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毀乡校:“子产是郑穆公的孙子,在郑国做了20多年相国。
他为人忠厚善良,轻财重德,爱国爱民,为郑国的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当时,郑国各地都有乡校。
老百姓闲暇的时候,喜欢到乡校休闲聚会,学习知识,并聚在一起讨论当前朝政的得失。
郑国的大夫然明十分担心,说:“这样发展下去会对郑国的统治构成威胁,建议大王毁掉乡校。”
子产不同意这样做,他对明然说:“咱们先不谈乡校的事。”
“我想问问你,当河水暴涨,河堤即将崩溃时,是放下一些水,还是增高河堤堵水呢?”
然明想了想,说:“放掉一些水好点。”
子产继续说:"人们结束一天辛苦劳作,聚集在乡校评议朝政得失,这有什么不好呢?”
“如果强行压制,他们的言论可能会暂时停止。”
“这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水势虽然可以暂时堵住,但是过不了多久,更多的洪水就会滚滚而来,冲毁堤坝,泛滥成灾,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与其这样,不如平时慢慢疏通,因势利导!”
“我们推行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同时又纠正他们讨厌的东西,这样不是更好吗?”
然明听了这些话,心悦诚服。
由于子产坚持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因此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开放议政的风气。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国和楚国为了扩大各自的地盘,经常发生战争。”
有一年,吴王决定派兵攻打楚国,但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吴王很生气,下令说:“谁敢阻止我出兵,马上处死!”
大臣们听了,都不敢劝谏他了。
有一位大臣的儿子在王宫中担任卫官。
他听到这件事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来劝谏吴王。
第二天,他带着弹弓,揣上弹丸,来到吴王经常散心的花园,在树下走来走去,时不时地看着树木东张西望。
吴王发现了他奇怪的举动,好奇地问:“你在干什么呀?”
那位侍卫官回答说:“大王,我本来想在花园里捕黄雀,结果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花园里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蝉,在高处一边鸣叫,一边喝着树叶上的露水。”
“然而,它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悄悄地跟着它,举起前爪,准备抓住它,然后饱餐一顿。”
“螳螂一心想吃蝉,却不知道头上有一只黄雀正在盯着它,也准备把它吃掉。”
“可是黄雀哪里想到,我在树下拿着弹弓瞄准它,准备射杀它。”
“蝉、螳螂、黄雀,都只顾眼前利益,没想过身后隐藏着巨大的祸患!”
听到这里,吴王立刻明白了侍卫官的意思。
吴国攻打楚国,其他国家也可能趁机攻打吴国。
于是,吴王下诏收回攻打楚国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