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历史上称之为“春秋时期”。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里,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就有480多次军事行动。
据说,春秋初期诸侯列国有140多个,经过连年兼并战争,到后来只剩下较为强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也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厮杀不断。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只能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为了争夺霸权,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被称为“春秋五霸”。
第一位:齐桓公。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他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再加上齐国靠近渤海,有利于山海、渔田的发展,齐国迅速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取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即以尊重周王室的名义,团结其他诸侯,抗击中原周边少数民族的侵犯,出兵阻挡一心想要北上的南方楚国,最后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望。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第二位: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
宋国不敌强大的诸侯联军,便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让齐、秦两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然后又改善了与曹、卫两国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楚国令尹子玉(成得臣)大怒,发兵攻打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及报答在外逃亡时楚成王的热情接待,因此命令部队向后撤退90里。
晋军“退避三舍”,撤到卫国城濮(今山东省鄄城西南)。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供应非常方便,也便于与秦、宋等盟国的军队会合,集中兵力。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
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损失惨重。
城濮之战创造了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此战过后,晋文公邀请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与诸侯会盟。
周天子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弓箭,表示允许他自由征伐。
因此,晋文公成为了中原霸主。
第三位:宋襄公。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
公元前639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于齐国的鹿地。
宋襄公从认为自己是这次会盟的发起人,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了盟主,同时也认为自己的头衔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自己莫属。
不料,楚成王命令楚兵将宋襄公拘押起来,然后指挥500车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宋国。
宋襄公被楚国逮捕后又被释放。
急功近利,空谈仁义是他失败的原因,但讲信用,以仁义待人,却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不过有名无实,不能算是真正的霸主。
第四位:秦穆公。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逐渐强大起来。
秦穆公试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道被晋国封锁,只好向西吞并了十几个小国,称霸函谷关以西一带,史称为“称霸西戎”。
第五位:楚庄王。
早在齐国称霸的时候,楚国因受齐国的遏制,停止北进,转而吞并了一些小国,使其国力日益强大。
齐国衰落后,楚国向北扩张,与晋国争夺霸主。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领军队与晋国在邲(今河南郑州)作战,击败了晋军。
中原各国背离晋国投向楚国,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接着,就是吴越争霸。
吴国、越国相继强大,争霸东南。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了齐军。
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取得霸权。
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由弱变强,最终消灭了吴国。
越王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徐(今山东滕县),成为霸主。
称霸诸侯的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五位诸侯,完成了这一重要仪式。
因此,他们应该才是真正的春秋五霸。
如今高中历史教科书也采用了这一说法,这种说法更具权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约诸侯,称霸不成反丧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
反而是春秋首霸的郑庄公,应该算是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