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在姜尚、周公旦、召公奭等大臣的辅佐下,积极为讨伐商朝做准备。
尽管当时商朝已经腐朽不堪,但仍然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一些诸侯因为害怕商朝的武力,始终在商与周之间摇摆不定。
为了向诸侯证明自己的实力,同时也为了考验追随周族的诸侯国的忠诚度。
周武王决定带领军队东进,在孟津举行大规模的军事大会。
大军乘船出发,周武王率先上船,横渡黄河,向孟津进发。
船队行至黄河中流之时,一条巨大的白鱼越出水面,落在周武王的船上。
全军上下都认为这是个好兆头,战胜纣王的信心就更足了。
在孟津大会上,各路诸侯纷纷发言,希望能立即出兵伐纣。
可是周武王认为,商朝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应该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
因此,会盟结束之后,周武王率兵返回了。
孟津会盟的消息传到了朝歌,商朝的文武百官大吃一惊。
他们担心周武王真的会攻打殷商,所以冒命劝谏纣王,请求他出兵攻打周国。
纣王一点也不当真,得意洋洋地说:“如果姬发那小子有胆量,就真的打过来了,怎么又回去了呢?”
“所以你们不必担心。”
不过,这次大会已经各个诸侯展示了周国的力量。
周武王一边严格整顿武备,另一边不断派人去查探殷商的动静。
通过探子的汇报,周武王等人得知殷商已经是“馋恶近用,忠良远黜”的局面。
纣王的叔叔比干,遭到剖胸挖心的残害。
另一个王叔箕子装疯卖傻,被罚为奴。
纣王的哥哥微子,觉得前途无望,弃官出走,隐居在外。
太师疵,少师彊见纣王昏庸无道、执迷不悟,便怀抱商朝的宗庙祭器出逃。
黎民百姓遭受残酷剥削,怨恨冲天,敢怒而不敢言。
周武王和姜尚仔细分析了现状,认为殷商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伐商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于是按照周文王姬昌的遗嘱,毅然决定举兵伐商,并通知各个诸侯国共同进军朝歌。
出征前夕,太史占卜,卦象大凶之兆。
百官看到这个不吉利的兆头,脸色如土。
但是周武王的伐商之心已经确定,不相信鬼神的说法,仍旧命令姜尚担任主帅。
让姜尚统率300辆兵车、3000名虎贲、45000名甲士,浩浩荡荡进军商都朝歌。
接着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羌、微、鬃等部落军队会合,誓师伐商。
周武王率领了各路诸侯和部族的军队,急速冒雨从孟津出发向东行进。
周军顺利地来到汜地,渡过了汹涌的黄河,日夜兼程地向北进发。
他们来到百泉之后,转向东方,直逼朝歌。
周军一路上没有遇到商军的强烈抵抗,进展顺利。
只用了六天时间,大军就来到了商都朝歌郊外——牧野。
周军在朝歌的郊外牧野布好阵法,并庄严地誓师,历史上称作“牧誓”。
周武王在誓师大会上,一一列举了纣王的暴行,鼓励众人要齐心协力灭商。
下令不顾身地勇往直前,不推翻纣王的统治,决不班师回朝。
这番誓词大大激发了出征将士同仇敌忾之心。
纣王这才感到大难临头,急忙调动驻扎在东夷的商军主力,赶回都城救援。
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没办法,纣王只好把城里干苦力的奴隶和战俘拉进来充数。
纣王亲自率领这支自称拥有10多万人的杂牌军,迎战周武王率领的伐商联军。
双方在距离朝歌几十里外的牧野相遇,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虽然商纣的杂牌军人数比联军多得多,但联军士兵都精力充沛、士气旺盛。
而且纣王军队的奴隶和战俘,纷纷恨透了这个暴君,巴不得他彻底倒台。
所以战斗一开始,那些被迫站在前线的奴隶和战俘立马倒戈相向,转身杀向了纣王的军队。
这一下子,商军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纣王狼狈地逃回朝歌,知道大势已去,于是爬上鹿台,点燃了堆在身边的柴火,自焚而亡。
周武王带领诸侯进入朝歌,来到鹿台之前,不由怒火中烧,亲自对着鹿台射了三支箭。
然后他跳下马车,用剑向鹿台挥舞了三次,表示自己诛杀了纣王。
还命人抬出纣王的尸体,即使已经烧得不成人形。
他还是用黄钺砍下纣王的头颅,挂在大白旗上,表明纣王已经被诛杀。
妲己、有莘氏等美女早已自杀,周武王也斩下头他们的头颅,挂在小白旗上。
第二天,周武王在朝歌郊设立祭坛,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
宣告天下:“周革命了殷的命,商朝灭亡,因此我奉天命管理天下。”
牧野之战,结束了殷商王朝400多年的统治。
从而确立了中原周朝的统治秩序,开启了西周前所未有的繁荣文明,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