意纵横大巴山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