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逃亡期间,遭受了很多屈辱,跟随他逃离晋国的大臣们慢慢地寻找自己的未来。
只有少数忠诚的人坚定不移地追随他,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晋文公在逃跑的路上因饥饿晕倒,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下来,烤好喂到晋文公嘴里,这才没有饿死荒野。
介子推忠心耿耿,但他经常给晋文公提建议,这让晋文公感到很厌烦,觉得他罗里吧嗦。
晋文公即位后,大行封赏,但他没有给介子任何赏赐,也没有给他任何官职。
其实,晋文公即位之初,并没有立即实施清明的政策,这让介子推感到非常失望。
再加上晋文公身边还有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因此介子推不屑与他们为伍,便带着老母亲隐居于绵山。
后来,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抱打不平,这让晋文公回忆起过去,感到非常内疚。
晋文公亲自赶到绵山脚下,让随从上山搜寻,命令他们无论如何都找到介子推。
由于绵山道路崎岖,荆棘丛生,加上介子推有意躲避,所以这些人根本找不到介子推。
晋文公十分着急,但也无能为力。
他身边的大臣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些人希望介子推回来,辅佐晋文公治理国家。”
“有些人害怕介子推回来,担心自己失宠,巴不得介子推永远不要回来。”
有位大臣对晋文公说:“介子推十分孝顺。”
“如果你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肯定会出来见你,因为他怕伤及自己的母亲!”
晋文公只想快点见到介子推,没有想那么多,就同意了,立即下令放火烧绵山。
当时正值初春,天气干燥,火势猛烈,很快就吞没了整个绵山。
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在此期间,晋文公从未见过介子推下山。
最后,他们在山上找到了介子推。
介子推和母亲靠在一棵烧焦的柳树旁,死了很长时间。
晋文公痛哭流涕,哭着跪拜介子推的尸体。
他发现介子坐得很直,背上碰巧挡住了柳树的洞,好像洞里有重要的东西。
晋文公急忙命人寻找,果真从树洞里找到了一些东西。
那是一片衣布,上面有一首用血写的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意思是:“我割下自己的肉,奉献主公,以示赤胆忠心,希望主公能够永远保持清正廉明的风范。”
“虽然我无法再陪伴主公,但就像陪伴主公做一个忠心的谏臣。”
“如果主公心里还有我,请想起我的时候,能自省德行。”
“臣下离世了,心里也是没有愧疚,还望主公能够永远清正廉明。”
读完这首诗后,晋文公更加悲伤,下令举行盛大的葬礼,将介子推母子埋在柳树下。
之后,为了表达对介子推的怀念,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修建祠堂,并将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前一两天,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
每年的这一天,所有人都只能吃冷的食物,不能使用烟火。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众臣,身着素服徒步登上绵山,祭奠介子推。
他们来到介子推的坟前,发现被烧死的柳树复活了,绿枝随风飘动。
晋文公看着死而复活的柳树,就像看到介子推一样。
他走到树前,折下几根柳枝,编成一个圆环戴在头上。
祭祀结束后,晋文公将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当天定为“清明节”。
晋国百姓也非常怀念不居功、不贪财的介子推,每逢祭日,家家户户都会熄灭烟火,以此悼念他。
还有人把面粉和枣泥混合在一起,做成燕子的模样,然后用柳条串起来挂在门框上,召唤他的灵魂,人们称之为“子推燕”。
从那以后,寒食节和清明节就成为晋国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每年寒食这一天,人们都不生火,只吃枣饼、麦饼、青团、糯米糖莲藕等冷食。
这一天,人们会把柳条编成一个圆环,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子的前后,以表达他们对介子推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