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23年流淌而过。这一年,是李志行近年来唯一没打仗的一年,太太平平,繁荣匆忙。
按公历纪元来算,1924年国内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正式实现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上,党有10人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委员。
党在此时还比较弱小。1923年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全国总共才有约420名党员,而当时国民党号称已有30万党员。所以,党的先驱们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
这次合作,基本上是俄国人促成了。应该说,通过这次合作,党登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舞台。
对李志行来讲,年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严重领团前往苏联。因为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于1924年1月21日去世了,享年53岁。李志行派严重去参加葬礼。
莫斯科有90万民众自发参加了这位伟大导师的葬礼。葬礼上,斯大林、赫鲁晓夫等人亲自枱棺,但托洛茨基并没有出现在抬棺人中。
葬礼后,严重的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严重转达了李志行对斯大林的敬意和亲切问候,并代表李志行送给了斯大林一个桂木镶金的烟斗。
烟斗十分漂亮,斯大林很喜欢,但斯大林只是在家里用这个漂亮的烟斗吸烟,从不在公众场合使用,因为看起来略显资本主义气息。
对李志行的好意,斯大林表示接受并表示感谢。
斯大林首先问了李志行对于日本的态度。严重表示:日本是整个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敌人!斯大林点头表示同意,然后又问李志行在辖区的新政实施情况,严重一一作了介绍。斯大林点点头,表示愿意进一步加深双方合作。
列宁是当时苏联最伟大的革命导师,导师不在了,苏联党内便因“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展开了争论。其中主要观点有:托洛茨基的“工业专政论”、布哈林的“龟速论”、斯大林的“落后挨打论”。
托洛茨基的“工业专政论”强调限制和消灭私有经济,一切以工业为中心,严格服从国营工业的利益要求,以实现国营工业的快速发展。
布哈林的“龟速论”讲要求尊重经济规律,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兼顾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龟速论”的名称来源于布哈林的一段话,他说“我们不会由于国内的阶级差别和我们的技术落后而灭亡,甚至在低下的技术基础上我们也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这种发展将非常缓慢,我们将以乌龟速度爬行,但我们终究在建设社会主义,并且我们定将建成他。”
斯大林的“落后挨打论”则首先强调苏联比发达国家落后50-100年,必须在10年内完成“补课”,否则就会被打倒!关于如何“补课”?斯大林的方法也是快速发展工业。在这一点上,其实与托洛茨基的观点很相近,但实施方式比托洛茨基的方法稍微柔和,托洛茨基的方法类似“军营管理”,而斯大林的方法则更加“行政化。”
斯大林对“落后就要挨打”有着清醒的认识。据说,在接见严重之后,斯大林对手下说道“我们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否则就看那些中国人吧,谁都可以欺负他们!”
最终,历史选择了斯大林的方法。
而对直系内部来讲,1924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
1924年初,吴大帅发出倡议:各省巡阅使、督军一律不得兼任师长,所兼师长一职须由中央派人接任,各师均改归陆军部直辖,用的旗号是“统一军权于中央”。
“削藩”本是历史上的常规戏码,谁掌握了中枢,都会想到削藩。但古往今来,这都是一件操作难度极大的事情。
因为大家都明白,没了兵权,自己就什么也不是。所以督军们装聋作哑,都不表态。
李志行情况还好,他早就当了陕蒙绥军事委员会司令,麾下所有军队的编制划定、军官任命、军饷发放、装备补给等等,都牢牢掌握在委员会手里,他不是非得当这个西北边防军第一师师长。
但是,他也没有表态。
对于此事,乔修远发牢骚说“你说这个吴玉帅!他真以为天下太平了?现在就搞杯酒释兵权这一套,未免早了点!”
乔手里拿着一叠电报,是楚溪春、王冠军等一帮人发来的,他们纷纷表示:要联名通电指出,西北边防军肩负国防重任,位置特殊,非李志行不能担任边防军第1师师长!
李志行接过电报大略翻了翻,就笑着说“我看吴大帅这事不容易办下去,咱们不妨先静观其变。”
……
但既然吴大帅动了心思,想蒙混过关也不那么容易。
吴大帅三天两头打电报,逼大家表态。曹三爷也支持此事,也请大家表态。
李志行皮厚,还能扛一阵子。
但是,很快就有人扛不住了。
第一个是刚得了督军宝座的山东郑士琦。
临城劫车案之后,田中玉被洋人逼下了台,由郑士琦接任。郑本属于皖系,是皖系失败后才依附于直系的,是个外来户。而且当督军资历又浅,被逼得紧,所以不得不发了一个声明,却是“情愿不当督军,只做师长”。
第二个,就是“恶贯满盈”的张福来。这个家伙天天就在吴大帅眼皮子底下,被逼无奈,也发了个声明。但他的声明与郑士琦一样,也是愿意不做督军,只干师长。
吴大帅目的本是想收督军们的兵权,你现在搞这种声明算是什么?
吴大帅一看不行!看来这事得有所牺牲,而且得动点真格的!否则,大家都像郑士琦和张福来这两个家伙一样,这“削藩”还怎么进行得下去?
于是,拿来做榜样的,是吴大帅的忠实小弟萧耀南和老对头王承斌。
2月份,中央下令解除萧耀南所兼第25师师长,以陈嘉祐继任;解除王承斌所兼第23师师长,以王维城继任。
随后,又下令解除陆锦所兼第9师师长,以董政国调升;解除张福来所兼第24师师长,以杨清臣调升。隔了一段时间,又下令解除马联甲所兼安徽第1混成旅旅长,以张克瑶继任;直到最后,又下了一道命令,解除郑士琦所兼第5师师长,以孙宗先继任。
命令虽下,但真正实施起来,不是一般的难!
就说第9师师长陆锦,本是北京军界的老油条,一向混得顺风顺水,现在又是曹三爷身边的大红人,不但当着师长,还兼着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吴佩孚花了好大力气,才说通陆锦放弃了师长。
陆锦自然对老吴腹诽不已。
还有山东的郑士琦,虽然已经发声明说只愿干师长了,仍被逼着放弃兵权。开始郑自然不愿意,但吴大帅以直鲁豫巡阅使的身份,召集第5师所有团长以上军官轮流到洛阳“听训”,郑敢怒而不敢言。
受训的军官回到山东后,郑立刻召集他们训话。在训话中,郑强调“安徽人必须团结起来,才不致受人宰割”,说完放声大哭。第5师官兵大多为安徽人,于是便于与郑一起,心有戚戚焉。
还有萧耀南和张福来,这两个本是吴的小弟,只好苦着脸认了。
可像王承斌这样的,就不好惹!
他丢了师长,就跑到曹锟面前“闹辞职”,什么差事也不愿干了!王承斌是老三师的旧人,鞍前马后,对曹三爷多有功劳,所以曹三爷只好设法安抚他,让他继续管直隶。
王承斌尚可设法对付,至于“倒吴内三角”的另外两个角----冯玉祥和齐燮元,则根本惹不起!这两个家伙坚决抵制,也要“辞职”!这两个家伙实力太大,尤其齐燮元,牧守江苏,算是直系一极,怎么好让他辞职?老吴只好作罢。
既然冯玉祥和齐燮元都不辞师长,吴大帅也不再逼迫李志行。于是,李志行仍然保留了师长的兼职。
其间,吴大帅也曾向曹三爷请辞师长,要当个表率。但曹锟如何能让他辞?立刻打来回电,说吴在洛阳练兵,情况有所不同,未便同案办理。
于是,削藩这事就处理得疙疙瘩瘩。经此一事,各省督军们对老吴都十分不满,尤其是那个山东郑士琦。
“削藩”这件事情闹得时间很长,这一段时间里,有一件事情让李志行亲自跑了一趟北京,却是参加一个婚礼。
是谁结婚,连李志行都必须亲自去?
这结婚的,乃是直系大将冯玉祥。志行的婚礼冯亲自贺喜,所以他这次也应该亲自去。
老冯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才刚结婚?
二婚,冯原配妻子刘德贞病逝,留下了5个未成年的子女总需要有人照顾,所以娶了同是基督徒的李德全女士。
按冯的做事风格,婚礼自然比较简单,但却是个西式婚礼,因为冯与李德全女士都是基督徒,婚礼仪式是在教堂举行的。
仪式上,神父问李德全女士为什么要嫁给冯玉祥,李德全女士回答“上帝怕他办坏事,是让我来监督他的!”,又问冯玉祥为什么要娶李德全,冯玉祥回答“上帝怕她受欺负,特意派我来保护她的!”
李志行暗自赞叹:李德全女士为人率真,落落大方,不事奢华,倒真和冯玉祥是一对绝配!
这两口子后来也的确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在历史上留了一段佳话。
另外,李志行在冯的婚礼上见到了一个人,此人就是有“少帅”之称的张学良!
却说前去贺喜,通报过后,冯玉祥自然迎了出来,高兴地说“志行老弟,多谢你能前来!”
志行也笑着应承,此时冯身边一个年轻人却面含微笑,说道“久仰李督军大名!今日有幸得见!”
冯玉祥就介绍,原来这位乃是大名鼎鼎的少帅张学良!
李志行不禁定睛细看,这位可是近代十分有名的人物!历史上,其名气甚至盖过了他的老爹张作霖。
李志行瞪大眼睛盯着别人看,人家张学良却没有一丝不自在,始终面带微笑,表情温润。李志行常骂人家父子是土匪,此时他的做派倒显得有点像个土匪。
一起礼宾的鹿钟麟见状,就笑着说“李督军和张公子都是非凡人物,想必一见如故!快都请上座!”说着,就将李志行与张学良安排在了一起。
两人一坐下,张学良就说“李督军之前保家卫国,如今又在辖区振兴民生,学良十分佩服!另外,前番红俄入侵的事情,阁下发电相告,家父和学良都十分感激!”
李志行也说“张公子在东北整军,雷厉风行,不坠张大帅之风,志行十分佩服!至于俄国的那件事情,本是应该的。”
随后两人便聊了起来。
不料,竟颇谈得来,从军事谈到经济,从经济谈到办学,都用共同语言。甚至对南方的国民党,张学良也与李志行一样,都流露出了同情感!
李志行这才觉得:这位张汉卿,绝非浪得虚名!这位的见识,比一般军阀高多了!
最后拱手而别,李志行感叹:怪不得后世能称张学良为“民国最强官二代”!从此对张学良颇有好感。
而张学良回去后,与他爹老张谈起与李志行的会面,却是这么说的,他说“这个李志行,见识自是比一般人高,言语真诚,但其野心似虎!我看,李志行才是我们最应该提防的一个人!”
张作霖听后,惊讶地“噢?”了一声,随后便皱着眉头,默不作声。
张学良为何对李志行产生了如此印象?
这起源于是张学良心里一直对李志行的恨意。直奉大战时,郑玉琨奇袭黑龙江,啸聚土匪,劫掠东北如入无人之境,而后又硬生生地夺走了呼伦贝尔。张学良一直觉得,李志行和郑玉琨这两兄弟就是一对虎狼之徒!
这次一见之下,李志行竟温文尔雅,和他谈起军事、经济等皆头头是道,并旁敲侧击地探听一些东北比较紧要的情况。所以小张本能地觉得,李志行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敌人!
李志行不知,一次会面,小张的感觉竟然和他截然相反,这可真是的!
不去说这等莫名其妙的事情,我们来说一件意外之喜。
年后,埃里希给李志行来了一封信,他向李志行推荐了一名德国军官,竟然是个空军上校!
李志行的西北军校,德国教官基本都是埃里希推荐的,这次又推荐了一名空军军官来,李志行自然十分高兴,便见了这个德国人。
此人名叫佛朗兹,按介绍,他是个德国上校,之前在德国军队里服役,因为负伤退役了。此人腿部有点问题,走路稍微有点瘸。但这个问题倒不大,李志行需要的是教官,又不是飞行员。
所以,李志行与秦国镛一起,同佛朗兹谈了话,然后都比较满意。因为此人对空军的事情十分熟悉,所以就任命他为西北航校战术外籍教员。
这个事就这样了。
不料,过了一段时间,戴庆来报告航校的情况,忽然特意说起了这个佛朗兹。
戴庆说“小师叔,我偶然发现,那个德国教官佛朗兹,他竟然打吗啡针!”
哦?这个佛朗兹竟然是个瘾君子!埃里希为什么没有提到?李志行就细问情况。
原来这个佛朗兹每天都会在自己房间里偷偷打吗啡,只是这一次被戴庆偶尔发现了。
之所以会被戴庆发现,是因为戴庆与佛朗兹交往比较紧密。这位佛朗兹飞行技术非常好!尤其对福克E3飞机见解独到,戴庆总喜欢去讨教。
“师叔,我觉得这个佛朗兹肯定不是个一般人!从谈话里,我发现他亲自击落过很多架敌机,这人肯定是个德国空军里有头脸的人物。但我查了资料,却没有一个能和他对上号的。”戴庆认真地说道。
“哦?击落过很多架?”
“对!他不经意说到的!只是,他似乎不想让我们知道。”
“哦?这倒有点意思了……。不过,你和他交往地怎么样?”
“哈,佛朗兹这个人很豪爽,我们经常一起喝酒,偶尔也玩牌,我可以算他在学校最好的朋友!”戴庆欢快地说。
“唔,那就好好交往,不要让他觉得有什么异常……”
顺便说一下,戴庆这厮回国后本想直接到战斗部队去,但秦国镛觉得浪费,就让他和他那另外两个好兄弟一起先在学校任教,但答应一有战斗,戴庆立刻可以进入部队作战。
随后,李志行便找秦国镛问了佛朗兹的近况。秦国镛说“别看这个德国人走路一瘸一拐的,可不影响他飞上天。而且,这家伙飞行水平极高!”
李志行就感兴趣地问道“有多高?”
秦校长想了想,说道“在天上,大概3个我也不一定拦得住他。”
哦?这么厉害!这种人物不应该是无名之辈呀!可是,这位到底是谁呢?他又为什么要刻意隐瞒呢?李志行产生了深深的兴趣。
为此,李志行特意制造了一个机会。
这天,佛朗兹教官被秦国镛委派,来给李志行送一份军事文件。当他进屋时,另一个陆军德国教官普莱恩正在与李志行谈话。当普兰恩看到佛朗兹时,表情明显愣了一下。
佛朗兹进门后才发现这里竟有自己的一个同胞!也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立刻主动与普莱恩打招呼,做了自我介绍。两人寒暄了几句,然后佛朗兹很快走了。
普莱恩望着佛朗兹的背影若有所思,但没有开口。
李志行望着普莱恩的神情,就笑笑说道“普莱恩,我的朋友!其实也没有什么好隐瞒你的,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过不愿意用真名字。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这里是中国,你说呢?”说完耸了耸肩。
普莱恩听到这句话,马上露出一种释然的表情,也耸耸肩说“是的,其实在将军您这里,戈林队长没有必要隐姓埋名。至少在我心目中,他是德意志的英雄!”
啊!戈林?德意志的飞行员英雄?李志行心思急转。
随后,李志行又貌似漫不经心地试探了一句“是的,我也认为,赫尔曼是德国空军的英雄!”
“是的!要知道,他的蓝色马克斯勋章可是威廉二世皇帝亲自颁发的……”
后面的话,李志行已经没有心思听了。戈林?!真是后来第三帝国的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
哈!李志行兴奋万分!但是,最后他仍故作轻松地对普莱恩说“普莱恩,我的好朋友,但既然我们的英雄不愿意张扬,就让我们一起为他保守秘密吧!”
普莱恩会心地微笑道“当然。”
再过了几天,李志行已经完全搞明白了状况。
原来,这位真是大名鼎鼎的戈林!他这次远走他乡,完全是拜去年在德国发生的“啤酒馆事变”所赐。
却说在“啤酒馆事变”当天,戈林作为希特勒最倚重的手下和纳粹武装力量领导人,率领几百纳粹党徒武装包围啤酒馆,配合希特勒发动政变。当时,小胡子通过恫吓、欺骗的手段,取得了短暂胜利。不料第二天巴伐利亚地方政府及军方就和小胡子翻了脸,双方在大街上发生冲突。
当时,鲁登道夫和希特勒挽着手臂在枪林弹雨中前进,因为鲁登道夫在军方地位很高,他不相信军方敢向自己开枪。
果然,子弹没有一颗击中鲁登道夫,也没有一颗击中与他挽着手臂的希特勒。
但其他纳粹党徒则倒了霉,有好几人被打死,戈林也中了一枪,被打在了大腿腹股沟的位置。若再偏一点,这个日后赫赫有名的元帅阁下就不能做男人了!然后,戈林仓皇出逃。
起初,戈林在欧洲的几个小国家治病,为了生计兼做飞行表演。但日子过得十分狼狈,不但饥一顿饱一顿的,连腿伤也没有得到好的治疗,为了缓解经常发作的疼痛,戈林还染上了毒瘾。
埃里希虽身在东方,却一直关注国内的事情,在得知戈林的遭遇后,伸出了援助之手,将他介绍到了陕西。不过因为戈林此时仍被德国政府通缉,为了减少事端,就用了假名。
呵呵,原来如此!
在搞清楚这一切后,李志行背着双手,遥望窗外晚霞,脸上露出了迷人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