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之后,王位又经历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最后传到了周厉王手里。
周厉王是周朝第十位君王,天生暴戾。
他在位期间,周朝社会矛盾加剧,日益激化。
在他看来,父亲周懿王对诸侯大夫太过于宽厚纵容,导致周王室号召力下降。
再加上周朝长期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征讨,使得国势日益衰落,国库逐渐空虚。
周厉王决定革除弊端,在国内推行新政,以达到增强国力和维护周朝统治,这就是历史上的“历始革典”。
在政治领域,他致力于削藩,即是减少诸侯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实力强大的诸侯。
除此之外,他为了监督各地的政事,任命一些被称为“牧”的钦差大臣,将他们派往各个诸侯国。
由于这些措施极大地损害了诸侯国的利益,而且在许多方面过于苛刻,引起了各个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周历王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聚集更多的财富,整天和奸臣一起谋划如何压榨百姓。
有一位名叫荣夷公的奸臣,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就让周历王实行“专利”。
所谓的“专利”,就是说天下的一切,包括湖泊、河流、山脉、森林,一律专属于周天子。
如果有人去湖里钓鱼或是到山上砍柴、打猎、采药等等,都要交纳相应的税金。
后来,甚至是喝水、走路都要交税。
那段时间,人们怨声载道,纷纷痛骂周厉王是个“混球”。
当时,人们把生活在城市的平民称之为“国人”,将居住在乡村的百姓称为“野人”。
居住在周都镐京的国人,非常不满周厉王的暴政,他们满腹牢骚,经常聚在一起抨击当前的时弊。
召穆公见周历王越来越不像话,就劝谏说:“大王,你做得太过分了。”
“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的话,周朝一定会出大乱子的。”
周历王听了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担心,我自有办法对付他们。”
周厉王首先下了一道命令,严禁百姓议论朝政。
然后从卫国找来一名巫师,命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
为了讨好周厉王,卫巫派出一批人四处打探,只要发现有不满的声音,便立即将那些人逮捕,关进牢房或者直接处死。
这样一来,人们果真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朝政了。
即使在路上遇到熟人,也不敢相互打招呼,只是通过交换一个眼色匆匆离去,免得祸从口出。
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来历。
周厉王见到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逐渐减少,感到非常满意。
他得意洋洋地对召穆公说:“你看,现在没有人议论了吧?”
召穆公却叹了口气,说:“唉,这怎么行呢?”
“堵住人的嘴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
“疏通河道才能让水流入大海,治理国家也需要引导百姓说话。
“硬要堵住河流,恐怕会发生决口;硬要堵住人们的嘴,后果不堪设想!”
周厉王听了却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没有再理会召穆公的忠告。
新政策不仅引起了诸侯和平民的不满,也给许多下层贵族带来了很大损失,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抗。
周厉王采取高压手段,压制所有的反对和不满。
公元前841年,人们终于忍无可忍,成千上万老百姓在贵族们的默许和鼓励之下,联起手来,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
这些备受欺压的老百姓杀气腾腾冲向王宫,准备干掉周厉王。
眼看抵挡不住,周厉王和几个亲信在夜色的掩护下赶紧开溜。
他们一口气逃到了彘邑(今陕西霍县),总算逃过了一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
人们冲进王宫,发现周历王这家伙已经逃跑。
不肯善罢甘休的众人,听说太子静在召穆公府避难,立即将召穆公府围个水泄不通,逼迫献出太子静。
召穆公无计可施,只好交出自己的儿子,谎称是“太子静”。
人们不知真假,蜂拥而上,拳打脚踢打死了“假太子”。
周厉王逃之夭夭,“太子静”也被打死,贵族们便推荐周定公和召穆公一起主持国事。
若是遇到一些重大问题,就交由大臣们一起商议,人们称这种政治体制为“共和执政”。
这段历史称之为“周召共和”,也叫“共和行政”。
人们将公元前841年,称之为“共和元年”。
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