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孔丘,原籍鲁国陬邑,他的父亲作为一名地位不高的武官,在他三岁那年便去世了。
由于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将他扶养成人。
据说,孔子从小就对礼仪有着极度的热爱,常常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又跪又拜。
年轻时的孔子,醉心于学问。
他极度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有着深厚的理解。
当时的读书人必须学习“六艺”——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无一不精。
孔子办事认真,刚开始当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质从来没有缺少。
后来又当了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繁殖越来越多,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能游刃有余。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名声逐渐传开。
越来越多的人向他拜师,他便索性开设了一所私塾,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在临终之际,特意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学习礼节。
在南宫敬叔的引荐下,鲁昭公派孔子前往周朝的都城洛邑,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大家族——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驱逐出境。
孔子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便前往齐国寻求出路。
在与齐景公的会面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了齐景公的高度赞赏。
然而,相国晏婴并不认同孔子的观点,导致齐景公最终并未正式任用他。
无奈之下,孔子返回鲁国,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不乏有才华横溢之人。
公元前500年,齐国为巩固与鲁国的关系,齐景公提议与鲁定公在夹谷举行会盟。
考虑到会盟需要礼仪方面的协助,鲁定公决定任命孔子担任相礼。
夹谷会盟顺利进行,由于孔子的得体礼仪和周全安排,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会后,齐景公决定将原本侵占鲁国的汶阳地区三处土地归还给鲁国。
然而,齐国的大夫黎组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可能会对齐国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他建议齐景公向鲁定公赠送一批女乐,以此瓦解他们的关系。
齐景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至鲁国。
鲁定公接受这批女乐后,日夜沉迷于享乐,完全忽略了国家政务。
对国家现状感到担忧的孔子,曾试图劝说鲁定公回归正业,但却无果而返。
这事让孔子倍感失望,他的学生也因此对鲁国的未来感到担忧,纷纷提议离开。
自那以后,孔子便带着他的学生们开始周游列国,寻找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