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还是有一个疑问。”游客说,“当年,美国登月使用的是土星5号火箭,但为什么直到最近的二十年,土星5号依然是全世界推力最大的火箭。有解释说,那是因为土星5号的图纸弄丢了,但是即便是真的丢了,也不至于重新造不出来。”
“其实这个很好解释。”陈明新插话说,“就像几千年前的一些青铜器,现在也不是想复制就可以复制的。土星5号那么复杂的火箭,没有图纸肯定没有那么容易重新造出来。”
“青铜器这个解释,第一次听过,还算说得过去。”游客对陈明新的新颖提法比较满意,但显然并不认为他言之有理。
他接着一口气说:“最后一个问题。外星探索最大的难度在于着陆,需要精准无误的控制。但在1969年,计算机技术可以说几乎为零,根本无法想象宇航员是怎样做到手动操作实现登陆。
“宇航员手动控制飞船落月,需要同时控制飞船六个方向维度的平衡,而且不能有任何错误,否则将破坏登陆舱的整体稳定性,带来船毁人亡的结果。同时关注六个参数,这个难度可比在地球上拿着手枪击中千米之外的一只苍蝇的难度要大得多。
“但是,在这样安全没有绝对保证的情况下,美国人既然第一次就一次性送三个人上了月球,这不是组团去送死吗?而且,在这之前,从载人地球轨道实验到载人月球轨道实验,仅仅间隔了两个月,既没有进行无人飞船的过度,也没有收集充分的数据,也没有进行动物活体实验,这显然违背了正常的科学精神。可是,他们轻轻松松成功了,而且还不止一次,这不是神迹吗?”
面对游客的咄咄逼人,陈明新只能重复卜小云的说法:“但是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位科学家提出质疑,各国的科学家没有必要跟着美国一起隐瞒全世界吧?”
“你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游客说,“虽然各国的科学家都比较谨慎,那是因为他们有科学精神,不会轻易得出造假的结论,但并不代表他们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实际上,前苏联航空专家费罗索夫在当时就提出了质疑,他分析了美国的登月方案,认为方案的复杂性和出现故障的概率实在是太高,太不合理了。”
卜小云见惯了这种一根筋的游客,在陈明新和游客辩论的时候,早早就带着其他游客继续参观现场的登陆舱和月球车。当然,这些登陆舱和月球车都是后期仿制的,但月球车并不是出现在第一次载人登月的时候,而是直到1971年才开上了月球。
过了好一会儿,陈明新和那名游客才姗姗来到月球车这边。那名游客指着月球车,对陈明新说:“你看,这月球车用的竟然是普通的充气轮胎,还有公布的那段视频,第一次登上月球,就肆无忌惮的载人狂奔,这可能是真的吗?”
“是啊,”陈明新摸了摸后脑勺,“感觉一不小心就会被扎破轮胎。”
“美国人就这么不怕死吗?”游客激动说,“在月球上飙车,一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他们这么肆无忌惮,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个月球车压根不是在月球上。”
“但我记得小时候,美国人重返月球的时候,”陈明新说,“发现了月球车的残骸,当时都进行了电视直播。”
“1969年也进行了所谓的电视直播。”游客的情绪依旧激动,“在那个年代,就算是美国家庭,电视的普及率都低得可怜。可是,以当时的通讯技术,直播的画面竟然一点都不卡,而且没有延迟,这有可能吗?”
陈明新对通讯知识并不懂,只好傻傻笑说:“我们继续看登陆舱吧。”
在往登陆舱的路上,游客边走边说:“陈导,你知道登陆舱有多重吗?足足有十三点五吨重。”
“嗯嗯,”陈明新脱口而出,“是十三点五吨。”
这是月球导游的入门知识,陈明新当然掌握,但能够这么精确说出重量的游客,看来是有备而来,故意找茬的,这让他感到头疼。但对卜小云这样的老导游来说,这并不稀罕,一年下来总会遇到几个。
游客又开始兴奋起来,“你想想,十几吨重的大家伙,从天而降有多可怕,在那个年代,根本就控制不了。”
“怎么说?”陈明新疑惑的看着他。
“你说月球是真空的吧?”游客说。
陈明新点点头。
“我先跟你说说在地球上是如何登陆的吧。”游客说,“就以神舟飞船为例。飞船在与空间站分离后,进入返回轨道。随后,飞船开始自由下降。到距离地面十千米左右的高度,返回舱的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先是拉出引导伞,在接着拉出减速伞和主伞,使返回舱的速度缓缓下降。直到距离地面一米左右的时候,启动反推发动机,使返回舱实现软着陆。”
陈明新点点头。
“你没发现这里有什么问题吗?”游客反问道。
“什么问题呢?”陈明新点点头,又摇摇头。
“整个过程最主要的减速设备是减速伞和主伞,最后才启动了反推发动机。”游客说,“可是,在月球的真空环境中,减速伞和主伞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单单依靠反推发动机,那得带上多少燃料啊。”
陈明新张开嘴巴,话还未出喉咙,就被游客打断:“我知道你想说月球的重力比地球轻。可是,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也不算小啊,十几吨的登陆舱所产生的势能,可不是那么容易扛得住。”
陈明新不知道如何回答,点点头。
游客愈加兴奋:“更加奇怪的是,十几吨重的大家伙登陆后竟然在月球表面没有任何火焰喷射的痕迹,甚至都没有在月面上压出痕迹,但登陆舱支架的旁边,却是清晰可见的脚印。你说这不是很可笑吗?”
“好像也是啊,”陈明新终于把话说出口,“录像上一点痕迹都没有吗?”
“一点都没有,你说奇不奇怪。”游客重重的点了点头。
“是很奇怪。”陈明新同意游客的说法。
“我再跟你说一个更加神奇的事。”游客兴奋得快要手舞足蹈, “我给你来一组对比数据,你就明白了。”
游客咽了咽唾沫说:“四十多年前,我国的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嫦娥一号、二号绕月探测,三号探测器实现月球软着陆,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五号成功实施月球采样返回。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徘徊者号相当于我国探月计划的绕,一共发射了九次,前五次全部失败,第六次部分成功,后面三次才完全成功,成功率只有38%。
“接着美国人发射了勘测者号,这相当于中国探月计划的落,一共发射了七次,五次成功,两次失败,成功率高了一些,达到71%,但最重的探测器只有一点五吨。”
“这有什么问题吗?”陈明新反问道。
“你别急嘛,”游客加重了语气说,“这说明什么,说明美国的无人飞船实验技术根本就不成熟,成功率很低。可以说,坐这个飞船去月球,就是九死一生。而且,美国人压根就没有验证返回技术,飞船去了就没再回来了。
“但是最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一年后,美国人竟然把十几吨重的登陆舱不费吹灰之力送到了月球,然后稳稳当当的返回地球,接着全民狂欢庆祝,终于把邪恶轴心的苏联比下去了。你不觉得这很诡异吗?”
“从来都没有实验返回技术吗?”陈明新半信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