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颠覆性的发现
书名:陪着哈雷去远航 作者:南洋咖啡 本章字数:2592字 发布时间:2023-05-04

“我正想跟你说,我还是认为应该做一套备用动力系统,就算最终不会用上也没关系。”王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那就意味着减少三个勘探机器人?”秦帆声音低沉说。

“能争取减两个当然更好,争取不了,该减还是要减。”王冰语气十分肯定,“你回去马上研究一下。”

这就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

秦帆知道再争辩也无济于事,只能按照他的意思来,“那好吧,我赶紧回去做设计调整。”

“新动力系统的审批手续赶紧按规定办理,最后到我这里就可以。”王冰说,“我会跟其他领导解释的。”

秦帆与王冰告别的时候,王冰坐在车上,对着车窗外的秦帆叮嘱说:“有什么困难随时打我电话,不要不好意思。但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太空活动安全最重要,生命最重要。”

秦帆当然认可王冰的话,只是希望在梦想和安全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但王冰副总经理既然决定了,他必须尊重他的决定。秦帆看着王冰的车走远后,马上打车返回勘探所。

秦帆带回的消息炸开了锅,到底舍弃哪个勘探机器人,大家各执一词。

阮元明组长认为:“小行星资源的整体开采是最接近现实的可能,所以小行星勘探机器人应该保留下来。”

段辉曾组长认为:“水星是一颗实体行星,可开采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水星勘探机器人还是应该保留。”

周文清组长认为:“虽然柯伊伯带对研究太阳系起源有很高的价值,也为研究各类小行星、彗星的形成提供可能,但开采柯伊伯带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实现,经济价值也不高。柯伊伯带勘探机器人可以暂时保存起来,等待以后有机会再发射。”

吴仪涵组长认为:“海王星是离太阳最远的大行星,而且海王星是一颗气体行星,开采的难度非常大,所以建议和柯伊伯带勘探机器人一样,暂时把它保存起来,留在日后再用。”

总体上,大家认为应该以勘探太阳系内离地球近的固体行星为先,因为后续开采的可能性比较大。

综合大家的意见,秦帆决定保留九个勘探机器人,分别是:承担水星勘探任务的1号勘探机器人,承担金星勘探任务的2号勘探机器人,承担木星勘探任务的3号勘探机器人,承担土星勘探任务的4号勘探机器人,承担天王星勘探任务的5号勘探机器人,承担小行星——灶神星勘探任务的7号勘探机器人,承担木星二号卫星——欧罗巴勘探任务的9号勘探机器人,承担土星的六号卫星——泰坦勘探任务的10号勘探机器人。

最后一个用于勘探柯伊伯带,是承担柯伊伯带中质量最大的阋神星勘探任务的11号勘探机器人。秦帆认为“乘坐”哈雷彗星,是一次对遥远的柯伊伯进行勘探的难得机会。如果从地球上发射一个探测器直接飞往柯伊伯带,所耗费的物力财力和时间要远远高于这种借力行为。

海王星、小行星智神星,以及太阳系最遥远的矮行星弗奥特被剔除出勘探名单。

在组装过程中损伤的机器人正是用于勘探海王星,这意味着研发小组无需抢时间修复海王星勘探机器人。由于用不上那么多个槽体,就连天体巡视勘探器也不用修复了。他们可以集中精力找出事故的原因。

与此同时,加装备用动力系统被同步提上日程。减少三个勘探机器人富余的火箭载荷,扣除一套备用动力系统后,仍有较大的富余。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火箭载荷应该被充分利用起来,可以给登陆舱换装一套更强大的生命维持系统。这样的话,万一返航时遭遇意外,也有足够的时间留在彗星上排除故障。

根据最新方案,秦帆倒排工序,做了详细计划:备用动力系统和生命维持系统必须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完成,然后花三天时间进行多场次的系统性测验,最后三天进入发射准备阶段。

斗转星移,时光飞快,一周过去了。

苏家桥的大腿向外长出了十二厘米,包裹在大腿外的白色模子也换成了一个更长的模子。

备用动力系统和生命维持系统顺利完成了组装,还花了一点时间进行独立系统测试,测试也取得了成功。事故发生的原因也得到证实,果然是槽体里一个极微小的沙眼所造成,而沙眼确实被划痕所覆盖。

研发团队几乎是用了考古工作者的耐心和细心,一丝不苟,抽丝剥茧,才在超级量子计算机的帮助下,找到了最终答案。

软硬件均已准备完毕,测试被提上日程。测试所用的模拟数据均来自早前发往哈雷彗星的“浮游”号探测卫星,是绝对新鲜的第一手数据。

海南发射基地负责对探测卫星进行实时跟控,并获取卫星拍摄的图片、视频和从哈雷彗星上收集的各类数据。连续一个月的数据收集,数据量大得惊人。

早在一个月前,“浮游”号探测卫星与哈雷彗星正式会面后,研发团队就开始对卫星发回的数据展开研究。

他们首先需要对卫星传回的海量数据进行分门别类。最为关键的三方面数据是哈雷彗星的气体成分、形状结构及物质构成、运动速度及加速度。在数据分析中,研发团队惊讶地发现哈雷彗星的物质成分并不是众所周知的水冰。

研发团队查阅了多个国外文献,均记载哈雷彗星彗核的成分以水冰为主,并推测彗核深层是原始物质和较易挥发的冰块,周围是含有硅酸盐和碳氢化合物的水冰包层,最外层是呈蜂窝状的难熔的碳质层——哈雷彗星看起来是一个松散的大号雪堆。

“浮游”号探测卫星向哈雷彗星的正、背面各发射了一个巡视器,巡视器不仅收集了彗星表面的尘埃和水冰,还通过“大长腿”收集了彗星内部的物质。

经过对物质样本的分析,实际上除了包裹的最外层水冰,哈雷彗星的慧核并不是冰块。令人难以置信,构成慧核的物质是碳12,就是俗称的钻石,在钻石之上覆盖了一层稍厚的冰块而已。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颗钻石。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发现。如果没有掌握这一新情况,登陆哈雷彗星的结局可想而知,不是机毁人亡,就是飘向寒冷可怕的外太空。

得知这一分析结果,秦帆感到毛骨悚然。在慧核为水冰这一错误认知的指导下,他们为登陆舱设计了带刺的冰爪——一种用于攀爬冰山像爪子一样的工具。

登陆舱降落在彗星表面后,冰爪将牢牢抓住冰面。与此同时,登陆舱四周会发射出八个冰镐,深深地扎入冰层底下。至此,登陆舱就像帐篷一样,稳稳当当地停留在哈雷彗星表面。

待完成任务后,登陆舱会向冰爪和冰镐输送一股电流,电流将融化冰爪和冰镐周遭的冰块,登陆舱与冰块自然分离开来。

大家对这个巧妙的设计感到十分得意。当得知慧核不是冰块,而是硬得多的钻石时,大家都彻底傻眼了。

登陆工具的设计完全被推翻,同时也陷入了艰难的困境——如何让某种物体轻易地嵌入钻石内部?看似地球上找不到答案。

大量的试验和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即便是比钻石还硬的人工物质,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嵌入钻石内部而固定住。就在大家垂头丧气的时候,秦帆在一次无意的聊天中受到启发,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陪着哈雷去远航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