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麟唐通带兵劝降吴三桂,劝降成功的消息发到北京,大顺王极为高兴,下旨给吴三桂准备官服官印并粮草犒军,然而数日后,本应一日两报却断了消息,探马报关宁军返回山海关,李自成便知道事情出了意外。
兵法云,善战者,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文臣武将两边都是统一观点,然而理解和具体看法截然相反。
刘宗敏乃文武百官第一人,主掌管军事,对关宁军和山海关一事首先发言。
“山海关乃京津门户,外拒满清多年,一旦门户有失,华北平原一马平川,外敌处处可攻,则我朝处处被动,既然如此重要,怎么能握于他人之手,此必战之一。
关宁军已成亡国之军,孤悬之师,其心意多变,若是归顺我大顺一切都好,若不愿归顺,或弃关远遁,或投降满清,都会把山海关送给满清,此关易守难攻,在谁手里谁好受,如果丢失,即使损兵折将也很难获得,使我战略被动,此必战之二。
吴三桂只能投降大顺,应多策并行,或以金银招降,或大兵压境战降,既然不识抬举,不懂利害,不主动纳头便拜,那就打他娘的。
我们把明朝的几十万军队都打了,不在乎他几万人马,此必战之三。
我军进入北京,军纪逐渐松懈,战意连连消失,军力因而降低,唯有置于战场,使其心无旁鹭,军心战力方能恢复如初,此必战四。
庙算者,虑胜虑败。胜则收回山海关,扼住京津门户,手握战场主动;
败了,也就是损失人马而已,两败俱伤之下,他也无力进攻北京,那就维持现状好了。我手握京津冀河南山西陕西人口,不愁补充军兵粮草,胜则获利巨大,败则不伤筋骨,此必战之五。
吴三桂乃是孤军,外有满清虎视眈眈,内有我军占据中原,他关宁军与满清有旧仇,与我朝无新恨,我以打促降,胜算极大。且刘芳亮从南来,断南可能来援之兵。关宁军四面无援,粮草终有耗尽,假以时日,我军必胜,此必战之六。
宋献策斟酌词句,缓缓道,
“我军若是出兵,犯兵家两大忌,一是劳师远征,二是攻打坚城雄关,顾虑有三,
其一,京城空虚,民心难控,不易治理。
其二,满清若趁机从喜峰口出兵一攻京城,二断我军退路,则我危机四伏。
其三,我大兵压境,恐吴三桂困兽犹斗,不顾民族大义,献出山海关,与清兵合力战我,我军战吴三桂略有胜算,如清军加入战场,我军胜败难料。”
刘宗敏反驳道:
“京城新降,人心浮动有之,然生计要紧,又皆是平民,无刀无兵,容易控制。
说到满清,请军师不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据我所知满清之兵,散布于各处,平日为民,战时为兵,聚集需要时日,走喜峰口进兵,则路途艰难,只能轻骑行军,极其耗时。大炮沉重,难以携带,不带大炮,何以攻城?
至于断我退路,多加探马防备即可,若满清从喜峰口进兵,消息传来,咱就回军北京。
打吴三桂重在兵贵神速,不给满清反应时间。
若是吴三桂要投满清,咱更要打他,早早打了他,拿下山海关,不给他投降满清的机会。”
宋献策道:“权将军,兵法云,战场之势,操之在我,制敌而不受制于敌。如今,吴三桂一个态度不明,便使我左右为难,打,便要弃京城于不顾劳师远征,地形不熟,兵力对比也无绝对优势,吴三桂依城而守,战降随意。
不打,门户不能掌握,受制于敌,寝不安枕。
刘宗敏道,军师,你既然左右为难,拿捏不定,世间事哪有稳操胜券,我的意见,打比不打好,早打比晚打好。
我等为皇上的左膀右臂,意见不一致要问皇上,意见统一也要问皇上,皇上天纵英才,统筹大局,胸有成竹,定然有万全之策。
众人看大顺王。
大顺王李自成个人倾向于刘宗敏的意见,吴三桂不是态度不明,其实返回山海关不想投降的意思已经很明朗。
投不投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不投降。哪里允许你态度暧昧,犹豫不决就是不尊重大顺朝。
综合各种意见,大顺王缓缓道,“出兵,出精兵,先礼后兵,礼如果不行,就真正用兵,两手准备么,而且,这次出兵,我要御驾亲征,带上吴襄,带上两个皇子,看吴三桂怎么说!
这次出兵,最好能让吴三桂痛快的投降,最坏打起来,真的打起来,咱们不怕他,山海关必须要拿到手中。”
“大顺王英明”
出兵大计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