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即位后,立即传令鲁国,要求鲁国国君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并且要求将管仲送到齐国治罪,否则发兵攻打鲁国。
鲁国实力太弱,害怕强大的齐国,只能一一照做。
就这样,管仲被关在囚车里,押送到齐国。
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请求齐桓公立他为相。
齐桓公怒气冲冲地说:“你在开玩笑吗?”
“管仲那个家伙阴险狡诈,暗箭偷袭,差点要了我的命,你竟然让我重用他?”
鲍叔牙劝谏说:“大王,人各为其主,他是公子纠的师傅,正因为对公子纠的忠诚,才会想杀了你。”
“假如他是你的师傅,也会同样这么对待公子纠。”
“管仲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论本事,他比我强多了。”
“如果大王想要成就霸业,就必须宽宏大量,摒弃前嫌,接受管仲,重用管仲。”
“只有这样,您才能在将来实现霸业呀!”
“若是你只想守住齐国,任我为相自然足够了。”
“可是想要称霸天下,就非用管仲不可!”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之人,尽管很不乐意,但经过仔细考虑,还是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
他把管仲接到宫里,以礼相待,并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管仲说得头头是道,齐桓公听了津津有味,两人谈了三天三夜。
于是,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位居鲍叔牙之上。
管仲上任后,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齐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齐桓公即位不久,就以鲁国当初庇护哥哥公子纠为由,发兵攻打鲁国。
有一个名叫曹刿的鲁国人,准备前往面见鲁庄公,打算为国家出力。
有人劝曹刿说:“国家大事自然有大官操心,你一个平民百姓管那么多干什么?”
曹刿说:“现在国家危难,鲁国人人都有责任,我怎么能不管呢?”
“再加上那些当大官的目光短浅,未必有好办法。”
于是他去求见鲁庄公,说自己有克敌之计。
鲁庄公听说有人前来献计,赶紧接见。
曹刿见了鲁庄公,开口就问:“请问大王,您凭借什么抵抗齐军呢?”
鲁庄公说:“平时得到一些好东西,我都不会独占,总是分给大家一起享用。”
“凭借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会支持我。”
曹刿摇摇头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足挂齿,百姓不会为此支持您。”
鲁庄公想了想,又说:“祭祖的时候,我很虔诚。”
曹刿笑着说:“这也算不了什么,神明帮不了你。”
鲁庄公低头沉思了一会儿,说:“百姓打官司的时候,虽然我不能把每件事都查清楚,但我会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处理。”
曹刿这才点点头说:“这倒是一件得民心的事,我觉得可以凭这一点与齐国抗衡。”
鲁庄公又向他请教战胜敌人的计策。
曹辩说:“全国上下一心,就能打败强敌。”
“战时需要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
鲁庄公看到曹刿很有见解,就封他为将军,带领人马迎敌。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
齐军依靠人多势众,敲响了战鼓,准备发动进攻。
鲁庄公正要下令反击,曹辩连忙阻止说:“先等一下,还没到时候!”
当齐军敲响第二通战鼓时,曹刿依旧叫鲁庄公按兵不动。
看见齐军得意洋洋的样子,鲁军气得摩拳擦掌,但也只能憋足气等待。
很快,齐军第三通鼓打响了。
齐军士认为鲁军胆小怕战,便耀武扬威地冲杀过来。
直到这时,曹刿才下令反击。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进军的鼓声,士气高涨,犹如猛虎下山一样扑了过去。
齐军士兵招架不住鲁军的猛烈进攻,纷纷败退。
鲁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辩又阻止他说:“先别着急!”
说完,曹刿跳下战车,仔细观察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
接着又重新爬上战车,观望敌人撤退的队形,然后这才下令追击。
鲁军勇猛无比,乘胜追击,将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鲁国大获全胜,可是鲁庄公却满肚子疑惑。
曹刿解释说:“打仗取决于士气。”
“齐军第一次击鼓,士气旺盛;可是三次击鼓,士气衰竭。”
“而这时我军士气旺盛,所以打了胜仗。”
“后来看到齐军败退的车辙印很乱,旗子也东倒西歪。”
我知道他们不是假装败退,引我们上当受骗,这才下令追击。”
鲁庄公听了十分佩服,大大封赏了曹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