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死后,易牙、竖刁、开方三位奸臣扶持公子无亏继承君位。
齐桓公之前设立的太子姜昭被迫逃亡宋国,恳求宋襄公为他主持公道。
宋国当时国力较弱,宋襄公也是一个平庸之人,但他不自量力一心想夺得霸主之位。
他认为太子昭此时来投奔自己,正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好机会,所以立即决定让太子昭留在宋国。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想把太子昭送回齐国继位,便邀请各诸侯国一起出兵相送,以壮声威。
然而,由于宋襄公在诸侯国的声誉和影响力太小,大多数诸侯国根本不理睬他。
只有卫、曹、邾三个比宋国还弱小的国家,应邀前来。
宋襄公只好率领四国联军向齐国进发。
联军长驱直入,见形势不利,齐国众臣集体向联军投降,还合谋杀死公子无亏,支持太子昭即位,史称齐孝公。
太子昭成功登基后,宋襄公认为自己完成了震惊天下的大事,觉得宋国是时候树立威望,称霸中原了。
为了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强迫小国臣服,他想召开盟会。
他为了获得大国的支持,便把齐孝公叫来,想和他一起跟楚国商量结盟之事。
齐孝公表示愿全力支持宋襄公,以感谢他支持自己继承齐国君位。
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的国君在齐国的鹿地会盟。
会盟之初,宋襄公未事先与齐、楚两国商量,就擅自拟定了在盂地会盟诸侯、共扶周室的盟约,时间暂时定于这年秋天。
这种专横的做法,让齐、楚两国君主非常不满,但为了照顾宋襄公的面子,他们还是签了盟约。
盂地会盟之日已近,宋襄公出发前,子鱼劝道:“楚国人的信誉不是很好,咱们应该带兵前往,以备不测。”
宋襄公太狂妄自大,不听子鱼的劝告。
在盟会上,楚成王和宋襄公为盟主之位争执不下。
诸侯们见楚国实力雄厚,纷纷偏向楚成王。
宋襄公恼羞成怒,欲再争辩,却被蜂拥而上的楚国士兵抓了起来。
曾经野心勃勃的宋襄公,现在却成了楚国的阶下囚。
子鱼趁乱逃跑,回到宋国,积极带领宋人抵御楚国的进攻。
齐、鲁等国出面协调后,宋襄公这才被刚坐上盟主之位的楚成王放回宋国。
脱险而来的宋襄公一心想找楚国报仇雪恨。
但是楚军太强大了,他也没有办法。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邀请卫、许等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希望向臣服于楚国的郑国发泄怒气。
楚成王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派兵讨伐宋国。
宋襄公措手不及,只好撤军回国,途中在泓水遇到了楚军。
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兵强马壮,我军相对较弱,胜算太小,还是派人和谈吧!”
宋襄公回答说:“我军师出有名,是仁义之师;楚军师出无名,是不义之师。”
“哪有不义战胜仁义的道理呢!咱们没必要和谈。”
事实上,楚军实力强大,根本不把宋军放在眼里,大白天就开始过河。
公孙固见此,立即禀告宋襄公,说:“楚军行至河中央之时,是我军击鼓进攻的绝佳时机,此时进攻将取得胜利。”
可是宋襄公迂腐地说:“楚军正在渡河,如果我军去偷袭,那是有违仁义,那我们怎么能算是正义之师呢?”
“不等楚军站好队列,我就不会击鼓进军!”
楚军渡河后,迅速排好兵阵,势如破竹,席卷了弱小的宋军阵地。
楚军士兵发现正在仓皇逃跑的宋襄公,一箭射中了他的腿。
宋襄公在这场战争中受了重伤,他之所以得以保全性命,全靠战将士们拼死护驾。
宋襄公大败而归,宋国百姓纷纷抱怨说:“宋襄公这场仗打得真窝囊。”
但是宋襄公依然坚信自己的“仁义理论”,辩护道:“仁义之师不能趁人危难出兵,应该以德服人。”
“遇到受伤的人,就不能再伤害他们;遇到当兵的老人,不要抓获。”
这叫“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人们听了哈哈大笑说:“战争的目的是打败敌人,为了怕伤害敌人而不打不抓,还不如自己投降做战俘呢!”
由于宋襄公受了重伤,所以第二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