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商朝时期,有一个小国叫孤竹国。”
孤竹国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夷,小儿子叫叔齐。
国君非常疼爱小儿子叔齐,经常说:“叔齐很聪明,又有才能,等我死后,就让他做国君吧!”
后来,他在临终前果真把叔齐册立为孤竹国国君。
但是,根据当时的惯例,王位通常由长子继承。
叔齐品行端正,心地善良,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伯夷。
可是,伯夷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
他对弟弟说:“你做国王是父王的旨意,我们怎么能不遵从父亲的遗命呢?这是不孝的呀!”
伯夷执意不肯继承王位。
就这样,兄弟二人互相推辞,谁也不肯继承王位,甚至先后出逃。
兄弟二人听说西伯侯姬昌待人宽厚,便决定投奔于他。
等他们到周族的时候,姬昌已经死了,周武王收留了他们。
后来周武王出兵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种行为是犯上作乱,不合礼法。
于是,他们跪在周武王面前劝阻道:“自古以来,圣贤以五伦为重。”
“如今西伯侯刚去世,你就要大动干戈,这是孝道吗?”
“而您作为臣子,前去征伐国君,能说是忠吗?”
周武王当然不会听从这种迂腐的劝谏,毅然决定发兵。
后来,消灭商朝的消息传来。
为了抗议,兄弟二人隐居于首阳山,决心不吃周朝的粮食。
他们只是通过采集野生水果或野菜充饥,不久就饿死了。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新都城。
他正式向天下宣布:“自己为天子,尊敬曾祖父古公亶父为周太王,父亲姬昌为周文王。”
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就此建立,历史上被称之为“西周”。
尽管周军在牧野之战中大获全胜,但殷商在旧区仍有较大的势力。
周武王为了安抚人心,维护来之不易的成果,巩固建立的新政权。
他决定在殷人故里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策略,安抚和笼络殷商的遗民。
他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命他继续管理殷商的遗民。
同时,周武王还将商都周边千里之地划分为三个小国,分封给三个弟弟,命令他们认真管理,负责监视武庚的举动,称为“三监”。
为了加强各地的统治,周武王还将都城以外的地区,分配给周朝的皇室成员和有功之臣,建立起一批诸侯国。
这些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在各自的封地的世袭国君。
诸侯国的政务和军事由诸侯自己管理,但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号令,定期向周天子进贡。
在这些诸侯中,功劳最大的姜尚被封在营丘(今山东淄博),建立齐国,是为齐国国君。
齐国在姜尚的治理下,大力发展工商业和海边渔盐资源,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
另一位功臣周公旦被封为曲阜(今山东曲阜),建立鲁国,是为鲁国国君。
召公奭被封于燕,康叔被封于卫,唐叔被封于晋,微子被封于宋,神农氏的后裔被封于焦,黄帝的后裔被于祝,尧帝的后裔被封于蓟……
周武王还下令释放纣王时期监押的百姓,修建商朝忠臣比干的坟墓。
对于周武王用来享用的财宝和食物,周武王下令一一散发,接济饥民和贫穷百姓。
自从周武王实施这些措施以后,殷地很快逐渐稳定了下来。
分封制是周朝政治的基本框架,它建立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巩固和加强了当时全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