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戎狄经常南下掠夺中原各国,华夏各族对其痛恨不已。
位于最北方的燕国常常遭受戎狄的骚扰,更是对他们恨之入骨。
公元前664年,北方山戎再次南下,数万铁骑进犯燕国。
困守都城三个月的燕庄公难以支撑,绝望中派出快马冒死突围,向齐桓公求救。
那时候,齐国在齐桓公的治理下,已成为中原大国。
齐桓公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老早就提出了“尊王熙夷”的口号。
要求各个诸侯国尊重周天子,团结起来抵御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的入侵。
齐桓公接到燕国求救信,听从管仲的意见,决定亲自出征,倾全国之兵救援燕国。
山戎听说齐国大军杀来,吓得赶紧逃跑。
管仲说:“山戎狡诈,没准我们前脚一走,后脚就回来了。”
“为了稳定北方,咱们必须打败山戎。”
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向北追击山戎。
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片大沙漠,齐军在沙漠中走了一天一夜,完全迷失了方向,怎么也找不到出路。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粮食不久就断绝,水也没有,大军就会困死这里。
就在这时,管仲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对齐桓公说:“我听人说老马有认路的能力,不如挑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前面领路,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立即下令照办。
果不其然,在老马的带领下,齐国军队走出了这片沙漠。
没过多久,齐军就追上了山戎,打得他们损兵折将,狼狈逃命。
燕国的危难终于解除,燕庄公非常感激,亲自带领百官相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出燕境,来到齐地。
按照周朝的礼制,“诸侯相送,不能出境”。
于是,齐桓公很大方地将燕庄公所到的齐地,全部割让给燕国。
其他诸侯听说这件事,交相称赞,纷纷顺服于齐国。
卫国的国君卫懿公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养鹤。
他喜欢鹤到十分荒谬的地步:“就是百姓缺吃少穿,但他却给鹤吃上等美食。”
“他不重用贤士人才,反而却给送他鹤的人高官厚禄。”
“人们外出依靠步行,鹤却可以乘坐士大夫才可以使用的马车。”
“他把鹤组织成几支队伍,取上名字,号称“鹤军”,还把其中一些健壮的鹤封为“将军”,发放俸禄。”
上等鹤的俸禄与将军、大夫的俸禄一样多。
卫懿公出去游玩的时候,要带不少“鹤将军”为他保驾护航。
为了养鹤,卫国每年都要花费很多粮食和金钱,老百姓为此怨声载道。
公元前660年冬天,北狄人聚集了2万名骑兵向南进犯,直逼卫国都城。
当时,卫懿公正载着鹤出行游玩,听到敌人压境的消息,大吃一惊。
他立即让人通知各级将领,准备迎战。
但是人们忙着逃命,士兵们不拿武器,也不穿盔甲。
卫懿公就问:“你们为什么不去抗敌?”
士兵们说:“大王,你让“鹤将军”去打就行了。”
“它们享有高官厚禄,哪里用得着我们呀!”
无奈之下,卫懿公只好亲自率领少数亲信,前往荥泽迎敌,结果兵败被杀。
齐桓公得到消息后,赶紧派儿子公子无亏前去卫国,将卫懿公的儿子公子毁拥立为国君。
同时又帮助卫国修好城墙,防止北狄再次进犯。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了山戎,又帮卫国和邢国赶跑了北狄,在诸侯中威望倍增,没有不服的诸侯,唯有楚国是个例外。
楚国在我国南部,不怎么与中原诸侯来往。
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作“蛮子”。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联合宋、鲁等七国军队,讨伐楚国。
楚国君楚成王得知消息后,派使者去见齐桓公。
使者说:“齐国在北,楚国在南,两国素不来往,你们为什么要跑到我们的地盘撒野呢?”
管仲回答说:“楚国每年都向天子进贡包茅(一种用来过滤酒的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了呢?”
使者说:“没有进贡包茅是我们的不对,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离开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再次拔营前进,直至抵达召陵。
楚成王又派士大夫屈完,前去问个究竟。
齐桓公请屈完一起去观赏中原各路兵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哪个国家能抗衡这么强大的兵马呢?”
屈完笑着说:“只有讲究道义,帮助弱者,才能真正服人。”
“如果你们非要动用武力,楚国上下一心,以方城(楚国建的长城)为城墙,以汉水为壕沟,誓死抵抗。"
齐桓公见屈完态度强硬,估计不一定能轻易打败楚国。
而且楚国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答应进贡包茅,自己也算有面子了。
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可是到了晚年,尤其是管仲死后,齐桓公志得意满,受到易牙、竖刁、开方等奸臣蒙蔽,最终饿死在深宫,陈尸67天不得入殓。
他去世之后,齐国陷入了六君争位、四君被杀的混乱局面,齐国霸权由此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