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说说这场导致直系惨败的北京政变。
历史上,好多人将这个事件称作“冯玉祥北京政变”,但其实这个事情与胡景翼却有很大关系。
话说胡景翼本是孙中山的铁粉!他早就有个梦想:有朝一日挥师北京,请中山先生到北京主政,来救中国。
为此,他曾多次向孙中山提出“北伐非北军自伐,革命非中央革命不可!”。意思就是北伐靠军阀的内乱不行,单独的北伐也很难撼动直系的根基,反而会损失惨重,发动首都革命才是最便捷的办法。
多年以来,他也一直在为此理想而奋斗!
但后来陕西靖国军走到了末路,他不得已投靠了吴佩孚。之后又受到排挤,常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后来吴佩孚镇压二七大罢工、令他南下攻击自己的偶像孙中山,这些都让胡深切的感到:吴佩孚就是个敌人!而后“曹锟贿选”事件又被传得沸沸扬扬,让胡感到了曹锟、吴佩孚统治的黑暗,觉得这两人简直就是民族的罪人!
所以,胡景翼一直就有反对吴佩孚的想法。
但吴佩孚不仅是敌人,而且是个强大的敌人!单依靠他的力量是无法反抗的。因而,胡就一直在等待机会。
先前江浙战争爆发,孙中山应声北伐,张作霖也随即发动大战,国内能挑战直系的几大势力同时发动,这就是个机会!
但光靠他的一师人马肯定不行,所以他一直在仔细观察,想拉帮手进来。
话说胡景翼本对李志行十分期待,但眼见着李志行上了曹、吴的贼船!胡景翼十分苦闷。恰在这时,实力雄厚的冯玉祥进入了胡景翼的眼帘。老冯与吴佩孚关系极差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冯会不会愿意发动武力反吴,这个胡景翼还拿不准。
恰好,吴佩孚四照堂点将,把冯玉祥当了打手,但又没给冯解决任何实际困难,稍微有心的人就看得出来:老吴这是想借奉军之手消除异己!
冯玉祥自然也明白这点,所以对吴极度不满!
机会送上了门,胡景翼便准备做冯玉祥的工作。
但胡与冯的关系还没到可以开口说这种事的地步,所以就找了一个中间人,此人便是第15混成旅旅长孙岳。
胡景翼和孙岳关系很好。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胡曾与孙、以及邓宝珊等人在陕西华山聚义,相商反对北洋政府。也就是说,胡景翼和孙岳二人是结拜兄弟。
第一次直奉大战后,胡景翼驻防顺德(邢台),孙驻防大名,两人离得很近,往来十分亲密。
而孙岳曾与冯玉祥共同发动滦州起义,是一起“造过反”的铁哥们!而且孙又与冯的很多理念相近,两人关系亲密,冯总称呼孙为为“孙二哥”。
我们再说孙岳这个人。
孙岳也算是直系的老资格,但却一直受到排挤。第一次直奉大战后,直系中很多资历、功勋不如他的将领都升任了师长,但他却一直只是个旅长,麾下也就3000人,还经常领不到军饷。
孙在直系中没啥地位,吴佩孚在一些事情上也不给孙脸面。
所以,孙对吴有怨气,又由于革命思想的感召,孙也想反对吴。
于是,胡景翼派邓宝珊去说服孙岳。之所以派邓宝珊,是因为邓与孙是连襟,两人的妻子是亲姐妹。
就这样,经孙撮合,冯、胡、孙三人就结成了一个“小三角同盟”。
此时,大环境是“奉、皖、孙”大三角同盟反直,而胡一直就与孙中山联系密切,于是小三角就和大三角又联系上了。
这些人相互联系,等待机会。
直奉大战正在进行,奉军在热河连连得手,王怀庆被打得丢盔卸甲,冯却坐视不救,借故在北京不动,静观战局发展。
到9月23日,张福来率后援部队进京,冯才不得不离开北京出发。但军队走了6天,才走到离北京不足100公里的密云。然后又花了3天,走到了几十公里外的古北口,之后便以筹措粮饷为由,不走了。
冯并与胡景翼约定,胡的军队也迟缓行军。
临出北京前,冯玉祥安排自己的参谋长蒋鸿遇为留守司令,放了一些兵在北苑。又与孙岳议定,让孙设法成为京畿警备司令,将其的第15混成旅拉进北京来。
孙是曹锟的老部下,而且是曹的干儿子,所以经家眷吹风,孙岳成功当了京畿警备副司令,并将军队拉进了北京城。
同时,冯玉祥加紧与“大三角”联系。通过段祺瑞居间,他收了张作霖200万元,约定若与奉军开战时,双方对天开枪。
随后,又在古北口与奉军秘使直接会面。冯提出倒曹、吴成功后,奉军不得进关的条件。奉军秘使满口答应,说张大帅兴兵就是为了曹、吴。只要推翻曹、吴,目的就已达到,奉军绝不进关!
然后冯就开始秘密组织军队做回兵北京的演练,做好准备。
其间吴佩孚密令胡景翼监视冯部,也被胡告知了冯。
随着热河战局的日益恶化,吴佩孚派王承斌到古北口来督战。冯与王本就是直系内部大家都知道的一起反吴的“好朋友”,冯便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王承斌,拉王一起参加。
但王承斌的第23师之前已经被吴佩孚夺走,手里并没有军队,于是王便表示自己不参与了,但也同时保证绝不泄密。
等到了10月10日,直军前线九门口失守,吴佩孚离开北京亲自往前线督战。而后又因为战事紧急,将原驻守在北京的3个后援师也调走了,随后北京附近的第3师也被调走了。
此时的北京,曹、吴的军队也就约1个旅卫戍的“少爷兵”以及总统府卫队约一个营了。直系大将也就一个与冯已经勾结的王承斌。
冯玉祥觉得机会差不多了!
恰在此时,因前线战局紧张,到处在抓队伍补充前线,吴佩孚的参谋长张方严病急乱投医,给冯发了一封电报。为使冯觉得事情紧急,速派援军,张就言辞过甚,电报中有“大局转危为安,赖此一举”的字样。
同时,冯见到日本同盟社的战况报道,谓“直军牺牲惨重,败局已见。直军已放弃九门口、石门寨,奉军即将入关云云。”
冯觉得直系要败了!立刻命令一直在密云练习“回头走”的鹿钟麟旅开赴北京。令孙良诚、张维玺两个旅向北苑进发,担任警戒。同时令李鸣钟旅从古北口直赴长辛店,切断京汉、京奉铁路。
冯临出发前给胡景翼说:我因久在吴佩孚手下,弟兄们与吴的部队打仗还有些不习惯,请你的部队堵截在滦州一线,以防止吴佩孚回援北京。
这个冯玉祥,也是鬼得很!他自己的军队要回北京去摘果子,却留下胡景翼的军队与吴佩孚拼命。
但胡是革命者,并不计较这些。胡慨然允诺,遂令其手下大部由迁安、遵化开回通州,在京津之间布置,防止政变后吴佩孚第一时间反扑。
10月23日凌晨1点,鹿钟麟带部队到了北京安定门城下,早有孙岳打开城门,两部遂合兵一处,迅速将守卫北京的直军及曹锟的总统府卫队缴械,随即占领电报局等要害位置,剪断电话线,阻断信息。
约1个钟头,鹿钟麟就控制了北京城,软禁了曹锟。冯玉祥随即向张作霖发报告知消息。
飞机场因在城外,控制的较晚,所以李志行接到消息晚了点。
等24日一大早大家从睡梦中醒来一看,北京城已经变天了!各路口都是冯玉祥的士兵。
当日,国务总理颜惠庆在请示冯玉祥后,往曹锟处请曹下停战令,曹锟不答应。随后孙岳也来相劝。此时,曹锟已经失去人身自由,被逼不过,就气急败坏的对颜惠庆挥着手说“责任内阁一切可负责办去!”
结果颜惠庆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了停战令,并免了吴佩孚本兼各职,给了吴一个青海屯垦使的名头,让老吴到青海去开荒。
曹三爷气得无法,只能大声说“哎呀!这让我如何对得起子玉?这让我如何对得起子玉?”
25日,冯玉祥在北苑召开军事政治会议。与会者有王承斌、胡景翼、孙岳、黄郛等,决定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并请段祺瑞出山改组政府,推持局面。
据说要请段祺瑞出山的消息事先并未知会胡景翼,胡一直想的是让孙中山主事,但孙岳当下认为还需要借助段的力量对付吴佩孚,而冯玉祥一直就在与段眉来眼去,所以会议商定由孙中山主政,段祺瑞主军,两人一起请。
会议决定成立国民军,设国民军总司令部于旃檀寺,指挥对吴佩孚作战。
初步决定冯军刘郁芬旅、胡部李云龙旅开至廊坊布防,胡部亦有3个混成旅在京奉线布防,由胡景翼统一指挥,进攻杨村方面之吴军。孙岳旅及冯军李鸣钟旅向保定进军,以阻止湖北、河南及苏浙、陕西直军沿江汉铁路北上支援吴佩孚。
另外,派张之江亲自带了第7混成旅及3个新兵旅前往张家口,去防备郑玉琨。张之江乃冯玉祥手下数一数二的猛将!是因为大家觉得郑玉琨骁勇,所以派了张亲自去。
话说冯玉祥等人为何这么快就知道了郑玉琨的动向?那是有人通风报信!至于是谁,我们后续再讲。
26日,吴佩孚赶到天津,随即布置对冯作战部署。
吴将战场分为东、西、北三个方面,自任东面天津杨村方向总指挥、任留守河南的李济臣为西面保定方面总指挥、任郑玉琨为北面张家口方向总指挥。
同时通电不承认北京的各项伪命!并声称大总统曹锟已经派了密使来,根据大总统密令,特任李景林为东三省巡阅使、胡景翼为热察巡阅使、李志行为陕蒙绥新巡阅使、王怀庆为陆军检阅使兼西部边防督办。
李志行随即给吴佩孚发报,请求将赤峰部队由郑玉琨统一指挥,回师解救北京。但吴佩孚怕赤峰守军一撤,奉军就会进攻热河省会承德,进而影响北京战局,所以没有同意。
随后,吴佩孚又电令山东督军郑士琦派遣援军。郑派了潘鸿钧的中央第1混成旅到天津去应付。
同日,在苏浙战场已经取得胜利的齐燮元响应了吴佩孚的命令,将陈调元的一个旅扩编成师,准备北上援吴。
吴又派代表去与新得了浙江的孙传芳商议,决定东南七省出10个混成旅北上。孙即任命孟昭月为浙江援军总司令,先带了2000多人火速北上。
28日,李济臣自任陕豫鄂援军总司令,在郑州集合部队,准备北上援吴。部队有马林灿的豫军第3混成旅、寇英杰的鄂军第2混成旅、王为蔚的第27旅、胡景翼部田玉洁旅、李有才的豫军第4混成团、吴文凯的豫军补充团。
这里面田玉洁是胡景翼的手下,但因为走的太慢,还没出河南北京政变的事情就人尽皆知了。这番不得已先混在敌人的队伍里,准备先一起北上再说。
至于胡部在河南的另一个旅----刘东山旅,李济臣并未调动。因为李志行事先已与大舅哥商量过,准备趁机扩大地盘。所以,在李志行的协调下,李济臣任刘东山为河南守备司令,刘将队伍向东布置,自己带了两个加强团约3500人进驻了郑州。
刘东山现在有大约9000人马,是胡景翼手下最大的一个旅,而且装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旅,谁叫他有一个有钱的小舅子呢?
此时直系仍实力雄厚,山海关前线的惨败也尚未发生,吴大帅信心满满,决定先收拾了冯玉祥这个叛贼再说!
这里补充说一下直奉二次大战的前哨战----江浙战争的结果。
话说自孙传芳发力之后,卢永祥一路败退,很快就退到了上海。曹锟趁机任命孙传芳为浙江督军兼闽浙巡阅使。随后,曹锟又任命齐燮元兼任淞沪护军使。这样,卢永祥和何丰林都丢了头衔。
10月13日,浙沪联军司令部在上海高昌庙开会,杨化昭、陈乐山等表示不愿再战,卢永祥自知大势已去,便从莘庄前线召回了何丰林,通电下野,与何丰林、臧志平一起登上日本的“上海丸”号客轮,逃亡日本。
卢永祥临行将部队交给相关将领,卢一走群龙无首,大家推举徐树铮为总司令。
此时上海还有皖系的各种军队约合4万人,徐本想大施拳脚,不料在开完会回租界的住处时,被公共租界的警察抓了起来,开始关在英国总领事馆,然后又押上远洋轮船,送到伦敦去了。
至此,浙沪联军再无斗志,孙传芳委任苏军第1师师长白宝山为上海防守总司令,并邀请虞洽卿撮合,对浙沪联军开始收编、遣散和安抚事宜。
江浙战争结束,孙传芳占据膏腴之地浙江,并兼任闽浙巡阅使,一跃成为东南几省最有实力的军阀。
另外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在孙传芳进杭州的当天,矗立千年的雷峰塔忽然倒了!当地人都以为不详,孙的手下也犯嘀咕,孙却大声说这是个好兆头!这是因为咱们赶走了卢永祥,象征着革新!
不过,孙自己心里其实也犯嘀咕,后来他命人在雷峰塔附近修了一座岳王庙,以镇压妖气。
而鲁迅先生则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鲁迅认为,雷峰塔镇压白娘子千年,早就应该倒了!文章最后以“活该”二字来结尾,许是在骂卢永祥,也许是在诅咒这欺压了人们千年的剥削制度。
总之,对于这样的社会,变革是人们心中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