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居住我国在湖北西部、北部汉水上游地区的许多部落,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
他们分散居住、互不隶属,没有君主和首领。
他们每个部落都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国,所以被称为“群夷”或“百濮”,有的被称为“戎”。
“百濮”其实是当时生活在河谷之中滨水边的一个低地部族。
楚国最初便来自于“百濮”,后来从低地向北方发展,吞并了许多原始的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当时,居住在楚国周围山陵的农业部族叫“戎”。
他们分布在楚国的东、西、南,与楚国对抗。
楚国自从楚武王以来,不断吞并周围的原始部落,势力越来越强大。
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已经具有称霸中原的实力。
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饥荒。
于是,庸人部落分别从东、西、南三面,夹击楚国。
庸人与楚国对抗已久,早在周夷王时期,楚国先祖熊渠在江汉就很受人们的欢迎,经常讨伐庸人部族。
这一回,庸人趁着楚国发生大饥荒,便发兵攻打楚国,声势浩大。
楚国只好全力以赴对抗庸人的侵犯。
楚国北部边境的军事重镇申、息两城一直是紧闭状态,目的防止中原的诸侯国趁机进攻楚国。
叛乱发生后,楚国内部鉴于敌人实力强大,提议说暂时迁都到坂高,以此避开敌人。
楚国大夫蒍贾反对说:“不行,我们能迁坂高,敌人也可以打到坂高。”
“倒不如楚国发兵讨伐攻庸国。”
“麋人和百濮认为我们闹饥荒,无法调动军队,这才敢攻打我们楚国。”
“如果我们出兵攻打他们,他们必然害怕回去。”
“百濮部落住在零散的地方,各有各的住处,一旦受到攻击,就会退回自己的居邑不敢出来,还怎么谈得上攻击我们呢?”
“况且庸人是他们的首领,只要我们攻击庸人,百濮部落必然不战而退。”
楚庄王采纳了蒍贾的建议,派兵攻打庸人。
果然这年秋天,楚军出动仅半个月,百濮军队就撤退回去,让庸人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楚军从都城郢都出发,发兵讨伐庸人。
一行人经过卢地,从郢都到卢地,楚军都是自带粮食。
从卢地出发后,就开放了当地粮仓,供给楚军食用。
由于楚国大饥荒,所以楚军上下同食,吃菜都是一样。
后来,庸人几次与楚军交战,庸军见楚军每次都是大败而逃。
庸军觉得楚军已经不堪一击,便放松了警惕。
就这样,庸军的士气松懈下来,疏于防守。
楚军侦查发现之后,便向上面汇报庸军的情况。
于是楚军趁着夜色,开始大规模进攻庸军,楚庄王乘坐战车,亲自指挥作战。
楚军在临品城集结,决定兵分两路。
一路由楚国大夫子越率领,从石溪进攻。
另一路由大夫子贝率领,从仞地出发,两路同时夹击庸人。
与此同时,秦国和巴国也分别派兵与楚军一起讨伐庸人。
其他的部落见到楚军太强大,十分害怕,纷纷与楚国和谈,签订盟约。
庸人措手不及,加上孤立无援,很快就被楚军打败。
接着,楚庄王乘胜追击,消灭了庸国
灭庸之战,对楚国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
尤其是楚庄王通过亲自指挥作战,最终消灭了庸国,树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