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带兵出盛京,到达翁后(今辽宁阜新),意图出喜峰口进京战大顺军。
吴三桂使者没想到半路就碰见满清兵马,求见多尔衮并呈上书信。
多尔衮看过书信,心里便有计较,不置可否,打发使者歇息,宣范文程和洪承畴商议。
范文程和洪承畴看过书信,商议军情。
“借兵夹击大顺?”
“摄政王,吴三桂多年不降,突然来信,须防吴三桂投降大顺朝,以借兵之名诱我出兵,大顺军在喜峰口设下埋伏,欲与我军决斗。”
“他吴三桂有何资格借兵?自身尚且难保,居然调度我国夹击大顺军”
“借兵夹击大顺,以黄河为界与我两国和睦共处,画的好大饼”
“无知小儿,屡次劝降不降,如今也敢使用驱虎吞狼借刀杀人之计策,军国大事,竟敢置喙,实在可笑”
洪承畴提出建议:
“我观吴三桂书信有七分可信,虽然其计策可笑,若是我将计就计,不走喜峰口,反走山海关,他将如何处之?”
洪卿之言有理,你们汉人有句话,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若上九重天,我大清与他吴三桂打生打死,有许多仇恨,无半分交情,他吴三桂这一借兵,可算是弯下腰求我了。
若吴三桂借兵为真,那就允了他的借兵,给他信心与大顺军厮杀,山海关在黄河之北,我既然答应借兵,他就应遵守承诺,将山海关给我。若吴三桂借兵为假,走山海关不走喜峰口便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辽西走廊在我手中,我想来就来,想走便走,谁能奈得我何。
传令诸军发兵山海关,我要稳坐高山观虎斗,收他吴军为前驱,不费刀兵进北京,满清从此主中原。
多尔衮为何要坐山观虎斗?
不与大顺杀个血流滚滚,吴三桂不能自证清白。
不与大顺杀个血流滚滚,损伤小半的人马,吴三桂不会放弃幻想放下身段投降。
不与大顺结下血海深仇,吴三桂就不算划清界限,真心为满清卖命。
清军名为借兵援吴,实际要堵住吴三桂退路,吴三桂与大顺王已势成水火,或者降清保命,或者与大顺军打个精光,再无他选。
可怜吴三桂自作聪明,妄图两边都不降,自己坐山观虎斗,如今引狼入室,造成前虎后狼,让山海关已成死地绝地。只有军马死光才能退出战场,若不想军马死光,只有安心当虎,乖乖做小。
肋无双翅,敢做黄雀?
多尔衮本是雄才大略,战场名家,又有范文程、洪承畴相助赞画,兵马众多,或战或退,已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大顺王李自成,劳师远征,有攻略山海关重任,也只好安心做虎。
兵法云,上兵伐谋。又曰,一动不如一静。多尔衮十万兵马只是在关后一驻,便进退自如,攻防两便,让吴三桂几万军马不敢不降。
清军与吴三桂军马前后摆布。
为友,吴军便如虎添翼,可生,也可胜。
为敌,满清军则与大顺军成前后夹击之势,吴军看似占据山海关,拥有地利之便,其实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唯败唯死。
待范文程洪承畴退下,多尔衮召集多择阿济格等满清贵族:
“我欲招降吴三桂,拿下山海关,你等切记,吴三桂此人,利欲熏心,善于算计,可用,但不可重用,一个人敢于为了眼前的一切,背叛自己的国度,那这个人不堪重用,今日他能背叛别人,日后也能背叛我大清。
此为国政,你等务必牢记!”
“摄政王英明”
吴三桂与姜致远登高观望,吴三桂久经战阵,草草一观,形势一目了然。
“东主请看,多尔衮,确有雄才大略,答应借兵却奔山海关来,既有善意,也有恶意。
十万雄兵扎营,布局森严,深得兵法三味。进退自如,攻守两便。我军已入其掌中,是生是死,尽归其一言决之。
如今,降也得降,不降也得降了。
所谓,变则通,通则久。
大丈夫为了数万军兵当委曲求全,万不可意气用事,酿成大错。
前有祖总兵,洪承畴屡次来信,说到多尔衮精通兵法,多有推崇之意,如今看来,此言不虚。
更难得的是,多尔衮军政皆精,屡有建树,为避内乱,不与豪格争皇位虚名,甘做周公旦辅助小皇帝,为不世出之才,如今此人,内无擎肘,外有良机,正是大有作为之时啊!。
败给此人,当心服口服,为了身家性命和关宁军几十万士兵家眷,东主此时应主动求降,不可犹豫再三。
吴三桂默默颔首。
然而,拳头紧握青筋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