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战,燕太子平向齐宣王寻求帮助。
却被齐国趁机攻占燕国都城,还杀害了燕王哙和他的儿子,太子平也在战乱中丧生。
齐国的行为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抗议,迫使齐军撤出燕国。
公元前311年,在赵武灵王和秦惠文王的帮助下,燕公子职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
燕昭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在众多贤臣的辅佐下,使得燕国重新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昭王登上王位时,燕国国内生产凋零,民不聊生,到处都是一片萧条景象。
而齐国依然虎视眈眈,不断威胁着燕昭王的统治。
作为一位贤明的君主,燕昭王深知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的辅佐。
为了燕国的复兴,自己必须寻求贤士。
但是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找到这些贤士。
太傅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国君非常希望拥有一匹千里马,昭告天下,表示愿意出千黄金来购买千里马。”
“然而,三年过去了,却没有人前来献马。”
“有一位侍臣看到这一情况,自告奋勇,表示愿意为国君去寻找千里马。”
他四处寻找,最终找到了一匹已经死去的千里马。
他决定用千两黄金,购买这匹马的尸体。
国君得知后,十分生气地说:你花这么多钱买了一具马骨头回来,这有什么用呢?”
侍臣解释说:“大王息怒,臣的意思是,世人听说大王愿意以千两黄金购买马骨,就会知道大王确实真心购买千里马。”
“他们就会相信如果有活着的千里马,大王一定会付出更多的黄金。”
“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人前来献马了。”
“果然,之后献马的人逐渐增多了。”
“几个月后,国君如愿以偿地买到了三匹千里马。”
“如今大王也希望招揽“千里马”,我郭隗虽不是千里马,但不知道能否算得上一具马骨呢?”
“您应该以礼贤下士的态度,显示您对求贤若渴、尊贤如师的诚意,这样贤士就会投靠您,全心全意为您效力。”
燕昭王听后恍然大悟,立即拜郭隗为师,还为他修建了一座漂亮的府邸。
不久,他又命人在易水边修建了一座高台,并在高台上摆放了大量的黄金,以吸引天下贤士。
因此,这座高台叫作“招贤台”,也被称为“黄金台”。
燕昭王礼贤下士,善用人才,以贤明的君主形象享誉后世。
正如郭隗所说,燕昭王很快就因礼贤下士而声名远扬,各地的贤士纷纷投奔燕王,燕国成为贤才云集之地。
燕昭王铭记齐国的大仇,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也为日后报仇做好了准备。
他招揽了一批熟悉齐国地势、了解齐国状况,而且有领导军队作战能力的人才,慷慨厚待他们。
乐毅就是这群人中才能最为突出的一位。
乐毅是赵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精通兵法,在赵国时就备受器重。
后来,赵国发生政变,为了避祸,他离开了赵国。
乐毅受到开明的燕昭王赏识,来到燕国后被委以亚卿之职,负责燕国的军政大权。
在乐毅的辅佐下,燕昭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燕国百姓的生活变得稳定,军队的实力也大大增强。
燕昭王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受到燕国上下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