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改革。
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县制、迁都咸阳、实行连坐法、实行本富法、实行劝战法等几个部分。
秦国之前的阡陌是乡间的小路,商鞅废除了这些小路,将其铲平,改种庄稼,还开垦了之前被草木荒芜的土地。
开垦荒地的人可以拥有这片土地,并且有权进行买卖。
同时,商鞅建立了县制,将市镇和乡村合并,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使中央政权更加集中。
为了便于向东发展,商鞅还迁都咸阳。
咸阳位于渭河北面,这样可以更好地向东拓展国土。
除此之外,商鞅还实行了连坐法,将老百姓组织起来,几家为一组,如果其中一个人犯了罪,其他人也要一同受到惩罚。
商鞅还实行了本富法,鼓励男耕女织,发展生产,并实行重农抑商制度。
另外,商鞅还实行了劝战法,鼓励人们在军事上立功,一个人在军中的地位和官位大小取决于他立下的功绩。
新法颁行后,百姓对此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新法好,有人认为新法严苛。
同时,新法的实施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
新法中还存在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不问贵贱,一律遵行。
在封建体制下,这样的法令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太子驷明确表示反对新法,并认为新法是错误的,犯了私议新法的罪责。
商鞅面见孝公时,说:“提出太子犯法,却要刑不加身,这样做损害了新法的威严。”
商鞅建议查太师、太傅的过错,好让百姓心服口服。
孝公也觉得商鞅说得有道理,于是用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做替罪羊,给公子虔割掉了鼻子,在公孙贾的脸上刺了字。
这件事引起了百姓的议论,他们私下里说太子违反法令,连他的老师都要受到牵连,更何况是像他们这样的平民百姓呢。
因此,新法得以顺利实施。
新法的颁行使秦国的力量迅速增长,国力变得雄厚,人民安居乐业。
秦孝公对商鞅也更加器重,封他为大良造,并让他领兵攻打魏国。
魏国当时力量已经很弱,秦军一到,魏兵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下敌人多个城池,最后攻下了魏国的都城。
商鞅凯旋归来的时候,秦国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到路边欢迎他。
由于商鞅的功勋卓著,秦孝公把商等15座城池封给了他。
但是,因为商鞅的变法侵犯了不少人的利益,一些贵族对他恨之入骨。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面临着来自秦惠文王的打击。
秦惠文王在表面上仍然支持商鞅的变法,并对他表示尊重,时常在公开场合称赞他对国家的贡献。
然而在背地里,秦惠文王却暗中支持那些反对商鞅的人,并对他们明推暗纵,给商鞅制造了假罪名。
商鞅的一些朋友已经看出了事态的发展,他们劝商鞅赶快离开秦国。
可是,商鞅一方面被秦惠文王制造的假象迷惑,另一方面贪恋在秦国的荣华富贵,不愿离开。
太子的两位老师由于受到商鞅的奇耻大辱,内心不甘。
他们便给秦惠文王出谋划策,诬告商鞅意欲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得到消息后,匆忙化装外逃,逃到了边境。
他找到了一个旅店想要投宿,却被要求出示证件。
商鞅没有证件,于是旅店老板告诉他,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没有证件的人必须和客店的老板一起受到惩罚。
商鞅苦笑不已,内心暗叹自己的法令,如今害了自己。
商鞅趁着天色黑暗,混在人群中逃到了魏国。
魏国见秦国势大,决意与其修好,立即把商鞅捉了起来,将其押送回秦国。
在押往秦国的途中,商鞅寻找机会逃回自己的封地。
他招募了义勇和家丁,组织了人马向北出击。
秦惠文王得到消息后,立即发兵攻打商鞅。
最终商鞅兵败被捉,并在咸阳被秦惠文王五马分尸。
商鞅虽死,但他的新法已经在秦国深入人心。
他的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坚固的基础,使秦国在后来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具备了强大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