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后,中国西南部、东南部的广大地区尚未统一。
秦朝所指的南越地区是福建、浙江东南部、广东和广西的一部分地区。
该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森林茂密,十分富饶,但被山脉和河流所阻挡。
南越、野蛮部落仍然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
生活在中国的越人主要分布在华南和华东的广大地区,分为西瓯、东瓯、南越、闽越等几个部分。
西瓯约位于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
南越遍布广东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
东瓯、闽越分散在浙江、福建一带。
西瓯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南越、闽越人主要从事渔业、狩猎和农业。
越人“断发纹身”,文化知识落后,各部不统一,甚至经常互相残杀。
虽然作战勇敢,但缺乏大部队的整体协调观念,没有相应的战略头脑。
他们无论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明显不如秦军。
南越居住的地区,山川纵横交织,沼泽密布,陆路交通极其不便。
虽然有些城邑之间有山路,但它们大多蜿蜒于群山峻岭之间,这对大军的进军极为不利。
相比之下,水路交通比较便利。
东面有鄱阳湖五水,西面有洞庭湖四水,有的可以到达南越、闽越、西瓯部族居住的部分地区,是进军的重要通道。
此时的秦国正处于兼并灭六国之后,国富兵强,军威鼎盛。
因此秦始皇想乘胜南征,统一中国东南、西南广大地区,完成全国统一大业。
秦军统一南越之战,在广大地区对付分散的多个部落,无法集中精力在一个地方进行战略决战。
所以,他们采取了多路分兵进攻的行动,若是遇到重大抵抗,将会共同进攻。
秦军征南越计划,分为五路大军作战。
第一军:塞潭越之岭。
第二军:守九嶷之塞。
第三军:处番禺之都。
第四军:守卫南野之界。
第五军:驻扎在余干之水。
这样一来,使各大军能够及时向前推进,分别进入闽、粤、广、桂林等地,既分路行动,又能会师合击,确保作战胜利。
从公元前221年开始,秦始皇便派屠睢率50万大军按照上述作战计划,进入与南越、闽越接界的地区,“三年不卸甲驰弩”。
到了公元前214年,五路大军开始按照预定计划行动。
秦军统帅屠睢亲自率领第三路军,从长沙、宜章南下,进展顺利,击败了许多越族部落,瓯君采宁战死。
另一路秦军在出兵那年,顺利进入闽中地区,击败了闽越人的抵抗,将所占地区建立了中郡。
第五路和第四路军分别由镡城、零陵共同出击,占领了桂林周边地区,进而占领了红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桂林郡和象郡。
为了支持对南越西瓯的战争,秦朝还组织人力挖掘灵渠,沟通湘、桂江的支流漓江,对支持当时的战争和南方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秦统一中国东南、西南地区后,除了建立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之外。
还安置了数十万从大陆迁移的流民、贾商,以发展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衍生息。
这对四郡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