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老聃天资聪颖,酷爱学习,善于静思,经常人大人给他讲各种事情,国家兴衰、军事和神秘的祭祀等各类事物,他都听得津津有味。
母亲看到儿子这样渴求知识,便特意请商容老先生来教导他。
在商容的悉心指导下,老聃学习了天文、地理以及各个朝代的礼乐制度等广博的知识。
后来,商容推荐他到周朝的都城进一步深造。
在周都城,老聃广泛学习了天文、地理和人事方面的历史、人伦等各类知识。
三年的努力学习后,他顺利进入周朝的守藏室担任官吏。
在守藏室,他饱览珍贵典籍,汲取各种知识,逐渐变得博学多识,声名大振。
于是,人们尊敬地称他为“老子”,以示对知识渊博者的尊崇。
有一天,孔子听闻老子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之事,慕名前来拜访老子,请教有关周朝礼制的问题。
但老子认为孔子热衷政治,欲念过重,便以自己对礼制并不精通为由,婉拒了孔子的请教。
临别之时,老子又以做人不要太强求,太外露的道理劝告孔子。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严重的内乱,老子见周王室过于腐朽,便决定离开周室隐居。
于是他找来一头青牛,骑着它前往函谷关,打算出关西游。
这一天,函谷关守将关尹喜眺望远方,忽然看到一团紫气从东方徐徐飘来。
关尹喜学识渊博,深知紫气东来象征着圣人即将降临,心情异常振奋。
不久后,他看到一个男子骑着青牛缓步走来,此人正是老子。
看到这一幕,关尹喜猜测老子可能是要远走他乡,今日一别不知是否还能再见面。
于是,他请求老子留下一些文字,作为日后纪念,否则不允许他出关。
老子尽管有些不情愿,但不写就出不关,为了日后的逍遥自在地生活。
他无奈地提起笔来,写下了一部流传千古的传世之作《道德经》。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言,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主要讲述宇宙间的阴阳变化之道,首句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为《道经》。
下篇主要讲述处世之道,首句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称《德经》。
全书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的基本经典。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及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创立的道教传播广泛,影响巨大。
其唯一的著作《道德经》发行量之大,在世界上仅次于《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