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所以没时间管理封地。
后来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儿子代他去鲁国做国君。
伯禽临走之前,就问父亲有什么嘱咐。
周公说:“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当朝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现在的地位怎么样?”
儿子伯禽说:“那自然很高呀!”
周公说:“是的!我的地位确实很高。”
“可是我每次洗头,遇到紧急情况,立即停止洗头,握着头发出去迎接客人。”
“每次吃饭,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之人。”
“我都这样做了,还是害怕天下的人才不肯投奔我!”
“你到了鲁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国君,可不能骄傲啊,知道了没?”
伯禽连连点头,说一定要记住父亲的教诲。
周公全心全意地辅佐周成王,鞠躬尽瘁,管理国事。
但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生事,说周公有野心,想篡夺王位。
管叔、蔡叔也是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管、蔡国君。
他们在殷地担任纣王之子武庚的师傅,督促训导武庚。
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成为周王室政权的核心人物,管叔、蔡叔却没有受到重用。
两人心怀不满,到处散布谣言,说:“如今周公摄政,目的就是篡夺王位,大家可要注意呀!”
不满周公的管、蔡二人,则代表地方诸侯的一股势力,他们从外向朝廷内部施加压力。
一时之间,各种谣言满天飞,许多人不知道真相,便信以为真。
周召公姬奭当时官居太保,位列三公,他也不满周公摄政,产生了猜忌。
他担心周公在摄政后,趁机扶植自己的势力,最终篡权夺位。
种种猜忌之下,他还组织了一股势力与周公抗衡。
谣言传到周成王那里,他也开始疑神疑鬼。
周公为了避嫌,只好暂时离开都城镐京。
武庚见到姬氏兄弟之间发生了矛盾,立即派人联络各个诸侯,想趁机推翻周朝,恢复商朝的统治。
东夷等部落听说后,也趁机起兵,发动叛乱,周朝面临着重重危机。
得知这些情况后,周公非常焦虑,就写了一首诗,派人给周成王。
这首诗的名字叫《鸱》,里面写道:“猫头鹰啊!猫头鹰!你已经抢走了我的孩子,可不要再毁了我的家。”
“我这么勤勤恳恳,是为了养育孩子,现在完全累垮了!”
“天还没下雨,我就忙着剥桑根,加紧修门窗。”
“可是下面的人啊,还是欺负我!”
这首诗以母鸟的语气,反映了周公对国事的关切和担忧。
周成王看了这首诗,顿时醒悟,立即派人邀请周公回镐京。
管叔、蔡叔试图篡权夺位,他们勾结了武庚等商朝遗民,以及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东夷诸侯国。
趁着周朝内部发生矛盾之际,他们举起反对周公的旗帜,兴兵作乱。
历史上被称为“管蔡之乱”,也被称为“三监之乱”。
外有管叔、蔡叔等诸侯的反叛,内有召公等权臣的猜疑。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周公首先从维护内部安定团结入手。
他命人邀请姜太公、周召公,向他们表明自己的心迹。
周公苦口婆心地解释了自己摄政的原因,并承诺一旦周成王长大,自己一定归还大权,绝不贪恋权位。
经过一番耐心的沟通,终于打消了周召公等人的疑虑。
他们摒弃前嫌,答应一起帮助周公平息叛乱。
为了捍卫周朝的政权,周公在消除了朝廷内部的猜忌后,立即昭告天下,决定平息管、蔡的叛乱,历史上称为“周公东征”。
东征的主要目标是复辟殷商的势力,周军势如破竹,很快平息了武庚之乱。
与此同时,周公还派遣了一支军队进攻管叔的领地,杀死了兴风作浪的管叔。
接着,周军进入蔡叔的领地,将蔡叔生擒后流放。
不久,另一位参与叛乱的王族霍叔被迫投降归顺,东征的第一阶段大获全胜。
周军又陆续平息了以徐为首的东南九夷叛乱,然后乘胜北上,逼降奄国。
奄国投降之后,山东北部、东部等诸侯国也纷纷投降。
为了巩固东征的胜利果实,周朝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军事政策。
对于殷商旧民中顽固的势力,周公强迫他们迁往洛邑,修建周城,供其居住。
还逃选周人编为军队,驻扎在周城,称为“成周八师”。
除此之外,周公还收编了“三监”的残余武装力量,又从征服区域征集了许多人,编为“殷八师”。
周公的这次东征,犹如狂风暴雨般横扫了黄河下游,打乱了原有的民族部落格局,有利于促进各个民族的大迁徙与融合。
经过这次东征,周朝巩固了统治根基,其领土大大扩张,东到大海,北到辽东,南至淮河流域。
周公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中国文化的先驱之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周公的人品、智慧与涵养举世无双,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道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