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率领八万军队攻打赵国。
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围,坚持了一年多的抵抗,眼看邯郸即将被魏军攻破,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援。
齐国一直是魏国的强劲对手,两国之间一直存在敌对关系。
因此,齐威收到赵国的请救后,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去救援赵国。
田忌接到齐威王的命令后,急于赶往邯郸,打算与魏军决战。
孙膑却提出了另一个计策,说:“避开正面与魏军交战,即使准备再充分,也会有损失。”
“咱们应该趁魏军主力远在邯郸,国内防御薄弱的时候,攻击魏国的都城大梁。”
“魏军肯定会撤兵回来救援,我们就可以在他们返回的路上设下埋伏。”
“魏军长途奔波,再加上久战之后的疲惫,我们胜算很大,损失也不会太大。”
田忌听了觉得这个计策非常妙,于是带领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
齐军兵临城下,魏惠王立即派人传书给庞涓,命令他火速率军回来救援大梁。
这时候,魏军刚刚攻下邯郸,庞涓只留下少量兵力驻守邯郸,率领大部队连夜赶回魏国。
魏军士兵早已疲惫不堪,齐军事先设下埋伏在他们必经之地——桂陵。
两军遭遇战,魏军被精力充沛的齐军打得溃不成军,庞涓狼狈地逃回了魏国。
之前交战一年才占领的邯郸,很快也被赵国收复。
过了几年,魏国逐渐恢复了元气。
公元前342年,魏国决定进攻实力远不如自己的韩国。
韩国意识到自己无法抵挡,便向齐国求援。
齐威王抓住了韩、魏两国疲惫不堪的时机,再次派遣田忌担任主将,田婴担任副将,孙膑担任军师,协调作战。
齐军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向大梁进发。
万般无奈,庞涓只好再次带领军队回来救援。
但在他们回到大梁之前,齐军却撤退了,魏惠王和庞涓对此非常愤怒。
于是,魏惠王命令太子申率领剩余的部队去接应庞涓,试图夹击并消灭齐军。
孙膑对田忌和田婴说:“庞涓匆忙从韩国赶回来,抛弃了辎重,日夜兼程,显然是决意要消灭我们。”
“但是,急行军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能够先行到达,而且必定疲惫不堪,装备不齐全。”
“魏军这样做简直是自取灭亡,敌人如此急躁,我们可以再刺激他们一下。”
“他们追赶,我们就撤退,继续制造我军不敢与之交战的假象。”
“一边撤退,一边再施计,逐渐减少宿营处留下的军事设施。”
“这样敌人就会以此判断我军兵力已经逃散,实力越来越弱,以为我军不堪一击,从而不惜冒险加紧追击。”
“我们趁机在路上设下埋伏,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田忌和田婴对此计划非常赞同,于是进行了具体的部署。
先退兵前往马陵,位于鄄邑北面六十里处。
那里地形复杂,有茂密的树林和深谷,而且道路曲折,非常适合埋伏。
第一天,庞涓查看了一下齐军扎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地占据了很大面积。
他让人数了一下做饭的炉灶,足够供给10万人用餐,庞涓吓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军第二个扎营的地方,再次数了一下炉灶,只够供给5万人使用,庞涓得知后非常高兴。
到了第三天,庞涓追到了齐军第三个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一下炉灶,只剩下2万人的份额。
庞涓这才放心,他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10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时间,就逃散了一大半。”
实际上,这是孙膑退兵减少炉灶的计策。
他命令齐军沿途丢弃武器和辎重,并逐日减少军中做饭的炉灶,使庞涓产生错觉,误以为齐军大部分士兵已经逃亡,无法组成有效的军队。
庞涓果然上当,他放弃了步兵,只带着轻骑兵追赶。
孙膑在将庞涓诱到齐国境内的马陵后,计算好魏军到达此地的时间,然后命令齐军利用有利的地形,设下埋伏。
天快黑的时候,庞涓率军赶到了马陵。
马陵道非常狭窄,两旁都是障碍物,庞涓急于追上齐军,便命令大军摸黑继续前进。
过了一会儿,前方的士兵回来报告说:“前方有乱木堵路。”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看到道路两旁的树木都被齐军砍倒了,只剩下一棵最大的没被砍伐。
这时,一个士兵注意到树上刻着一行字。
因为天色渐黑,庞涓让人举火来辨认,发现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吃一惊,连忙下令撤退,但已经太迟了。
孙膑放出了信号箭,齐军顷刻间发射了万箭,魏军死伤惨重。
庞涓拼命抵抗一阵,意识到无法扭转局势,愤恨地大喊一声:“我一着不慎,让孙膑这个小子成了名人!”
说完,便拔剑自杀了。
齐军乘胜追击,迎头碰上了由魏太子申率领的后军。
由于前军已经兵败,后军也陷入混乱。
齐军冲杀一阵,魏军大败,就连太子申也被活捉。
这场战斗中,齐军大获全胜,魏军惨败。
经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国实力大大削弱,逐渐衰落,离霸主的地位越来越远。
齐国因为击败了强大的魏国,声威大增,实力急剧增强。
后来,齐国和秦国取代了魏国的霸主地位,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