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所有美妙绝伦的答案,都在等着一个好的问题去开启。
在第二个超长论题破题的过程中,人群中一阵骚动,显然这个论题,乍一听,仅仅是理解就稍微地,曲里拐弯。
——如若无法“功在千秋、当代”两全,是“功在当代,祸在千秋”好,还是“功在千秋,祸在当代”好?
有年长的儒生还没审题便认为,人生苦短,功名富贵不算什么,人们应该将眼光放长远,注重千秋大业。只有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的人,才能被后人铭记,被后代推崇。
有人反驳:“千秋大业的确重要,但我们身处的是当下的社会,我们所做的事情对于这个时代的发展也同样至关重要。只有把当代的事情做好,才能够为千秋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位年轻的女子听到这些话后,便站起身来说道:“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祸害的存在。一些所谓的‘功’如果只是在短时间内取得的,而却会对后代造成负面影响,那么这样的‘功’也是不值得的。”
众人听了她的话,纷纷点头。
但是,一位身穿华丽衣裳的年轻公子却微笑着开口道:“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只需要看看历史的进程便可知道。那些真正具有千秋功业的人,不都是既在当代有所成就,又在后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吗?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挑战自己,力争在当代中取得卓越成就,以便在千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可如若不能两全呢?”这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先生,居高位者,必担当高使,功成名就,乃是为千秋之业。而今之世,安能待千秋而不顾当下之利?”
大殿中,众人纷纷转头,只见那个发声的人是一个年约四十岁的中年男子,身着蓝衫,面带微笑,一脸自信。他是那位以“日行一善”的信条闻名天下的慈善家,号称“行善先生”的陶缄。
陶缄接着道:“世人多以千秋之业为目标,而视当下之利为微不足道。可是,一国能否繁荣强盛,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四海之林,却要取决于当下的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如若不顾及当下,等到千秋之后再来追求功名利禄,未必不是一场空。”
一个身着青袍的中年人,听完陶缄的发言,微笑道:“善哉,行善先生果然是义正言辞。不过,在我看来,先不谈功名利禄的问题,仅凭功在千秋和功在当代两种选择,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话中寻找答案。”
他继续道:“《论语》中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此言意味着,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应该为百姓为先,而非让恶劣之事得以发生。既然功成名就可能造福千秋,为何不能努力奋斗,追求功在千秋呢?”
一时间,大厅内一片沉默,众人沉思良久,纷纷表示认同,并针对此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被推陈出新,阐发得更加深刻,引经据典。
接下来,一个年长的学者起身说道:“论功名利禄,历代皆然。但人生有九九八十一难,若不择时机、权宜之计,纵然功在千秋,亦难免祸在当代。前人有云:‘得一人心,免抵万钧之力。’功名利禄只是人的欲 望,而欲 望是难以满足的,若不慎重处理,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烦恼。”
他说完,又有人接着发言:“但世上每一位伟大的人物,不都是在现实中苦心经营,才换得他们千古流传的功名吗?就像曹操一样,他若是不打下一片天下,又怎能留下《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呢?”
“但是,如若只是单纯地追逐功名,却不考虑行为的合理性和伦理道德,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位女子出言反驳,“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实现功在千秋的真正途径。”
众人闻言,莫不思考起来,他们互相辩论,引经据典,都觉得自己滴水不漏。
突然,一位来自草原的少年嘴角勾起一丝玩味。
他自言自语地还停留在乱世与盛世的上一个回合:
“盛世乱世,功在当代千秋,都只是人们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体现,像水一样在不断变化,如何才能真正衡量盛世、乱世呢?也许历史上的所谓盛世,在未来的人们看来是乱世;而当下被视为乱世的时代,未来又会不会被看做是盛世呢?”
不过,听完这番话,众人并没有人回应,反而陷入了沉思,纷纷感叹这个少年不同凡响的见解。
另一位风流才子随即借口道:“即便是无法衡量盛世与乱世,我们也不应该消极怠工,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此乃事在人为。”
他并没有直面少年的问题。
烨云迟起身,将话题拉了回来到了上一位少年的问题。
他认为,功在当代是更好的选择,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和影响只能在当代发挥,只有在当下努力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而功在千秋,可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需要太长时间的积累,也许永远无法看到成果。
另一方面,也有书斋的同窗提出,功在千秋更为重要。尽管当代功绩能够给予个人瞬间的成就感,但是只有长期积累的成果才能够真正经受时间的考验,被后人所传颂。而如果只关注当下的功绩,很可能会为了一己私利而牺牲未来的利益。
随着讨论的深入,唤日阁书斋学子开始引用古籍经典和历史人物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有人提到了《庄子》中的“彼昔者烛之死也,今者烛之久也”,强调了长期积累的重要性。有人则提到了《孟子》中的“鹿死谁手?”,表达了在面临权力和荣誉时,追求千秋功业的重要性。
讨论越来越激烈。
最终,似乎大多数学子在大家的讨论中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有人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只有“功在千秋当代”两全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不仅能够实现当代的功绩,还能够为未来留下深远的影响,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一位才子高声说道:“古人有云:‘功成名遂事,遗爱青史间。’若是功在当代,虽然得到了名利,却也难逃被人遗忘的命运,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过眼云烟。”
有人则反驳道:“虽然功在千秋,但是如果在当代无法受到足够的认可和支持,最终也会黯然失色。古代文人韩愈曾说:‘当时只觉得爱卿英名之盛,不知后世又留一段什么。’可见,只有在当代取得成功和支持,才能够在千秋之后被后人所铭记。”
另一才子也插话道:“且不论成功与否,仅仅是功过是非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把祸留给后代,那将会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春秋时期的孔子曾经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尽可能地减少祸害,才能够获得后人的尊重。”
辩论不断,言辞激烈。参与者不断引用古代经典著作,各抒己见,将大乘殿内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有人进一步指出,“功在当代,祸在千秋”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秦始皇的统一、建立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有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但也因此导致了诸多不幸的后果,比如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等,给中国留下了一段极其黑暗的历史。
另外一个例子是唐朝的玄宗皇帝,在位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艺术文化达到顶峰,但由于私生活放纵、纵容宦官专权,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功在千秋,祸在当代”有很多的例子,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他在位时期实行了许多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改 革措施,比如限制官僚阶层的贪 污 腐 败、打击民间的地主豪绅等,但这些改 革也导致了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局面,让明朝逐渐走向了衰败。
还有有人举例康熙皇帝,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 治改 革和文化开放,使得中国的文化艺术迎来了繁荣期,但同时他也大量派遣军队开拓西北边疆,对当时的少数民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和压 迫,导致了后来历史上一直面临的民 族 问 题。
有一书生试图用这些异界所讲述的历史故事表明,政 治家和领袖必须谨慎地权衡利弊,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利益。
此书生分别以异界历史名人作为例子,他认为,孔融是一个“功在当代,祸在千秋”的典型,张居正则是一个“功在千秋,祸在当代”的例子,而曹操则兼有二者之长。
他认为,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下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讨论“功在千秋当代”两全的问题,更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平衡和权衡,方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书生身边一位同伴起身,反驳他范例并不贴切!
反驳者沉思片刻,淡定地举了他认为合理的例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他的统一战争虽然给中国带来了统一和繁荣,但他残酷的暴 政和高压统治,却也让百姓痛苦不堪。
“同样,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一度让汉朝的版图扩张到了最大,但他的这一政策导致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王莽新朝的兴起,汉朝的衰落。
“还有宋朝的商业繁荣,虽然宋代是中国商业繁荣的鼎盛时期,但商业的繁荣也导致了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等问题的产生,最终导致了北方民族的入侵和南宋的覆灭。
“这些历史故事都说明了,“功在当代,祸在千秋”往往会导致国家的内忧外患,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最后又强调,秦始皇的事迹大部分是“功在千秋,祸在当代”的例子。在他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也因为暴 政、焚书坑儒等行为遭到了历史的谴责。他的统一王朝也仅仅维持了短短几十年,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当他谈到历史上还有许多功在当代,祸在千秋的例子时,提到了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曾经推行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让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这些政策也导致了地方豪强的崛起,加剧了社会矛盾,给后来的隋唐大一统带来了不少麻烦,也算是一个典型的“功在当代,祸在千秋”的例子。
他下结论道,“这些在当时推行了很多好政策,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长期看来,却埋下了祸根。这也说明,在进行任何政策制定和决策时,必须要综合考虑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不能只顾眼前功利。”
听此人侃侃而谈,穆小晚脑海中浮现的是西方世界的范例,她甚至走神儿......
她在那一刻竟然重新理解了法国大革 命,它带来了民 主和平等的理念,推 翻了法国封建制度,但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暴力和社会动荡,例如恐怖统治时期的恐怖行动......美国的南北战争北方胜利实现了废奴和国家统一,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和经济损失,而且南方的种族主义和仇恨也至今影响着美国社会。
她仍然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一个政策或者行为对当代人有益,但对后代却有害,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呢?这是一个伦理道德和历史价值的问题。
比如,清朝时期的海禁政策,虽然有利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国 家 安 全,但最终导致了中国在航海和贸易领域的落后。
又比如,英国在19世纪实行的“轮流种植制度”,虽然当时带来了丰收和经济繁荣,但却严重损害了土地的肥力,最终导致了长期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美国在20世纪初期实行的“禁酒令”,虽然旨在减少社会问题,但最终导致了犯罪率上升、黑市经济繁荣以及公众对政府的不满。
然而,穆小晚觉得,不该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功在当代,祸在千秋”的政策和行为都被罪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政策制定者和行为者面临着很多的局限和压力。同时,评价历史事件和政策,需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 治环境,以及后来的发展和演变。
讨论的意义,不就是——努力避免“功在当代,祸在千秋”出现吗?
尽管穆小晚已然走神儿,但丝毫不影响论辩火热地照常进行......
下一个论题已经等待着大乘圣殿在场每一个人,思想的交锋——
为什么“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于我而言,很好做到;
而“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却那么难做到?
这一论题,是穆小晚大胆暴露了自身局限性,她甚至做好了准备,迎接来自论辩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