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从鲁隐公到鲁哀公200多年,大大小小的战争爆发了500多次。
地处于晋、楚、吴、齐等诸交通要道的宋国,更是深受战争的残害,所以最需要和平。
于是,宋国的右师官华元第一次提出弭兵之会的建议。
会盟结束后,战争还是不断,大国受挫,小国遭殃。
公元前546年,宋国的左师官向戎提出第二次弭兵之会。
向戎与晋国当权的赵武、楚国的子木是好朋友,他想利用这层关系,在诸侯之间发起停战倡议。
他来到晋国,去找中军统帅赵武。
紧接着,赵武与大臣们商议对策。
韩宣子说:“战争劳民伤财,对小国来说更是大灾大难。”
“尽管战争很难完全消除,但我们应该同意向戎的倡议,以此赢得民心。”
“如果楚国先答应,利用这一点号召诸侯,我们就会失去霸主地位。”
因此,晋国同意了向戎的倡议。
向戎又去了楚国,楚国也同意弭兵会盟。
随后,向戎继续奔波于齐、秦诸国,都得到了回应。
公元前546年从五月到七月,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盟。
晋国第一个先到,随后,郑、鲁、齐、陈、卫、邾、楚、滕、蔡、曹、许和东道主宋国等十三个侯国的卿大夫和小国君主也都先后都会。
秦国远处西方,同意弭兵,但没有出席。
弭兵会上,楚国公子黑肱首先与晋国赵武商讨了弭兵的条件。
公子黑肱提出说:“原本从属于晋国或楚国的中小国家,现在要同时承担起向晋、楚两国朝贡的义务。”
这相当于给这些中小国家增加了一倍的贡纳负担。
而且从属晋国的国家居多,按照这种条件来办,晋国就要吃亏了。
晋国赵武说:“小国倒是好办,晋、楚、齐、秦四大国,晋不能指挥齐,就像楚不能指挥秦一样。”
“如果楚国国君能让秦国朝贡晋国,晋国国君岂不是坚决要求齐国朝贡楚国吗?”
“最终黑肱和赵武达成一致,除了齐、秦两国,其他国家都要同时向晋、楚朝贡。
在此之前,晋人发现楚人气氛不对,担心楚人会发动袭击,于是向赵武报告。
赵武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事我们就向左逃跑,进入宋国都城,他们楚国能把我们怎么样?”
六月初五,诸侯国准备在宋国都城西门外结盟,楚国人都穿着皮甲,准备攻击晋国人。
楚国的伯州犁说:“会合诸侯的军队,而做对不起别人的事,这恐怕不道德。”
“诸侯们希望得到楚国的信任,所以前来顺服;不信任别人,就等于失去了让诸侯顺服的东西。”
因此,伯州犁坚决要求解除皮甲。
楚国的令尹子木说:“晋国和楚国缺乏信用已经很久,只要做对我们有利的事,管他什么信用不信用!”
赵武得知楚人穿皮甲,非常担心。
他找叔向商量,叔向讲了一个用仁德信用取胜的道理,说没必要担心。
在结盟会上,晋、楚两国争执歃血为盟的先后。
晋国人说:“晋国本来就是诸侯的盟主,从来没有诸侯在晋国之前歃血。”
楚国人说:“晋国和楚国的地位对等,如果晋国永远在前面,那就意味着楚国比晋国弱。”
“况且晋、楚两国交换着主持诸侯会盟已经很久了,难道会盟必须由晋国专门主持吗?”
就在这时,叔向又劝赵武致力于德行,不要争这个先后顺序。
于是,晋国让步,楚国成了盟主。
接下来,各诸侯国也陆续结盟,拖拖拉拉,这次会盟直到七月才结束。
会盟结束以后,向戎自诩有功,请宋国君赏赐,宋公赐给他60个城邑。
向荣拿着受封的简册给子罕看,谁知子罕批评他说:“武装力量的设置历史悠久,这是威慑非法行为和伸张正义的工具。”
“圣人因武力而崛起,作乱之人因武力而废弃,现在你却想废除它,这不是骗人吗?”
“欺骗诸侯的行为,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
“不惩罚你就算便宜,而你却去求赏赐,真是贪得无厌!”
子罕说完,就把简册上的字剪掉去,并且扔了它。
于是,向戎只好拒绝接受城邑。
这次弭兵会盟之后,许多国与国之间十多年没有发生过什么战争。
不管古人怎么评判这件事,毕竟会盟结束后,老百姓过了十几年没有战争的生活,也算是好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