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臣苦谏荐良才:“晋国有一个叫胥臣的大夫,他是一个非常贤能的人,早年曾追随晋文公流亡。”
公元前600年,他向晋襄公推荐一位特殊的人才。
这个人的名字叫郤缺,他的父亲郤苪在晋惠公时期为大夫,因反对晋文公回国即位而被杀。
晋文公即位后,郤缺因为是有罪之臣的儿子,所以不能入朝为官。
胥臣的举荐,引来了殿中大臣们的一片摇头唏嘘,议论纷纷。
晋襄公说:“ 郤芮因为有罪被处死,那他的儿子一定怀恨在心,又怎么会为晋国效力呢?”
胥臣回答说:“父亲有罪,儿子就不能起用吗?”
“大禹的父亲鲧有罪,舜帝处死了他,但舜帝还是起用了他的儿子,结果大禹治水成功。”
“郤苪有罪伏法,那是他罪有应得,君王你现在起用郤缺,这就表明君王在选用贤才方面不拘一格。”
“用不了多久,大家都知道,即便是有罪之臣的儿子,也会得到重用。”
“这样一来,天下贤士听了,何愁不来找你?”
“况且君王你认为郤缺会因为父仇而报仇,这也没有依据的。”
“管仲过去曾经用箭射伤齐桓公,按理来说,齐桓公抓住了他,应该把他杀了。”
“可是齐桓公对管仲既往不咎,还重用管仲,封他为相。”
“后来,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齐桓公才得以称霸中原,获得霸主的地位。”
晋襄公不满说:“管仲是天下奇才,郤缺能和管仲比吗?”
胥臣继续说:“窥一斑而见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
“君王你可以通过观察他的外表和品行,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胥臣继续说:“今日我从鲁国回来,看见一对夫妇在田里除草。”
“到了中午,他的妻子把饭送到田间,恭敬地请丈夫吃饭。”
“而这位丈夫也对妻子报以同样的礼遇。”
“我一问才知道,这人就是郤缺。”
“他们夫妻二人,和和睦睦,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可见郤缺是个有德之人。”
“若是以美德治理国家,人们就会讲仁义道德,尊重君王,听其号令。”
“久而久之,大家言必行,行必果。”
“这样子的国家,何愁不强大呢?”
晋襄公羞愧地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晋襄公听从胥臣的建议,召见郤缺,任命他为下军大夫。
郤缺果然很有才能,为晋国的强盛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奖励胥臣荐才有功,晋襄公把“先茅”之地赏给了胥臣。
子罕不贪为宝:“宋平公时期,有一位身居高位的建筑工程官吏,名叫子罕。
尽管他的地位尊贵显赫,但是一向生活简朴,关爱百姓,从不仗势欺人,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天,子罕处理完公务,便在内室小憩一下。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民夫前来求见。
原来,民夫在山中砍柴时发现了一块玉石,想要将这块玉石献给子罕。
他恭敬地对子罕说:“您一直是我们众人的楷模,我偶然在山中发现了这块玉石,我觉得只有您才配得上拥有它,请您收下它吧。”
子罕听了,委婉地说:“玉石的原始状态就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它的美丽需要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才能展现出来。
“你还是自己好好留着吧!”
民夫连忙说:“我已经请过专业的玉雕师看过,他说这块玉石虽然外表看起来普通,可是只要经过精心雕琢,一定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宝玉。”
“您一定要收下它。”
子罕认真地回答说:“我把不贪恋财物当作我人生的珍宝,而你则把这块美玉当作宝物。”
“如果你非要把它送给我,那我们岂不是都失去了自己珍视的宝物吗?”
“不如咱们都各自保存自己的宝物吧。”
然而,这个农夫非常坚持,他跪下来说:“我只是一个平凡的百姓,带着这块宝玉出门实在太过招摇。”
“我把这块玉献给您,一是因为我对您的尊敬,二是为了我自己能平平安安。”
“请您一定要收下它。”
子罕考虑了一会儿,然后叫来了一个熟练的玉雕师傅,将这块璞玉雕刻成了一件精美的玉器。
接着,子罕把这件玉器卖给了一个出价最高的买家,将卖玉所得的钱交给了献玉的农夫。
钱交到他手上的时候,那名农夫感激得连连磕头,带着钱满心欢喜地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