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魏宅后面的山上,又是另一派风光。
七天前,是站在魏宅对面的高坡上看后山,看到“雄狮长啸”的祥瑞风水;现今站在宅后高山向前看,视野开阔,只见魏家祖居顺着地势,一层层向低处递降,给人“神狮下凡”的感觉。
祖居降到山脚,左边有一小土坡突起,上面建有小院子。这就是韩半仙上次说的“狮足骊珠”,是魏宅最贵处,乃魏太爷第二个儿子居住。
此时距离上次前来已有七日,按郡志所记,魏二爷升官的消息当在在十日之后传来,还有三日。
不急,且等等。
漓豆记得《庚子年乌木郡志•天象地形录》这样写:魏宅,坐落乌木城外三十里大田村,民间有“雄狮弄骊”之说。丁酉年冬月,有风水先生偕二徒弟前来,于宅对面用罗盘探究。魏老太爷前去请教,风水先生曰:“贵宅大贵,然储财有限,人丁不旺。”魏老太爷鞠躬求教,风水先生指点于宅前合水口建印星台镇之。台七日而成。旬日京中果然来报,仲子魏远灿升任丞相长史。半月后,魏家连添三丁。人皆曰:“先生高明,魏氏有福。”
在《人物篇》则辟出篇幅,专门介绍一千石京官魏远灿。
漓豆正追忆着郡志内容,就听师父在旁边说:“甚妥!此印星台既镇住屋旁小分流,亦改变原来顺水局,接住合水口气势。我们且近处看看。”
众人一齐下山,走到屋前,近观印星台。
魏宅左右两条水至此处合二为一,魏家拓宽水域,在水域两边砌起带曲度的砖岸,使水势变得迂回,之后才流出去。
又在水域中间筑一座土坡,坡上有一座直立的石壁,这就是印星台:石壁即是“印”,周围水域是“印油”。
众人沿着砖岸慢慢走,脚下亦是砖砌的路径,路旁种着垂柳和各色花木,根部的泥土还是新的。
因为刚刚种下,又是冬天,花木并不好看。
魏大爷说:“明天春末你们再来,肯定是另一番光景。”
唐族长恭维说:“这印有了,连印油都齐备了。俗话说‘朝建晚发好风水’,依在下看,贵宅近日就会有好消息。”
既是恭维,也是感谢魏家带大师来地沙村报讯避险,还派人手帮助搬迁。
漓豆听到“朝建晚发”,不由嘴角微扬,显出笑影:可不是,再过三日就有魏远灿升职的好消息。
一直关注着她的彭旭祥观察到这个细节,更坚定了原来的看法:几个“大单”,豆师父功不可没!
只是,豆师父才十一岁,他如何懂得这么多?
彭旭祥想到头疼,干脆不想了:好奇心会害死人!豆师父之所以要撵自己走,不正是担心自己管不住嘴巴么?
“四勿誓言”——非允许勿言、勿听、勿视、勿动,你忘了?
彭旭祥默默责骂自己:惹恼豆师父,不能跟他们北上,你活该困在这小国寡民的乌木城了此残生!
正乱想着,见众人走远了,连忙小跑跟上去。
在魏家简单用过午膳,一行人坐马车来到地沙村。
到村口下车,只见石碑已经碎成小块,七日前裂纹所经之处已经坍塌成土坑。
再往前走,池塘塌得更深,两边的砂石泥土填下去,树木跌下去,竟成了黄泥坑,滴水也无。
漓豆想起七日前,这里还是一片“拨剌”声。唉,可怜那些鱼儿,都被活埋了!
池塘过去就是一片废墟,在满目破砖烂瓦中,却有一间翘檐大屋巍然屹立。
族长小跑两步,向韩半仙恭恭示礼:“大师,您果然言中,唐家祠堂没有倒塌。”
“这也是贵族族人平时多做善事,得上天佑护!”韩半仙说。
“那,烦请大师看一看,祠堂地址如何?需要搬迁否?”
“不必搬了。此地陷已经到底,不会再有陷落。”韩半仙说着,看一眼彭旭祥,彭旭祥连忙从风水袋里掏罗盘。
族长就有点羞愧:“那日为了预防万一,还是派人将祖宗灵位请出来了。既如此,大师替我们选个黄道吉日,仍然请回去吧。”
早知道就相信大师的话,不动祖宗灵位好了。
韩半仙拿出罗盘摆弄几下,说:“贵祠堂风水极佳。背倚北方来龙,戌龙入首,龙势清晰绵长;右水倒左出辰方,而合龙水通窍。经此地陷,呈干龙结穴之祥瑞,贵族将来必出人杰!而两边山峰既似串钱过脉,又似开屏列帐,十分周密有情,祠堂利财利丁,既富且贵,甚佳!”
这时,唐氏家族其他族老闻讯赶来,听到大师一席言,个个眉开眼笑,一扫几日来家园被毁的颓唐。
彭旭祥听师祖讲得头头是道,又见唐氏族人心花怒放,觉得有豆师父预测打基础,再加师祖的深厚造诣点化,竟能救一村人性命于旦夕,给一族人以希望于废墟,实乃功德无量。
族长等人再三请大师为灵位归祠堂择个吉日,韩半仙说:“灵位归祠堂,非同小可,须跳师公、掷教杯,我年事已高,实难胜任,还请另请高明。”
这是实情,也是他不擅长开日子单,干脆来个顺坡下驴。
族长觉得有道理,也就不勉强,但又说:“日子单出来后,还请大师替我们格一格。”
一般来说,先生开出日子单之后,事主还会找另外的先生看看有无不妥,这就叫“格日子单”。
事主“格日子单”,有的找个人,有的找专门的“格馆”。
乌木城的“格馆”远近闻名,每天馆内有十位先生坐班,前来求格的事主络绎不绝。
说叉了。且说十几位唐氏族老,并更多闻讯而来的唐氏族人,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韩半仙向前走,这个说“到我家坐坐”,那个说“我家有上好的清明茶”。
更多的村民则拿出糍粑糕点、腊肉腊肠往大师手里放,大师推辞了,他们就塞给大师的徒弟。
满耳都是感恩的话语,此情形,用“箪食壶浆”形容也不为过。
韩半仙哪里经受过这阵势?登时云里雾里,不知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