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在列国之间周游,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卫国靠近鲁国,是姬姓诸侯国,与鲁国是兄弟国家。
孔子对此很有感情,于是带着弟子先来卫国。
弟子子路的大舅子颜浊邹在卫国,孔子他们只好住在颜浊邹家。
初来乍到的孔子,非常受到卫灵公的欢迎。
他打听到孔子在鲁国享有的俸禄,自己同样给他这么多。
后来,有人向卫灵公说孔子的环话,卫灵公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
他让士兵们监视孔子,孔子一出门,土兵们就跟着他。
孔子担心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自己会有不测,所以离开了卫国。
不久,孔子又回到卫国,这次住在遽伯玉家,遽伯玉是卫国的贤士。
卫灵公有一个夫人叫南子,她听说孔子在卫国,就想见见他。
她派人去请孔子说:“天下想和我们国君结交朋友的人,都要去拜见我们的夫人,你也不例外吧?”
“碰巧我们夫人也想见见您。”
孔子不想去,但他担心不去会出什么事,所以只好走一趟。
子路听说这件事情,很不满意,孔子忙着向他解释原因,还发誓说:“如果我为了私心而去那里,上天一定会厌弃我!”
拜见南子过后,孔子和卫灵公的关系变得好了一点。
过了一段时间,卫灵公邀请孔子一同出去游玩,却让他坐在后面的马车里,身份像个高级侍从。
孔子觉得卫灵公很不给自己面子,怒气冲冲地说:“我还没见过如此好德好色的国君!”
就这样,又离开了卫国,前往宋国。
宋国桓大司马给自己造了一个石棺,用了三年时间还没造成。
孔子听了便说:“还不如早点死,以免这么浪费!”
桓大司马得知,心里十分不满,就开始威胁孔子一行人。
孔子师徒别无选择,只好离开宋国。
不久到了郑国,孔子师徒不小心失散了。
弟子们很着急,到处寻找老师,子贡逢人便问。
有人讽刺地告诉子贡:“东门那边有一个像丧家犬一样狼狈之人,可能是你的老师!”
后来子贡告诉孔子,孔子自嘲地笑道:“我就像一只丧家之犬,说得太对了!”
后来,孔子到陈国居住了三年。
陈国正在遭受晋、楚争霸战火的蹂躏,孔子找不到机会,于是返回了卫国。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在卫国停留了10年。
由此可见,卫国是他周游期间的主要立足点,但卫灵公并没有给他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陈、蔡曾是孔子的落脚地。
在陈、蔡期间,楚昭王曾派人邀请孔子,孔子打算到楚国回拜楚昭王。
陈国和蔡国作为楚国的邻国,得到了这个消息,怕孔子协助强大的楚国,就一起发兵,在野外围住孔子。
孔子一行人渐渐断粮,跟随的弟子也饿得少气无力,可是孔子仍然给学生们讲课。
子路很生气,过来对孔子说:“君子也走投无路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虽然走投无路,但不像小人那样在窘迫之时无所适从。”
后来,子贡带着楚兵迎接孔子,孔子这才得以摆脱了困境。
由于楚国令尹子西不赞成任用孔子,楚昭王就不再提此事了。
不久,楚昭王去世,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请孔子回卫国,却依旧没有重用他。
孔子68岁的时候,仍然只是一介平民。
公元前484年,经过冉有的努力,身在卫国的孔子被迎回鲁国,14年的流浪生活就此结束。
孔子仍然很受礼敬,但没有被任用。
孔子知道从政没有希望,就隐居在家里,培养学生,整理古籍。
他一生共收徒3000人,能通六艺、学问登堂入室的72人。
在整理古籍方面,他完成了《诗》、《书》、《礼》、《乐》、《易》的修订,还写了《易传》、《书传》、《春秋》。
公元前479年,孔子年已古稀,在疾病的攻击下病倒。
不久,73岁的孔子与世长辞。
孔子死后,在弟子们的不断努力下,孔子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他被尊为该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思想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也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