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阿姆斯特朗
书名:陪着哈雷去远航 作者:南洋咖啡 本章字数:2679字 发布时间:2023-04-16

“红光吗?”卜小云十分惊讶。

“是的,不是绿光。”游客说。

卜小云走到发红光的游客跟前,仔细查看了她穿着宇航服的情况,并没有发现异常。她心里嘀咕:“坏了吗?”这是启动最新款宇航服以来,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她从上到下,再次检查了宇航服的每一个细节,同样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麻烦,亮红光表示宇航服的气密性可能有问题,但车上并没有备用的宇航服。

正当她为此犯愁的时候,发着红光的宇航服突然“熄灯”了,然后转而泛起了浅浅的绿光,绿光越来越亮,直到与其他游客的宇航服一模一样。

“好了,发绿光,可以下去了。”游客十分开心。

卜小云摸不着头脑,不敢轻易打开车门,她让大家在车上耐心等了十分钟,宇航服的绿光并没有见到有变化。看来,应该是电子控制系统出了点小故障,并不是宇航服的气密性有问题。

她将眼睛看向车门上的镜头,用虹膜打开车门的开关保险,迟疑了一下,才用力按下按钮,打开了车门。

游客们像听到下课铃一涌而出的学生,或者说像第一次看到下雪的南方人夺门而出更恰当,他们从狭小的车门跳到月面上,欢快的跳起来。

“小心点,各位。”卜小云跟在他们的身后走下车,但丝毫不会真担心,她记不得这是她第几次说这句话了。

在她第一次踏上月面的时候,她跟他们一模一样。踩在月尘上的感觉,就像踩在薄薄的初雪上一样,当然前提是忘了月尘是黑色的,那种兴奋激动现在还历历在目。

月球的重力较轻,即便是高兴过头摔倒了,也无大碍。几个不小心倒在月面上的游客,随着条件反射的蹬腿,竟然像一只蛤蟆一样弹了起来。

游客们第一次感受到轻重力的奇幻,有的比着谁跳得更高、更远,有的独自欣赏自己的“轻功”,有的直接耍起了中国功夫……但都免不了相互拍照留影。

等大家大肆玩耍一番,卜小云才开口说:“各位,在月面上玩耍的时间还有很多,大家先跟我来,我们今天主要是参观月球最经典的景点——阿波罗11号登陆地。”

游客们停下各种动作,开始向她聚过来,卜小云边走边问:“各位,谁知道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叫什么名字?”

“加加林。”有游客抢答说。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个别游客附和说。

“不对,”有游客纠正说,“不是加加林,加加林是上太空的第一人,不是登陆月球。”

有游客插话说:“登陆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美国人,1969年乘坐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

“没错,第一个登陆月球的是美国人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卜小云说,“这里就是他在月球上的登陆地点。”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有几个游客跟着轻声默念说。

“阿姆斯特朗,1930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叫瓦帕科内塔的小镇,在他三十九岁的时候乘坐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成为第一个在地外星球留下脚印的人类。”卜小云介绍说,带着游客往插在不远处的美国国旗走去。

她问道:“有谁知道他说的那句经典名言吗?”

“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一个大学生模样的游客用英语脱口而出,由于宇航服设定了自动翻译程序,大家听到的是翻译后的中文意思。

“没错,那谁知道他在月球上停留了多久?”卜小云问。

游客们纷纷摇头。

卜小云只能自问自答:“他在月球上度过二十一个小时,二十一日从月球起飞,二十四日返回地球,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和崇拜,并获得总统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

“卜导,真的能看到他留下的脚印吗?”有游客好奇问。

“地上有几个脚印,据说是他留下的。”卜小云说。

有游客提出了尖锐的问题:“卜导,你觉得当年载人登月是真的吗?”

这是来自地球游客必问的问题,不是游客甲问,就是游客乙问,而且无论是游客甲,还是游客乙,以男性游客居多。

卜小云早已习以为常,微微一笑说:“很多人不相信以当时的技术,可以实现载人登月,甚至不少人认为那是在好莱坞电影棚录制的录像带,但是一百年过去了,至今还没有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对此提出质疑。”

这是公司提供的标准答案,她早已记得滚瓜烂熟,一字一句都不增不减,甚至语气都可以做到一模一样。

“那月球上没有风,为什么照片上的美国国旗飘起来呢?”一位游客质疑说。这是最经典的疑点,也是所有疑点中技术含量最低的问题。

卜小云依旧耐心解释说:“那个国旗是被撑开的,旗子上配置了一根水平铝杆。至于为什么看起来国旗在飘,是因为宇航员插旗子的时候,旗子受到了晃动,月球上没有空气阻力,所以旗子可以晃动很长时间。等一下过去看,就可以看出来。”

来到国旗前,国旗被拦在用绳子围起来的圆圈里,虽然不能直接触摸到,但旗子上的水平杆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即便如此,依然不能阻止游客的质疑。

“我记得有一张照片是单独拍摄美国国旗的。”有游客接着问,“为什么照片上月球上的天空没有一颗星星,而我们现在却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星?那看起来更像一块大黑幕。”

“这是拍摄技术的问题,”卜小云说,“当时使用的是胶卷式的摄影设备,使用这种摄影技术,当场景光线太强而拍摄的曝光时间太短时,就会导致背景一片黑暗。用惯智能电子拍摄设备的现代人,确实不好理解。”

有一名游客绕着国旗走了一圈,若有所思说:“卜导,这应该是仿制的国旗吧,你作为第一批月球导游,见过那个真实的国旗吗?”

卜小云摇摇头,“没见过,就算是有,那也早就褪色了。我们第一次走线路的时候见到的就是这个,这十年来,基本每年都会换一支新的国旗。”

“那你为啥相信在这个地方,在一百年前确实插过一面美国国旗呢?而且还是人工插的。”游客接着说,“一百年前,很多人连汽车都开不起,甚至还在用牛耕田。”

“现在有些地方还有耕田的牛。”卜小云呵呵笑说,“可是我们确实站在月球上了,有时候我也觉得像是在做梦,自己不仅跑到传说中的月宫上,而且来来回回就是十年。”

“那你觉得一百年前的技术……”

这名执拗的游客还想接着追问,被另一名游客打断:“这个问题,NASA的专家都不知道出来解释了几次,你还不相信啊。”

“国旗的疑点可能好解释,”执拗的游客提出了新疑点,“但既然美国在1969年就轻而易举的登上月球,为什么在此后的五六十年里,却遇到很多困难。”

“这主要是资金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最终还是美国人第一个重返月球。”卜小云说。这也是公司指引手册里的规范说辞。

“这正说明美国人心虚,如果不是怕别的国家登月后拆穿他们的骗局,他们恐怕不会那么急于重返月球吧。”游客争辩说。

“这不能说明这个问题吧。”卜小云有点无奈的微微一笑。

这游客的逻辑让她无语,按游客的说法,如果美国人不能第一个重返月球,肯定就怀疑他们当年根本没有登月的技术,可是美国人第一个回到月球了,又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心里有鬼。

“这怎么不能说明呢?”游客显得有些激动。

“这确实说明不了问题,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技术确实是领先的,从五六十年前就已经领先。”另一名游客替卜小云解围,但旋即提出另一个更大的疑问。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陪着哈雷去远航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