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迭 > 神都
神都
书名:神迭 作者:庐下老翁 本章字数:2777字 发布时间:2023-04-27

说故事的老李黄昏时分站在福记汤馆中心又说了起来——

说咱这河沟县,原先被称之为“萝卜城”,因农民户户都种植萝卜,致河沟萝卜声名远播,现“萝”字前添一“许”字,美名“许萝城”,“萝”自然指萝卜,而“许”指的是咱城内赫赫有名的大作家——许同尘。“许”字在“萝”字之前,足以说明大作家分量之重、名气之响。说到“许同尘”大名,就得从三年前的那颗奇特的大萝卜慢慢地说起——

相传咱河沟县从前有位老同志,某天捧着咱县出版的《硕果》杂志发了愁,河沟县有三多:河沟湾多、农民多、怨气多。堂堂人口大县经济常年倒数,百姓肚子鼓起来,却不是吃撑的,是怨气撑的。何以解忧?唯有读书。这《硕果》杂志虽生在这么个小地方,但名气享誉全国,里头刊登名人大家之文,是给作家脸上贴金。

老同志刚读完《春日放纸鸢》一报告文学,又随意翻页见得《我的萝卜兄弟》一文,这篇小说是当期杂志首推力荐,文中讲了主人公汤生在河沟县挖出了一个和人一般大小的青萝卜,不禁纳罕,原来河沟县是萝卜宝地,遂与这萝卜同簟同睡,如兄弟般相处,不分你我。

老同志读罢憬然醒悟,一扫颓然模样,道烟台有苹果,莱阳有梨,潍坊有风筝,高密有莫言,这都是响当当的城市名片啊,而河沟县,予人印象除了贫穷还是贫穷,哪能引进产业引进人才,不妨借此机遇,大力发展萝卜种植产业,萝卜投入成本低,产量价格双高,再适合种植不过,到时候满城萝卜,提高收入同时,也向全国民众递出“萝卜大县”这张名片。

自此,城中路灯均呈萝卜长圆锥状,广告牌上尽是红黄紫绿青白色水汪大眼睛动漫萝卜,城中居民如过年贴“福”字般在大门上贴满“菲”字,农村百姓户户大门口挂着萝卜装饰,似大灯笼般,每年霜降时节全城百姓齐过“萝卜节”,坐在长圆形木桌前嚼着清脆萝卜就萝卜馅儿水饺,看着改换成“萝卜”台标的电视台,里头的文艺骨干拿着萝卜样式的麦克风说着关于萝卜的故事,唱着关于萝卜的赞歌,一群人般大小的大萝卜在旁边起舞,重重的,笨笨的,一走一个摔跤,一摔屏幕前就一声大笑,就这么摔着、笑着,有人苦着,也有人乐着。

这倒无妨,苦的还是农民。百姓起初欢喜,可没多久,才发现此路不通。小麦不种了,玉米都清了,这倒好!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种植有国家补贴,且不愁销路,小麦可制面粉,玉米可作动物饲料,都是当地刚需,而类似萝卜这种经济作物销路受阻,人们除“萝卜节”买几根萝卜过节外,其他时候看到萝卜就胃液翻涌,“呕”心泛起,造成满地萝卜无人收,农民叫苦不迭。

这时候,大家猜怎么着?越是这种危难时刻越容易造就英雄,所谓“时势造英雄”。

在这危难之际,许同尘英雄般站出,洋洋洒洒两万余字,写成《神都》,发表在某不知名杂志尾页角隅,批判其为“造神经济”,徒增其名,不立其功,也在这时,老同志退休,新同志上任,这位新任的年轻同志对《神都》是早有耳闻,遂找来杂志阅读欣赏,看后如沐春雨,如闻春香,遂举荐上《硕果》杂志,还是首推力荐。

自此《硕果》成就了许同尘,许同尘也奠定了《硕果》文学期刊的霸主地位,两者互相帮扶,互相成就。许同尘也接替萝卜“神位”,百姓们又过上了种植粮食作物的幸福日子。但滑稽的是,《我的萝卜兄弟》也正是许同尘所写,你们说说,这可笑不可笑?

老李说时眉飞色舞,意气风发,哪像年逾七十的老头儿,一会儿工夫说出一连长串,吐字清,无磕绊,话顺自然,像是在唱戏,抑扬顿挫有节奏,像是喝了酒,越说越上头,又像酿酒人,手艺精湛,手法娴熟,在座的喝了老李酿的酒,也都上了头。

“这老李懂的可真多。”在座的崔一狗慨叹。

“许同尘是名人,他的故事谁人不晓?”崔猴急拍了一下崔一狗的脑袋瓜子,回应道。

“别说许同尘是名人,你们可知道他也是从这汤馆走出来的不?”一旁的崔囍问道,她眸子里透着媚,这媚是与生俱来的。

“老板,我们只知道您和许同尘是青梅竹马,他这名人,也来这小汤馆听故事?”崔一狗摸了摸疼痛的脑袋,把脸朝向崔囍,一碰到崔囍的眼神,目光就缩了回来,小脸瞬间升温,红了。

“我敢说,许同尘有今天这名儿离不开老李说的故事,要说许同尘是道,老李就是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许同尘来了这儿,也得管老李叫一声师傅!”说完,崔囍就呵呵笑起来,露出皓齿,胸脯微微颤起来,一晃一晃的,这板上悬着的白炽灯光有点晃眼。

其他人也嘿嘿笑起来。

“不过啊,最有意思的是老李刚才讲到‘某不知名杂志社’,你们注意到没?”崔囍止住笑,眼睛透亮,瞧着这俩同行的。

崔一狗一头雾水,两眼放大,脑袋上挂着三个问号。

“就是说的咱杂志社,我听着了,这老李也真不给咱面子,咱杂志社虽然算不上全国知名,好歹也是全县知名杂志社,连个名字都不带,真不拿咱当回事儿!”崔猴急埋怨道。

“与硕果比起来确实算不知名,也不算过,就是单纯觉得好笑。”说着,崔囍又乐了起来。她爱笑,说是“笑一笑十年少”,可总是笑,笑起来脸上的褶子也存得快。

“咱也不用在乎这些浮名,都是虚的,今个儿听了老李的故事,就有了灵感,回去写故事去!”崔一狗打包收起笔记本,做足了离开汤馆的准备。

“我们走!”崔囍说完一扭头,崔猴急和崔一狗两个小跟班就连忙跟上,没一会儿,三人就消失在了月色里。

汤馆二楼,来福正在热汤,这是一锅十六年的老汤,味道醇厚、纯正。来福日日热汤,不时补水、添料,年年如此,这锅汤就是他的心肝宝贝,守了十六年,没了新鲜感但已成他生命中的不可或缺。他们就像是一对儿老夫老妻,不过汤不会说话,只会用风掠过时泛起的涟漪,或是加热时的涌起的气泡表达情绪。

来福热完汤,弓着腰走出“密室”,锁好门,扶着栏杆细听着老李的说事儿,这老李的说事儿和这锅汤一般年纪,似一把刀,刻画着来福额头上的细纹。他满脸沧桑,似乎上了年岁,可要说今年多少岁,甚至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楼下角落处端坐着一个年轻人,在埋头执笔写着些什么,这小伙儿六年前来的汤馆,成了常客,当年十三岁,每天清晨六点他就抱着一摞书,早早来到福记汤馆,在角隅松木小桌把书本摊开,闭目深忖一刻钟,便取下方格衬衫胸前口袋插着的笔,埋头写了起来。饿了来碗糁汤,或甜沫汤,吃点碎饼,配点咸菜,反正这里啥汤都有,也花不了几个钱;困了往后一靠,头碰着墙,小憩一会儿,反正这里都是熟客,来回就那么三两客;晚了就赖在这儿,冷了就问掌柜的要个大衣裹着,反正这里从不关门,是个“不夜汤馆”。时间长了,来福就在楼上给他留一间房,嘱咐他晚了就上去睡,俨然把他当成了亲人。

谁也不知道他的全名叫什么,反正大家都喊他“小光”;谁也不知道他的家里有没亲人,反正他两年来几乎每天都赖在这里;谁也不知道他在写些什么,反正他投了六年《硕果》杂志都没过稿过。

小光最近几天几乎夜夜都住在这里,也没去房间里睡,仿佛与那张桌椅融成了一体,他的脸上带着几分憔悴与疲惫,还有几分心事重重,似乎在准备着些什么。他总是怪怪的,以至于大家完全漠视了他的奇怪,以为这才是正常的他,不怪才不正常。

已经晚上十点了。夜慢慢地深了。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神迭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