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亚圣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342字 发布时间:2023-09-30

孟子的名字叫轲,三岁时候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带大。


孟母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她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希望将他培养成一个有用之人。


孟家附近有一个墓地,常常有出殡和送葬的队伍经过他们家门前。


于是,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的鼓手和妇女的哭声,还会在墓地上玩假装下葬的游戏,挖一个坑,将朽木或腐草埋进去。


孟母对儿子这种游戏感到很生气,认为这样没有出息,不利于他的学习,于是他们搬到了城里。


在城里没有墓地,孟子再也没有玩埋死人的游行了。


孟母要求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一样做人。


一开始,孟子还能专心读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思绪再次无法集中。


原来,他们家住在繁华市区,整天都有打铁声、杀猪声和喊卖声,这些声音让他无法继续读书。


接着,他又和小伙伴一起玩起了买卖的游戏。


孟母觉得在这个地方生活,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到了学馆对面。


学馆的环境确实不同,经常可以听到书声,充满了读书的氛围,孟子果然能够专心读书了。


有时候,他还会望向学馆,观察里面的学生是如何读书,如何跟随老师演习周礼,回到家后,竟然也会模仿他们。


有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游戏,不禁板起了脸,打算骂儿子一顿。


但是听到儿子说是在演习周礼,她立刻笑逐颜开。


不久之后,她将孟子送进了学馆,让他努力学习《诗经》和《尚书》,后来进步很快。


孟子认为每五百年会出现一个圣人,从周文王到他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五百年,他觉得自己将来会承担起这个重任。


因此,孟子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参与国家政治,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孟子学成后,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他先后游历了齐、魏、宋、滕四个国家,历时35年,然而他的仁政主张一直未能实现。


当时正值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征伐,战争频繁。


孟子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人民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


因此,他提出了一套王道理论,告诫统治者要实施“仁政”对待老百姓。


孟子的第一个游说对象是齐国。


他向齐威王谈论他的“仁政”思想,但齐威王认为这些理论不切实际,对孟子本人也没有给予重用。


离开齐国后,孟子来到宋国,结果遭遇与在齐国一样,他只好暂时返回家乡邹国。


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


邹穆公对战败感到不满,问孟子:“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


“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真是气人。”


“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又十分可恨。”


“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发生了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荒郊野外,壮年人外出逃荒的达到数千人之多。”


“而大王的粮仓却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负责管理钱粮的官员并没有向您报告这一严重的灾情。”


“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甚至对百姓进行残害。”


孟子回顾了这些辛酸的往事后,接着说:“您还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事事要警惕呀!”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


“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对待那些长官们。”


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


“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自己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公元前322年,孟子的弟子受到了鲁平公的重用。


孟子听说后,决定前往鲁国,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但由于有人向鲁平公说了一些关于孟子的坏话,孟子没能见到鲁平公,更谈不上施展政治抱负了。


孟子只好失望地回到邹国。


大约在公元前320年,梁国遭受了齐、秦和楚三国的打击,失去了领土,国势危机。


梁惠王决定通过封赏和厚礼,招揽贤才,希望能够找到一位人才来解救国家危机,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孟子听说后,带着数百个随从赶往梁国。


梁惠王见到孟子后,迫不及待地问道:“你远道而来,是否有办法使我国受益?”


孟子回答说:“何必只追求利益呢?仁义也是很重要的。”


他一再向梁惠王阐明,应该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与民同乐,不要剥夺农民的劳动成果,重视教育事业,以人民为本,实行仁政,减少刑罚,减轻税收,加强农耕。


梁惠王非常赞同孟子的理念,准备采纳他的方略。


可惜的是,梁惠王没多久就去世了。


梁惠王的儿子梁襄王继位后,对孟子的重视大为减少,看上去是个平庸的君主,孟子非常失望地离开了梁国。


齐宣王继位后,在国都临淄设立了稷下学宫,邀请四方学者来此授课。


孟子得知消息后,带领他的弟子前往临淄。


孟子受到隆重的接待,并被授予卿的职位。


然而在问答过程中,他对齐宣王图谋霸业的野心进行了批评,根本不讨论如何称霸,而是强调“仁政”的重要性,并且严厉斥责无道的国君。


齐宣王或者面色尴尬,或者无言以对,或者只好回避。


如此一来,孟子的主张自然不被齐宣王采纳。


公元前312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准备出兵攻打燕国,孟子坚决反对。


他与齐宣王发生冲突,矛盾彻底暴露出来。


孟子不愿意再被他人当成工具,拒绝了齐宣王的厚禄和挽留,离开了齐国。


晚年的孟子回到故乡,一边教学,一边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撰写了《孟子》一书,记录了他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学说。


孟子与孔子一样,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奋斗了数十年,却未得到任何结果。


因此,他在晚年选择回归故乡,与弟子共同著书立说,最终创作出了《孟子》这部经典之作。


除此之外,他还仿效孔子,广收门徒、设立私塾,传授自己的学说。


孟子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曾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他还强调学习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持之以恒。


孟子是我国著名的儒学大师,与孔子一起被后人奉为“孔孟之道”。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仁政”思想成为了后世统治者的重要治国理念。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许多杰出的政治家都以“仁”作为治理天下的基石,由此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繁荣盛世。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